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作者:■文/成 妍
發布時間:2024-04-11 10:39:06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初中歷史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唯物主義史觀,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展現對學生歷史人文關懷等;需要通過初中歷史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時空觀;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歷史課堂成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場所,進而不斷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一、深研課程標準,做到有章可依
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的方向標,是課堂活動的出發點,對教學起著指導性作用,關系著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加強新課標的研讀,使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更加客觀、全面。
1.明確歷史學科特點
要設計有效的教學目標,教師首先要清楚,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體現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歷史不僅僅是對過去事實的記述,更是加強學生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認識和理解。歷史教學不但要學生了解過去的史實,更是要培養學生學會怎樣客觀辯證,全面看待人類社會的過往。
所以,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符合歷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做到新舊知識聯系,銜接有序;使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現象到本質的認知,掌握教材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從易到難,由低層次到高層次逐步提高。
2.研讀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堅持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聚焦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教學目標要落實到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
3.領會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通過核心素養的培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中,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習的理論指導,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本質的體現,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基礎條件;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習的必備技能,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歷史解釋是對歷史思維和表達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集中體現;家國情懷,體現了歷史學習的價值追求,是其他素養得以達成的情感基礎和理想目標。
二、創設歷史情境,搭建學習平臺
情境教學的有效開展,取決于教師對教材內容掌握的深度。教師要不斷探究教學內容,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歷史情境,掌握歷史知識,提升學習能力。
1.有靈性的導入
課前導入語可為學生創設有效情境,引導學生向新的知識領域進軍,飽含激情的導入語會讓學生充滿活力。教師應注重在導入語下創設情境、點燃激情。如講授《抗美援朝》一課,教師出示圖片:1950年10月1日晚,中南海會議室討論中國到底出不出兵。因為這場戰爭直接關系到新中國的安危,這次艱難的會議召開了三天。導入語的設計還有很多方式,如提問法、音頻、視頻導入法等。通過新穎而富于激情的導入,可以使學生產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頓悟,獲得“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啟發效果。
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時,教師采用配樂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播放視頻《開國大典》,讓學生感受當時的場景,體會激動人心的那一刻……學生在情境的渲染下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主動性很快被調動起來。具體實踐過程中,許多教師感受到在情感的調動下,學生有了更深刻的體驗,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2.活用歷史
歷史是人文學科,許多人認為歷史就是講故事,其實不然。雖然歷史是史官記錄下來的事實沒錯,但是通過研讀這些記錄得出的結論道理,正是“以史為鑒”的實現方式,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想要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就要對歷史進行借鑒和活用,不是全部生搬硬套,而是要有選擇地借鑒,只有繼承了優秀的方面,那么社會的發展就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學生學習歷史的目的也是如此。
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九課《宋代經濟的發展》時,由于涉及的是宋代社會的大環境,雖然沒有辦法直觀看到當時的朝代模樣,但是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一些流傳下來的小故事,就能順利過渡到要講授的知識點。而學生在聽了趣味性的故事后,對課堂的興趣也變得濃厚起來。
3.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加強學生正確的歷史史實觀。如提起曹操,學生往往會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小說史觀看待曹操。在講述《三國鼎立》這一節時,教師可以拋出“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樣的人物”來切入討論。通過討論,學生能加深對曹操這一歷史人物的認識:他不是戲劇中的白臉奸臣,而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文學家。這樣的討論讓學生廓清這樣一個概念,歷史人物并不等同于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歷史人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評判,而是以歷史唯物主義史觀,放在一段特定的歷史長河中去評價他的功過是非,這樣的討論才符合歷史史觀。
在學習《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相關內容時,為了充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師在帶領學生了解“武則天”相關知識點之后,可以讓學生猜測無字碑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調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也能在這一活動中充分的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展開激烈討論。這樣,教師就能夠在課堂上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并創設相關歷史情境,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三、借助信息媒體,提升學習效果
在“雙減”政策下,如何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手段,優化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嘗試歷史課堂改革,是當前教學探索的主要問題。歷史的最大特點是真實性,偏重于敘述。這就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照本宣科,就會顯得索然寡味。初中歷史必須在知識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信息技術正是這樣一座橋梁,它解決了知識量大、面廣的問題,信息技術一方面可以彌補教師僅靠傳統教材教授學生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讓學生擁有更廣闊的學習視野、收獲更好的教育資源,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每節課除了基本的知識點外,還需要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從某些歷史事件中獲得教訓或啟示,從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
