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策略研究
作者:■文/劉曉潔
發布時間:2024-04-11 10:43:30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名校+”工程是西安教育的創新品牌,本園作為市屬幼兒園,省級示范園,秉承“幼有優育、點亮未來”的教育理念,堅持以科學發展為統領,遵循“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園際聯動、均衡發展”的原則,通過多種途徑,帶動區域外、區域內“+校”,團結合作,共同提升。“名校+”資源共享共建理念,為探索實踐“名校”“+校”融合發展、教師成長、幼兒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名校+”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的現狀分析
通過線上小程序向“名校”和“+校”的管理者、教師發出調研問卷,收集有效問卷161份,其中管理者31份,教師130份。內容涉及幼兒園教師和管理者對“名校+”的認識、實施途徑、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及實施效果等。
參與問卷調查的青年教師占75.38%,中年教師占22.31%,即將退休的教師占2.31%;76.15%的教師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下,且屬于初級教師,受教育程度多為本科;81.54%的教師表示參加過“名校”組織的培訓活動,在“名校”指導下,開展園本課程建設、園本研修、主題教育以及安全培訓、檔案整理等活動;85.38%的教師認為教師隊伍素質有所提高;83.85%的教師認為幼兒園的管理有所改進;89.23%的教師認為本園既能借鑒吸收“名校”先進的文化理念,又能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對性。
在參與問卷調查的幼兒園管理者中,園長占16.13%,副園長占9.68%,中層管理者占74.19%。在了解幼兒園是否開展過“名校+”園長專項工作會議,經常召開占比為58.06%,每學年召開會議占比38.71%,說明幼兒園在“名校+”的工作安排部署上還需加強。58.06%的幼兒園管理者認為,幼兒園教師隊伍素質有所提高;61.29%的幼兒園管理者認為,幼兒園管理水平、內涵發展等有所提高。
兩組數據表明“名校+”工程的實施,自上而下破除了管理者和教師思想觀念的封閉障礙,系統規劃、逐步推進、融合共進,全面促進了“名校+”共同體所涉及教師在教學科研能力、基本功、教學活動,綜合管理、衛生保健等方面的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對發揮教師的教育教學和幼兒的學習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教師素養不斷提升。除此之外,教學評價改革比較薄弱,需要加強相關培訓,建立監管評價機制及巡查機制。
二、“名校+”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的實踐探索
1.健全機構。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名校”的領頭雁作用。與“+校”深入溝通,組建“名校+”工程領導小組,由“名校”園長任組長,“名校”副園長和“+校”園長任副組長,中層干部任組員。下設“名校+”工作專班辦公室,具體由主管“名校+”工作的副園長負責統籌并推進具體工作,配備“名校+專干”1名。
2.專班會議。了解各“+校”的幫扶需求,確定幫扶方向,列出時間表和任務清單,量身定做幫扶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校”園所晉級、教師成長、教育科研、衛生保健、文化內涵、規范辦園等工作。各部門在總體方案和計劃的基礎上建立對接機制,責任到人,安排部署并形成幫扶子方案、計劃,力求通過“一對一,點對點”的幫扶,全面提升“+校”的辦園品質。
3.科學推進。采用捆綁式幫扶、貼身式指導的方式,實現“一統籌、兩統一、六同步”的一體化發展工作機制,以輸出“名校”辦學理念、教育教學方法和先進管理為核心,以輸出優秀隊伍為關鍵,深入推進“名校+”工程,讓更多幼兒享受更加優質公平的學前教育,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覆蓋,切實提升“+校”的綜合管理、教育教學質量。
“一統籌”即專人負責、統籌安排。扎實推進落實“名校+”工程的各項工作,建立完善專項管理制度、考核機制,合理使用資金等。
“兩統一”即統一管理模式、統一制度建設。從園所管理、園所文化、安全衛生、檔案宣傳、營養膳食等方面加強交流溝通,復制優質資源,提升辦園品質。
“六同步”即同步教學計劃、同步課程安排、同步備課教研、同步教育活動、同步教師培訓、同步教學評價,全面提升“+校”的保教質量。
4.調研回訪。“名校”牽頭,“+校”參與,組建專家小組定期深入“+校”調研回訪,檢驗幫扶成果,及時發現問題,現場反饋研討,有的放矢的調整工作策略,為“+校”發展打開瓶頸。
三、“名校+”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有效對策
隨著“名校+”工程的深入推進,破解“名校+”工程推進中的體制機制問題,探究“名校+”工程實施過程中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的有效管理策略,從教育資源制約,體制性障礙等視角,對“名校+”工程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影響因素分析、優化,初步形成有本園特色的工作模式。
1.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校”實際,制定行之有效的幫扶計劃,確保周周有推進、月月有活動,通過“四個堅持”有力推進“名校+”的具體工作。即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實施專家引領,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堅持“捆綁式合作、貼身式指導”,開展崗位對接培訓;堅持“名師工作室、研修共同體、骨干教師”三級引領,將優質資源入駐“+校”,加快教學質量提升;堅持“安全衛生、檔案管理、信息宣傳、食堂管理、校舍環創”五融合,強化綜合管理。
2.邀請“+校”參加“名校”組織開展的師德活動。教師基本功培訓、示范課觀摩研討、衛生保健、膳食營養、安全防范、檔案整理、信息宣傳等不同類型的活動,邀請“+校”參加“教師節”“青年節”“七一”“十一”等節日慶祝活動,同臺展示;邀請“+校”教師、幼兒參與韻律操展示、趣味運動會、幼小銜接系列活動等。這些活動內容涵蓋幼兒園工作的各個方面,“+校”通過參與活動既借鑒吸收“名校”先進的文化理念,又能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同時積極為“名校”“+校”的教師、幼兒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促進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增進感情,同時也潤物無聲地把“名校”的管理文化、教育理念等傳播給“+校”,幫助其內涵發展。
3.輸出省市教學能手承擔“+校”轉任交流工作,讓名師工作坊、工作站走進“+校”,搭建“+校”教師跟崗實踐的平臺。開展浸入式活動,手把手地從日常點滴中引領帶動,如園所環境的創設、區域活動的開展、日常保教的組織、課題研究的申報、園所信息的撰寫與發布等,切實將“名校”優質的管理經驗和教學經驗等傳播到“+校”,以提升“+校”教師的綜合素養。
4.移植特色活動到“+校”。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將家園共育品牌——侯爸工作室活動,如“父愛教育沙龍”“跟著爸爸播種愛”等在“+校”廣泛開展,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廣泛傳播,積極號召父親參與幼兒成長與教育,讓父親陪伴成為流行。
推行“名校+”工程,使“+校”變強,“名校”更強,為了辦好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我們一直在努力。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二保育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