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生活力”思想的幼兒勞動教育實踐
作者:■文/陸楊瑋
發布時間:2024-04-11 10:44:3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幼兒時期是人智力啟蒙和品行養成的重要階段,而勞動教育是幼兒教育中的“五育”之一,也是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關鍵途徑?!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要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親人,以及與自己生活有關的各行各業人們的勞動,培養其對勞動者的熱愛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由此可見,勞動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與幼兒的實際生活密不可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他認為教育源自生活,生活又影響著教育,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只有具有“生活力”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才能使幼兒健康地成長。那么,如何將“生活力”教育思想融入勞動教育中,使幼兒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呢?下面,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簡要闡述。
一、挖掘生活資源,踐行勞動教育
幼兒時期的孩童認知能力處于萌芽階段,他們通常以直觀操作來感知身邊的人、事、物,并從中獲得認知發展。而勞動教育的內容多源于生活,終極目標就是教會幼兒更好地生活。因此,教師應遵循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從生活中挖掘勞動教育資源,讓幼兒在生活體驗中充分感知勞動教育的內涵,激活幼兒的勞動意識,培養幼兒的自主生活能力,助力幼兒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這也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力”教育思想的本質。
(一)利用班級勞動,激發幼兒勞動意識
勞動教育無處不在,在幼兒的班級生活中也同樣如此,班級勞動是幼兒園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為了更好地踐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力”教育思想,筆者從幼兒最熟悉的班級勞動著手,讓幼兒在班級勞動中逐漸激活勞動意識,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筆者制定了班級值日制度,每天讓兩到三名幼兒負責教室衛生,從擦黑板、倒垃圾到打掃教室地面、收拾桌椅、整理活動區域內的玩具等,都由他們共同合作完成,當天的值日生需要在入園后進行值日簽到,并開始履行相應的勞動職責。此外,筆者還安排了兩名幼兒擔任監督員與打分員,在監督值日幼兒勞動過程的同時,要合理地為他們打分,每周還要安排一次班級大掃除,讓全班幼兒一起將教室的每個角落打掃得干干凈凈,這樣幼兒不僅能擁有舒適、整潔的活動室,還能切身感受勞動的意義,體會勞動的樂趣。這對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激發幼兒的勞動意識和團隊意識,鍛煉幼兒的社會責任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此外,筆者還積極引導幼兒進行勞動環境創設,鼓勵幼兒主動參與班級勞動活動。例如,在班級張貼值日表和值日流程圖,指導幼兒正確、快速地進行勞動;在工具擺放區張貼每種工具的介紹及使用方法圖,便于幼兒參考和操作;在圖書角張貼圖書整理流程圖;在玩具區張貼玩具清洗及整理指導圖示等,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各項勞動方法,調動幼兒勞動的積極性。筆者通過挖掘班級生活資源的方式將勞動滲透班級勞動教育中,使幼兒在充滿生活力的教育中獲得良好的勞動教育,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
(二)基于一日生活,鍛煉幼兒自理能力
虞永平教授曾言:“幼兒階段的勞動,主要是為自己服務的一日生活的勞動?!庇變旱囊蝗丈钪饕ǔ燥垺⒋┟撘挛铩㈩孪?、如廁等內容,這些也是幼兒的日常生活,教師應巧妙地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利用這些自我服務的日常勞動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和生活習慣,鍛煉幼兒的自理能力,使幼兒逐漸成長為獨立自主、熱愛勞動的好少年。
