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視角下小學科學教學現狀調查
作者:■文/蘇 真
發布時間:2024-04-11 10:40:3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由于社會大環境和家庭小環境的急劇變化,小學生心理問題頻出,近三分之一的小學中高年級段學生處于低自我概念水平,他們會把來自于同伴、家長、教師等人的消極評價作為判斷自己人格的標準,導致學生心理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實施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不僅可以從源頭上解決低齡學生的心理問題,還可以引導學生成為一名身心健康、自信陽光、熱愛生命的人。
一、小學生命教育現狀調查
1.學生生命意識調查
學生生命意識調查問卷共有10道題目,包括對待生活的態度,對人體結構和功能的認識,對生物的認識,以及急救知識等內容。調查結果表明,小學三至六年級200名學生中有97.2%的學生樂于交朋友,98.1%的學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92.4%的學生喜歡觀賞植物,但46.4%的學生不能與父母正常溝通,47.2%的學生不能合理調整自己的情緒,52.4%的學生不了解人身體器官的位置和結構,66.7%的學生不能理解運動和呼吸的關系,72.3%的學生不認識身邊常見植物,15.6%的學生不會處理摔傷等問題。
從以上數據可知,學生有著積極的生活態度,喜歡大自然,喜歡交朋友,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但幾乎一半的學生與父母溝通比較困難,且不會調整消極情緒。大多學生對人體結構和功能認識比較淺薄,對植物的認識僅停留在圖片或視頻上,部分學生對一些意外事件的生命應急救護知識了解較少。
2.學生生存能力調查
學生生存能力的調查問卷共有10道題目,包括防火防震演練、小電器使用、家務勞動和生存環境認知等內容。調查結果表明,100%的學生在校內參與過消防、防震演練,但65.5%的學生面對油鍋著火、燙傷時不能采取正確的措施。87%的學生會使用電吹風和電風扇,43%的學生會使用電飯鍋、微波爐和空氣炸鍋,30%的學生會使用豆漿機、榨汁機和電熱水壺,98%的學生會掃地、拖地、擦桌子,71%的學生會洗碗,34.1%的學生會做簡單的飯菜,會洗衣服及切菜。60.9%的學生能完整說出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21.8%的學生知道霧霾的起因,41.8%的學生了解全球升溫的主要原因。
通過以上數據可知,學校不僅重視安全教育,還組織過地震和火災等逃生演練。學生的勞動意識較強,幾乎所有學生都參與過家務勞動,部分學生能夠正確使用家用小電器,但學生的安全意識不夠強。
3.生命價值調查
學生生命價值調查問卷共有5道題目。調查結果表明,有74.9%的學生關注與生命價值有關的內容,喜歡教師在科學課堂上講解的環境衛生、食品安全、生命急救等與人類生命息息相關的內容,但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尊重生命,100%的學生認為動物的生命很珍貴,不應該隨意捕獵;8.7%的學生認為植物是沒有生命的,可以隨意踩踏;4.8%的學生不愿意與殘疾人做朋友;5.8%的學生認為陌生人的生命與自己無關,且不重要。
從以上數據可知,學生對人和動物的和諧相處已經有了初步感知,但少數學生并沒有理解生命的價值所在,雖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卻沒有認識一草一木皆有生命。因此,在科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持續引導,鼓勵學生參加流浪動物救助、社區志愿者活動等,讓學生從中感受人性的溫暖,感悟生命的意義。
二、小學科學教材中生命教育元素的挖掘
1.科學課程標準中的生命教育目標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共設置了13個核心概念,其中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生物體的穩態與調節、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生命的延續與進化、人類活動與環境等5個是生命科學核心概念。新課標根據核心素養的內涵及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差異設置了不同的學段目標。其中,在科學觀念維度方面,1—2年級學生認識周圍常見的動植物,能簡單描述其外部特征和生長過程,了解其生存環境條件;3—4年級學生能區分動植物的主要特征,并能簡單分類,認識動植物的結構及其功能,了解生物通過生殖、發育實現生命的延續;5—6年級學生要認識細胞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以及形態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能簡單描述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進化現象。在態度責任維度方面,新課標強化了社會責任感的要求,要求學生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并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認知態度設置了明確的教學目標。
2.小學科學教材中蘊含的生命教育元素
