漢中市寧強縣第一初級中學黨支部書記、語文教師,漢中市初中語文學科建設與教師發展指導基地負責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省學科帶頭人、陜西省教學能手、陜西省“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漢中市名校長。完成研究課題10余項,公開發表文章80余篇,主編或參編圖書7部,作示范課、講座上百場次。

20240411151953122-97-72fcb.jpg


2023年5月,我參加了第十二批陜西省特級教師培訓,學習了9門必修課和18門選修課。所學課程涉及教育思想、教師發展、課程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評價等內容。在學習中,我不斷汲取名師專家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智慧,對辦好教育的幾個“原點”問題,產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什么是好教育?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弄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愛迪生認為:“性格的培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雖然它不能算是唯一的目的。”從上述意義上說,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立人”——培養完整的、獨一無二的人,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賦能人格健全和生活幸福。也就是說,通常所謂的“諸育”都只是手段,“人才”的培育也僅是教育的社會功能,而不是根本目的。

以生命體察生命,以靈魂喚醒靈魂,以智慧滋養智慧,以行動引領行動,這就是教育的全部。教育不是灌輸與壓制,而是激發生命自覺,呼喚靈魂蘇醒;教育不是為了讓他人覺得“好看”,而是為了讓每個孩子真正獲得素養發展;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而要循序漸進,遵循生命的自然生長規律。一味標新立異、逢迎潮流、追逐表面熱鬧的教育不是好教育,一味拼命壓榨、不擇手段追求分數的教育不是好教育,一味追求標準模式、統一答案的“一刀切”式教育不是好教育——這樣的教育是違背規律、逆人性的。我心中教育的理想樣態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教育,指向學生終身成長的教育,成就學生生命健康的教育,既要育分更要育人的教育,學習真實地發生的教育,與生活實踐相融合的教育……好教育賦予孩子正直、善良、勇敢、愛與責任等美好品質,改變孩子的思維方式,增長其智慧才干,滋養其蓬勃的生命力。現實中教育內卷無處不在,那些在“應試熔爐”里煉出來的孩子,如同冷冰冰的學習機器,除了獲得可憐的一點點書本知識,連做人、生活、勞動、審美、健體的常識尚且匱乏,創新創造又從何談起?

基礎教育具有普惠性、奠基性作用,其首要使命是培養未來社會的合格公民,幫助孩子會學善思、能言會做、善創造能合作,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力、思考力、創造力。以沽名釣譽的某些特色就想代表一所學校的辦學業績,以少數學生的優秀就想說明整體教育質量的卓越,是對大多數學生的不負責任,無異于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我們縱然無法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為精英,但至少可以幫助他們擁有兩張門票——立身處世之票和立學宏志之票,賦能他們成長為獨一無二的最好的自己,去享受學習生活的自由和快樂。

什么是好學校?

學校不只是一個物態的場所,也是一個充滿了無形能量的生態場所,有著適宜花木生長的土壤、陽光、空氣和水分。監獄式、工廠式的學校是變態的,一所忽視了人的生命規律,忽視了人格發展和人文精神的學校,絕不是真正的學校;一所不能給師生留下任何值得回憶的故事的學校,只是冰冷的產品加工廠;一所沒有獨特人文風景的學校,也只能算得上是一座沒有圍墻的監獄。

好學校是師生留戀的溫馨家園、快樂學園、精神田園,是有人、有故事、有風景的人文圣地。真正的學校文化應該是一個立體的能量場域,它包括外部環境,如學校的標識標語、景觀建筑等,還包括形成的意識形態,如教育思想、辦學理念、師生共同的愿景,以及信仰追求、學校傳承下來的倫理傳統,如學校的制度、規范、習俗風尚等。最重要的是,學校文化應該內化滲透在全校師生的日常生活、語言行為、活動交往等各個方面,是“人”在這所學校的做事方式、生活方式,乃至臉上的表情和其身在這所學校中的感受,以及他們走出校門以后仍然能夠終身受益的影響。也許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足以影響一個人、一群人,甚至幾代人的生命成長。

什么是好校長?