例如,在進餐環節,筆者引導幼兒自主用餐、自主服務、自主整理,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勞動的辛苦,明白浪費糧食的可恥。同時,筆者在餐前為幼兒介紹了“飯前飯后要洗手”“飯后要將食物殘渣倒入垃圾桶”等用餐規矩,助力幼兒養成正確的用餐習慣;在午睡環節,筆者通過兒歌,幫助幼兒掌握了午睡前自己脫去外衣和外褲,午睡后自己穿上衣服、系上紐扣、拉上拉鏈等這些細小的生活技能,這不僅在無形中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還更好地培養了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盥洗環節,筆者指導幼兒自己漱口、如廁,培養他們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讓幼兒在勞動教育中不斷成長。此外,筆者根據幼兒年齡發展特點,在班級組織了一日生活勞動展示,提升幼兒的勞動技能,如針對小班的幼兒,筆者組織了“穿脫衣物誰更快”活動,讓幼兒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穿衣服、脫衣服等任務,并比比誰花的時間最少,勝出者就能獲得相應的玩具獎勵;針對中班幼兒,筆者組織了“看誰夾得多”活動,讓幼兒用筷子在規定時間內將毛線小球從一個盤子夾到另一個盤子,夾得最多的幼兒就能被評為“勞動小能手”;針對大班的幼兒,筆者組織了“疊被子大賽”或“我會系鞋帶”等活動,旨在鍛煉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促進幼兒勞動水平的提升。筆者正是通過將勞動教育融入幼兒一日生活的方式,讓幼兒逐漸掌握了相應的生活技能,并在分層次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幼兒的自理能力,在激發幼兒勞動意識的同時,幫助幼兒養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促進了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
(三)巧借家務勞動,培養幼兒勞動習慣
“生活即教育”的本質是指“生活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只有將生活和教育融合起來,才能使幼兒獲得更加真切的教育效果”。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長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啟蒙者,只有家園合力,才能更好地實施勞動教育,深化幼兒的勞動感悟,促進幼兒勞動水平的提升,教師可以與家長達成共識,利用家庭勞動進一步豐富幼兒的勞動體驗,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讓幼兒感受家務勞動的辛勞,拉近親子之間的感情。
例如,筆者邀請家長到幼兒園參加勞動教育知識講座,讓家長明白勞動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獲得家長的全力支持后,筆者又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與家長一起制定了幼兒家務勞動計劃,讓幼兒回家后也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晚飯前,讓幼兒端盤子、擺碗筷,甚至還可以讓他們嘗試干一些簡單的切菜、洗菜等工作;晚餐后,與幼兒一起洗碗、拖地、擦洗桌子,讓幼兒從中體會家務勞動的繁瑣。幼兒看到打掃后整潔、干凈的家,就會理解做家務的意義,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甚至還會在勞動中理解父母的辛苦,如有的幼兒了解了父母做家務的辛苦,就會自發地在睡前為父母洗腳、鋪床、捶背,通過這些小小的舉動回報父母,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此外,在日復一日的家務勞動中,幼兒就會逐漸養成良好的勞動和生活習慣,他們看到父母打掃衛生就會自覺地參與進來;看到晾衣架上的衣服干了就會自覺地收起來,并疊放整齊;看到門口的垃圾也會隨手倒掉,做一個愛勞動又孝順的好孩子。筆者正是借助了家園共育理念,將勞動教育滲透進家庭教育中,不僅引導幼兒學會了各項家務勞動,使幼兒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還充分調動了幼兒參與家務勞動的積極性,同時,拉近了幼兒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增強了幼兒的家庭責任感,這就是生活教育的力量。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領悟勞動價值
陶行知“生活力”教育思想要求教師以一日生活為契機,尋找各項教育活動的切口,勞動教育也不例外,而教學情境又是幼兒園教育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師不妨圍繞現實生活為幼兒創設生動的勞動情境,以此促進幼兒對勞動教育價值的領悟。
例如,筆者為了引導幼兒了解各行各業勞動人民的工作職責,領悟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提前搜集了不同職業的人們勞動時的圖片或視頻,在活動中展示給幼兒,幼兒在圖片或視頻的渲染下,很快就了解了不同職業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如清潔工為了保持城市的整潔,還人們一個干凈、舒適的家園,他們需要每天在馬路上掃起人們丟棄的垃圾,還有不斷飄落的樹葉;還有指揮交通的警察叔叔,不顧自身安危穿梭在車流中,他們的勞動價值就是守護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忙碌在各個崗位上的工人,他們都在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等。當幼兒初步了解了各行各業的勞動價值后,筆者帶領幼兒走出課堂,讓幼兒看看在外面真實工作的人們,觀察他們的勞動內容,了解他們的工作意義,并鼓勵幼兒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自主選擇職業,如醫生、教師、律師、司機、保安等,讓幼兒穿上職業裝,拿上職業專用道具,在角色扮演的游戲中幫助幼兒更加真切地體會不同職業的特點、內容,以及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這樣不僅能小小地實現一下幼兒的職業夢想,還能使幼兒在扮演的過程中體會到個人的價值,增強對自我、對職業價值的認同感,明白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意義。筆者正是用生活化情境讓幼兒在直觀的感知中初步領悟勞動的重要意義,并在角色扮演中進一步體會各行各業的勞動內涵,明白勞動的使命和價值。