以江蘇教育出版社小學科學教材為例,不同學段中都有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元素。一年級上冊第2、3、4單元分別介紹了用感官觀察、用大腦思考、用雙手創造等生命知識,下冊第4單元是形形色色的動物和多姿多彩的植物;二年級下冊第3單元介紹了土壤中的生命;三年級上冊第5單元介紹了人體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等,下冊第1、2單元涵蓋了植物的成長過程,以及植物適應的不同環境等生命知識;四年級上冊第1單元介紹了不同動物類群,第4單元提示學生安全使用生活中常用的小電器,下冊第3、4、5單元分別是昆蟲、生物的繁殖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等生命知識;五年級上冊第5單元包含了人體的大腦及開發利用,下冊第1單元介紹了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六年級上冊第2、3單元介紹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以及化石和生物的進化,下冊第2、4單元介紹了豐富的生態學及生物的多樣性等生命知識。
三、小學科學教學中生命教育的融合
1.融入生命教育的原則
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時,要認真研讀教材,針對不同學段制訂不同的原則。對低年級學生可以從觀察開始進行生命教育啟蒙,初步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例如,在講授一年級《感官觀察》單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豆芽、水培大蒜,讓學生觀察大蒜遇到水長出“胡須”的過程;一顆顆小小的黃豆泡水后種皮會脫落,“小尾巴”越長越長,這是它的根。讓學生通過觀察初步感知生命,感受生命的變化。對中段年級學生,這一階段的生命教育可以在簡單實驗活動的基礎上,豐富學生對生命現象的體驗感。例如,在講授三年級《植物與環境》單元時,教師可以通過探究仙人掌儲水的秘密、探究蓮的葉柄和地下莖的秘密、探究卷柏被稱為九死還魂草的原因等實驗,讓學生了解生命的頑強和堅韌。對高年級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時,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探索生命的奧秘,還要引導學生辯證思考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例如,在講授六年級下冊《生物的棲息地》單元時,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為學生講解少年法布爾研究蟬鳴發生器的故事;二是從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幫助學生了解生物棲息地、食物鏈、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命科學概念。
2.融入生命教育的途徑
生命教育是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內容,珍愛生命是科學課程的重要目標,對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方式是豐富多樣的,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利用圖片、ppt、小視頻外,還可以通過探究式實驗、栽培飼養、生命知識競賽、專題討論或辯論,以及研學考察等多種方式滲透生命教育。
探究式實驗是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方式。例如,在講授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1單元“種子萌發”一節時,教師應聚焦生命科學中的3個核心概念,讓學生以綠豆為研究對象,設計和操作種子發芽影響因素探究實驗, 從中了解植物的重要器官,初步認識種子的功能,培養學生珍愛生命、愛護身邊動植物的意識。
栽培飼養是很多小學生喜歡的活動方式,也是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例如,在四年級下冊第3單元“養昆蟲”一節中,教材以蠶寶寶的一生為學生呈現了動物的生命歷程。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養蠶,讓學生在實踐中會見證蟻蠶從蠶卵中鉆出、蛻皮、結繭、成蛹、變蛾的變化過程,從中感受生命成長過程,體會生命的不易和奇妙。
生命專題討論或辯論也是小學科學教師常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學生在四年級上冊第1單元《動物大家族》中了解了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鳥類和哺乳動物后,可以就“動物與人類的生命一樣重要嗎”這個論題進行討論或辯論,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保護動物的意識,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近年來,各小學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研學活動,不僅是教學活動形式的創新,也是生命教育途徑的有效創新,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愛護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讓學生認識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多途徑為學生滲透生命教育,傳遞生命教育理念,使學生樹立珍視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識,這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作者單位 西安市新城區后宰門小學幸福校區 西安市高陵區西營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