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熟練、靈活、生動、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就能為課堂教學提供更加高效、簡潔的授課方式,更為學生提供了高維度的認知平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形象直觀地獲得豐富的歷史信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使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更豐富,體驗更深刻,從而達到傳授知識、以史育人的目的。綜合以往教學經驗,為創建有魅力的歷史課堂,創造充滿活力與激情的歷史課堂,讓課堂真正成為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教師業務水平提高的主陣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有效情境導入新課,新穎而富有激情,使得學生更容易產生共鳴,獲得啟發。例如,在執教《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提前搜集關于“安史之亂”的電視劇和電影片段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直觀認識到安史之亂對唐朝的破壞,從而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點,有效提升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對學生進行額外的課外拓展。比如,將一些以盛唐為背景的歷史劇,和以晚唐為背景的歷史劇剪輯在一起,通過展示這些視頻資源,讓學生對比盛唐和晚唐之間的差距。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對這部分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其次,運用信息技術制作精美課件,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氛圍。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利用精美課件創設的氛圍,讓課堂充滿激情,情理交融,興趣盎然,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有實實在在的收獲。例如,在講授《抗美援朝》時,播放震撼全國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視頻導入新課,配上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的圖片,在觀看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眼中含著淚花,通過這一氛圍的感染,對學生學習志愿軍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以及面對困難敢于挑戰的勇氣有著重大影響,更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整個課堂圍繞教學內容,讓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從感觀升華到精神層面,把情感教育和德育融合在一起,可以說是歷史課堂上一種質的飛躍。讓學生由被動記憶到自然感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習《法國大革命》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看電影《拿破侖》,感受“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體會拿破侖的遠大理想。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僅收獲到了知識,還成長了許多。
再次,知識膠囊、小視頻、微課、課堂實錄、微信群等都是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近幾年受疫情影響,學校開展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這種網絡授課對教師適應互聯網教學模式也是一種考驗,對教師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也是一種挑戰。疫情期間,教師學會了許多新科技教學手段,不管是騰訊直播、釘釘直播,還是用希沃白板授課,對教師來說,不只是對信息技術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對知識的刪減、重難點的把握、例題的精選、課堂檢測、課后作業設計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與傳統課堂相比,信息技術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增加了課堂的知識容量,擴展了學生接受新知識的方法,同時也使學生能適應信息技術融入課堂和課后,讓學生掌握了一種新的了解世界的手段。因而,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是必然趨勢,教師要意識到這種教學模式的真正價值。夸美紐斯曾說過:“孩子們求學的欲望是由教師激發起來的。”因此,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的現代化手段,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形成民主和諧的氛圍,在課堂上盡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插上翅膀,最終養成良好的歷史思維習慣。
四、依托小組合作,激發學習興趣
當今時代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素養,需要學生在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歷史課堂是一個知識共享平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合作學習的教學手段去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為了更好地進行歷史教學,教師應積極采用這種教學方式,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我們可以讓他們有動力參與到歷史課堂中,并在接受歷史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出更強的學習動機。這種方法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班級學生進行有效分組,結合課堂活動分配均衡的學習小組,以確保任務的順利完成。很多課堂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師引導并幫助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進行合理分工,以保證小組合作中的教學活動能夠順利有序進行。例如,在執教《百家爭鳴》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先讓一部分學生去搜集有關“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一部分學生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結合教材探究這些內容,并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后向教師反饋小組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樣一來,便于教師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教學活動能夠有效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并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
五、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歷史脈絡
在歷史學習中,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歷史這門學科是按照朝代的先后順序,對于學生來說,弄明白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是很重要的。這不僅能讓你在做題、考試中省下時間,同時還是增加知識儲備量的重要途徑,如果學生對于梳理歷史事件或者朝代并不是很擅長,那么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用表格、思維導圖等方式來理解記憶。學生只有對一個知識點充分理解了之后,才能更好地學習和運用,所以把歷史事件串聯起來記憶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這一課時,有些學生會覺得這個朝代中的時間比較難以理解和記憶,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幫助學生畫樹狀圖或是用思維導圖來輔助學生記憶和學習,這些都是很有效的理解方式。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點的詳細內容和深刻內涵,更要教會學生輕松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
總而言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究學習,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把歷史課堂打造成更加具有靈活性、生動性、直觀性的學習場所;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歸納,不斷提升教學水平,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歷史知識,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第三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