三、開展種植活動,塑造勞動觀念
有些幼兒在生活中會不自覺地養成挑食、浪費食物的壞習慣,這是因為他們并沒有真切地體會食物的來之不易,對糧食的種植沒有概念,體會不到農民伯伯的辛苦,如農民伯伯在田地里插秧除草,在果園里采摘蔬果等。教師不妨將勞動教育與種植活動結合,讓幼兒體驗播種、除草、澆水、施肥等過程,自覺養成珍惜糧食、愛護植物的好習慣。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能夠樹立幼兒正確的勞動觀。
例如,幼兒園可以專門開辟一塊田地,并按照班級數量進行分片,讓每個班級都能分到一片專有菜地,在硬件設施齊全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開展相應的種植活動。如,在每周二的自由活動時間,筆者都會帶領幼兒來到菜地,讓幼兒穿上雨鞋、工作服,拿上水桶、鋤頭、鏟子,指導幼兒鋤地、播種,并告訴幼兒菜苗成長的過程還要定期澆水、施肥、除草,這樣菜苗才能健康成長,結出豐碩的果實。由于是自己參與種植的菜地,幼兒自然十分上心,時不時地會去菜地查看菜苗的成長情況,還會自覺地為菜苗澆水、施肥,十分急切地盼望著菜苗快快長大。待到菜苗成熟、結果時,筆者帶領幼兒拿著小菜籃、小鏟子,讓幼兒戴上小手套,去菜地采摘蔬果,感受豐收的喜悅,體驗采摘的樂趣,享受勞動的快樂。筆者還不忘提醒幼兒將自己采摘下來的蔬果帶到班級生活區,師幼共同做成美味菜肴,與家人一起品嘗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幼兒的成就感滿滿,他們參與種植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漲。此外,在班級美工區,筆者充分挖掘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利用各類植物的枝葉和瓜果皮、果實等進行美術創作,這樣一來,幼兒不僅能夠了解各類植物的相關知識,還能夠創作出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并從中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為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筆者正是通過具有生活氣息的種植活動,讓幼兒親歷了植物生長的過程,感受了勞動的快樂與辛苦。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幼兒的勞動興趣,讓幼兒更加懂得食物的珍貴,養成節儉、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四、組織社會實踐,豐富勞動體驗
“社會即學校”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之一,意思是 “教師應當將社會也作為一所學校,并巧妙地運用社會中的各類資源來進行教育,幼兒會在社會這所學校中互相學習、不斷進步?!币虼耍處熢谶M行勞動教育時,不妨合理地利用一些社會資源,開展多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此豐富幼兒的勞動體驗,讓幼兒在“生活力”的熏陶下更好地領悟勞動教育的內涵。
例如,筆者帶領幼兒走進社區,開展志愿者公益活動,讓幼兒化身志愿者為養老院的老人送溫暖,幫他們打飯、整理衣物、打掃衛生,給他們講故事、表演節目,老人在孩子們的陪伴下度過快樂的一天。還讓幼兒擔任社區環境保護大使,讓他們清掃社區垃圾,去除各類小廣告,修剪社區的花草樹木,用小喇叭宣傳環境保護知識。筆者還帶領幼兒去消防站,向消防員叔叔學習消防知識,再讓幼兒講給社區的老人聽,向他們普及消防安全知識,為社區安全出一份力。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逐漸對消防員這個職業產生敬仰和向往之情,進而增強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筆者借助社會實踐活動,讓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社會,在社會這個大學校中學習身為祖國繼承人的責任和義務,體會“勞動最光榮”的實際內涵,并在各類社區活動中不斷豐富自身的勞動體驗,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勞動態度,增強幼兒參與社會服務的興趣,使幼兒逐漸成長為一名愛勞動、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好少年。
總之,勞動教育的本質就是幼兒對世界萬物的探索過程,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幼兒的實際生活密不可分。教師應當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力”教育思想作為勞動教育的指導思想,并結合具體的課程實施情況,為幼兒創設各種勞動教育活動,提供各類勞動機會,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實踐中體驗勞動的樂趣與艱辛,調動幼兒的勞動積極性,使幼兒在“生活力”的感召下逐漸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