學者王益民先生曾為校長們畫像,歸納了中國校長的十種類型:黃牛型、婆媽型、寨主型、官僚型、維持會長型、生產隊長型、犬儒型、CEO型、專家型、教育家型。其實,每位校長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是多種畫像的疊合。

常言道,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盡管每位校長都有其鮮明的個性特征,校長的成長經歷也寫滿了不同故事,但我認為新時代的好校長至少應具備四個共同特質,即真摯純粹的教育情懷、深刻獨到的教育思想、卓越精深的專業素養、守正創新的管理實踐。這樣的校長有至善的人性、高尚的人格、熾熱的教育追求、卓越的創造力,有勇毅的實踐智慧、清晰的思維表達、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

在《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視域下,校長的角色集教育者、領導者、管理者于一身,校長領導力的靈魂是價值領導,關鍵是教學領導,保障是組織領導。好校長必須具有對學校文化的重構力、課程教學的領導力、教育改革的決策力、管理發展的創新力、優質資源的整合力和教育生態的守護力。那種人浮于事的校長、玩弄權術的校長、沽名釣譽的校長、曲意逢迎的校長和剛愎自用的校長,眼中常常只有酒桌、牌桌、會議桌而沒有書桌、課桌、辯論桌,他就不可能沉下身子抓管理,靜下心來研育人,不會真正尊重每一名教師,關切每一名學生,不愿聆聽真實的聲音,匯聚眾人的智慧,也就不可能形成全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目標愿景,這樣的校長注定無法引領教育走向深入和優質,無法帶領教師和學生走向人性的高處和生命的遠方。

校長領導力修煉是一門功課:向外修煉,要有國際視野、未來眼光、跨界思維;向內修煉,要有家國情懷、獨立思想、學術意識。正如天津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原所長馬開劍教授所說:“教育情懷是校長超越功名利祿的精神之基,是校長成為教育家型校長的原動力。它源于校長對教育的熱愛,融合了對學生的愛、對學校的愛和對教育意義、教育觀念、教育過程的深刻認知,融合了教育實踐的成就體驗與責任擔當,融合了人文情懷和家國情懷,使校長自覺地尊重與愛護每位學生、每位教師,尊重他們的教與學的個性,尊重他們作為個體的生命之光。”

什么是好教師?

從教師個體上看,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做為學、為事、為人的新時代“大先生”,是教師的至高追求。通常意義上,班帶得好、課上得好和教學成績好的老師,大多是校長、學生和家長都喜歡的老師。而我認為,“四有”好老師的背后,必定離不開好學善思、愛笑會玩的特質,敬業、精業又樂業,有才、有品又有趣,既關注自身專業成長,又關注精神成長,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體會教育的歸屬感、成就感與幸福感。

從教師團隊來看,美國教育家托德·威特克爾、教學領導力專家史蒂夫·格魯奈特提出了最常見的六種教師文化類型:(一)合作型,教師們具有強烈的教育價值,共同尋求職業發展并致力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互助、支持、信任、開放、集體效能是其文化的核心;(二)舒適合作型,教師彼此相處融洽,卻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不挑戰自我,無創新,“相安無事”成為常態;(三)強迫合作型,校長通過強制性合作和管控創造合作的條件來試圖加快學校發展的步伐,教師行為變得越來越規范,同時創造與改變的自主性越來越弱;(四)小群體型,只有志同道合的小部分教師才會有合作,比較強勢的那些小團隊會“合伙”排擠、反對、掌控弱勢的團隊;(五)離散型,教師往往我行我素、各自為政,工作中缺乏互動,安于現狀,得過且過;(六)有害型,“消極”“利己”,教師習慣關注學校管理和人事方面的負面事件,熱衷于“攪渾水”,拉別人“下水”。其中最理想的類型當屬第一種。

學校管理者應將教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積極構建求真務實的研修文化和崇真向上的激勵文化,在尊重、信任、欣賞、包容、關懷教師的前提下,通過教、學、研、訓、評一體化行動,為教師成長“建園子、引路子、壓擔子、搭臺子、扶梯子”,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團隊。在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的時代背景下,也許不是每位校長教師都能成為教育家,但至少我們可以朝“教育家型教師”的方向孜孜追尋,努力讓自己具有教育家精神。

什么是好課堂?

什么樣的課是好課?對此沒有標準答案。

十年前我參加培訓,一位專家就什么樣的體育課是好課,提出了兩條標準:一是“出汗”,可見體育訓練有了效果;二是“笑”,說明課堂氛圍輕松愉快。表述簡單而形象,其中也蘊含一定的學理。后來我在思考:語文課或其他學科的課,不也應該是這樣嗎?“出汗”,學生肯定深度參與學習了;“笑”,學習過程自然也是輕松的。這樣的課當然算得上好課了。

其實,什么是好課的問題,涉及課程觀、教學觀和評價觀等差異。學科領域不同,課程目標不同,每個人的立場不同、理念不同,就不可能有統一的評判標準。簡單地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好課標準。葉瀾教授認為,好課是扎實(有意義)、充實(有效率)、豐實(生成性)、平實(常態性)、真實(有待完善)的課。特級教師凌宗偉提出了好課的“四有”標準:即有人(學生生命成長,教師風格),有料(課程資源),有趣(趣味性),有變(動態生成)。王崧舟老師認為,課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人在課中、課在人中,強調的是沉浸,是投入;第二重是人如其課、課如其人,凸顯的是教學風格、教學特色;第三重是課即是人、人即是課,追求的是師生生命的共融共生。三重境界層層提升,當是每一位教師去實踐探索的目標。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逐漸形成了“‘語’‘文’共生,讀寫共融”的教學主張。我認為,教育最終指向“人”的生命成長,而語文教育旨在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濡養精神,在人文滋養中學習語言,培養語感美感,促進語言能力與精神生命協同發展。于是,我不斷追尋“有質、有趣、有品”的生命課境,形成自己“真實、思辨、開放”的教學風格,在語文活動中落實語用功能、濡養人文精神,從而實現“立言”到“立人”的浸潤升華。好的語文課,就應該有溫度,目中有人——貼近學生教語文,關注學生生命在場;有深度,心中有標,潛入文本教語文,語言活動豐富深入;有寬度,不拘一格——走出課堂教語文,學習情境開放真實。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羅濱認為,好課的著眼點是發展學生面向未來的素養,其重要標準是看學生的收獲,收獲了什么,收獲了多少,有多少學生有收獲,學習真正發生了,學生有實際獲得的課,就是好課。“課比天大”,課堂是教師最高的尊嚴所在,精心上好每一節課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唯有持續學習、深入研究,在實踐和反思中不斷自我更新、自我進化、自我完善,才能不辜負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

走過24年的教育之旅,輾轉于農村和縣城學校,我當過教師、班主任,做過教研組長、教導主任,又長期擔任副校長、校長、黨支部書記,崗位角色在不斷變化,而未曾改變的是我的教育者身份,是我堅守的“兒童和教師共生發展”的認識與立場。如今,回到教育的原點重新審視什么是好教育、好學校、好校長、好老師、好課堂等這些根本性問題,實則是在重構自我的教育哲學,尋找明晰而堅定的行走方向。教育者有什么樣的教育哲學,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行事邏輯和行為方式,意味著一所學校可能形成的教育生態,以及學校師生可能呈現的生命狀態。

無論今后職業生涯是何種走向,我都會以新時代“大先生”之追求來修煉自己的為學、為人、為事之道,以一名卓越教育實踐家和特級教師的精神高標與使命擔當來嚴格要求自己,聚焦教育改革新方向,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新模式、新策略,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凝練教育思想,增進生命智慧,引領帶動更多教師共同成長。

謝家灣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劉希婭在重慶師范大學2023屆畢業典禮上說:“人生最遺憾的就是不會選擇和一直在選擇,如果你選擇了德才兼備、家國情懷、教書育人的人生追求,教育一定會賦予你一覽眾山小的視野和格局;當你選擇了擔當盡責、創新突破、堅韌不拔的思維方式,生活一定會饋贈你淡定從容。”站在山重水復又充滿未知的十字路口,回望人生四十一載所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以及所熱愛的事業、摯愛的人,心頭洋溢著萬千感慨和無限幸福,我不由得想起了泰戈爾的詩歌《用生命影響生命》: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借著你的光,

走出了黑暗。

請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借著你的善良,

走出了絕望。

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借著你的信仰,

走出了迷茫。

請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為你不知道,

誰會因為相信你,

開始相信了自己……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活成一束光,綻放出所有的美好!

作者單位:漢中市寧強縣第一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