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教學中“大概念”的提取路徑探索
作者:■文/劉傳富
發布時間:2024-04-11 10:34:09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大概念(也稱學科大概念)是指反映本學科本質或跨學科領域普遍存在的大道理。它對學科的前后學習、跨學科的關聯學習起到很好的鏈接作用,能助于學生清晰地建立起一個認知—理解—遷移應用的網狀建構邏輯。大概念有時并不像知識點那樣顯性存在,而是內隱的,它需要通過挖掘知識點背后的思維方法和價值觀念才能獲得。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本質是基于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的,培養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使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從邏輯關系維度提煉大概念
(一)從概念的種屬關系中提取大概念
種屬關系是指一個概念的外延是另一個概念外延的一部分,這兩個概念邏輯關系就是種屬關系。下面,筆者以“公共生活”序列教學內容為例談談如何從概念的種屬關系提取大概念。
二至五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安排的“公共生活”內容知識點從主題概念邏輯層面看,其內容相互銜接,是并列邏輯關系。《這些是大家的》《大家的“朋友”》從認識公物、公共設施直觀感知公共生活,了解它們為我們帶來的便捷,讓我們生活得更愉快。《我們不亂扔》《大家排好隊》《我們小點兒聲》《我們的公共生活》《生活離不開規則》《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從不同角度體驗感悟公共生活中的行為關系和有序參與,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愛心傳遞者》《我參與 我奉獻》從參與構建和諧公共生活層面,幫助學生樹立公共生活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雖然三個年段的內容相互并列,但學習要求是層層遞進的。從教材編排看,“公共生活”這個概念包含了公共場所、公共設施、公共生活方式及如何參與公共生活等幾個概念。“公共生活”這個概念與其他幾個概念是種屬關系,“公共生活”是大概念。而“公共生活”這個大概念的教學,最終讓學生明白一個大道理:公共生活與我們的關系密不可分。這是不同年段相關內容教學需要達成的重要目標。因此,“公共生活與我們的關系”成了教學“公共生活”這個主題內容的核心概念,也可以說是一個大概念。從邏輯關系角度發現:大概念是相對的,是相對不同種屬關系而言的屬概念。
(二)從不同主題事例的共同原因中提煉大概念
在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經常引導學生探究主題事例“為什么”會這樣?這其實就是根據事例的客觀結果,反過來去追溯探究引起這個結果的諸多原因。如果在多個主題事例的因果關系中,有一個相同的原因,那么就可以從這個原因中去找到這幾個主題事件的結構關系,也就可以從這個共同原因中提取大概念。
道德與法治教材在三四年級分別安排了《我們的公共生活》《多樣的交通與通信》《美好生活哪里來》三個主題教學,分別體現了社區的變化、交通的變化、工業生產的變化等方面的主題。社區、交通、工業三個方面的主題看似沒有關聯,但在教學中都需要探究它們的變化與發展,探究發展的原因:為什么變化那么快?為什么有那么大的變化?每個方面的變化發展都可以找出許多原因,但深入會發現,三個方面的變化發展可以找到一些共同原因:有了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有了科技大發展的原因,才有了那么大的變化與發展,等等。
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在三四年級的相關目標是:感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產生政治認同感。結合這一目標要求,就可以從這些共同的原因中提取大概念:改革開放改變我們生活、改革開放改變中國。而形成的大概念“改革開放改變我們生活”也可以遷移到生活中其他方面去理解思考。
(三)從不同主題的交集點中提煉大概念
看似毫不相干的幾個主題在一個大概念統領下,它們會有一個公共交集點。反過來,只要以核心素養下的具體目標為導向,就可以在幾個主題的公共交集點中找到可以提煉的大概念。
六年級第四單元三個主題是:《科技發展 造福人類》《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我們愛和平》。三個看似不同的主題,但從課標核心素養之一“健全人格”的具體目標中可以找到三個主題教學的一個交集點,這個交集點就是“世界與我們的關系”。
“世界與我們的關系”是三個主題教育的共同目標?!犊萍及l展 造福人類》讓學生知道科技發展造福人類,是為了“讓人類更美好”?!度找嬷匾膰H組織》讓學生認識國際組織工作,也是為了“讓人類更美好”?!段覀儛酆推健犯侵苯痈嬖V學生為了“讓人類更美好”。因此,這三個主題可以提煉一個大概念 :“讓人類更美好”或者“世界與我們的關系”。
二、從學習結構層級維度提煉大概念
(一)從教材單元主題結構層級中提取大概念
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本身就是以單元主題—課題主題—活動主題的結構層次來編寫的,各層級主題之間有著緊密關系,因此可以直接選取較高結構層級的主題作為大概念。以《我們是班級的主人》單元為例談談從結構層級維度提取大概念。
《我們是班級的主人》首先以選舉班委為例,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集體生活民主,然后再遷移到集體的其他事務中。
“選舉產生班委會”教學中的三個問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結構。從班集體中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思考:班集體中有許多事情,用什么方式來處理?誰來處理?怎樣產生這些人選?從而產生班集體需要有班干部和班干部的職責討論,通過大家的意見綜合,進一步明確各崗位要求。這些班干部該怎么產生呢?通過學生研究討論,定出選舉程序和方式。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了選舉的規范流程,懂得選舉的重要意義,明白了選舉的程序和方式;同時感受到了班集體的事情就是自己事情的道理,增強了責任意識。“協商決定班級事務”的三個話題,從了解班集體事務決策的過程,到了解認識程序的重要作用;再到知道班集體事項的決定需要遵循的原則;最后知道怎么落實執行及調整。在知識結構上這兩課的前兩個話題可以從課本知識中理解民主,在實際事務中體驗民主,第三個話題是在前兩個話題基礎上講遷移形成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擔當。從這個結構層級看,處在最高層級的單元主題——“我們是班級的主人”自然就是一個大概念,可以用其來統籌本單元教學。
(二)從教學活動結構層級中生成大概念
中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基本教學方式是活動化教學,活動化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讓學生通過多角色交互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及活動體驗實現學生內生發展的教學方式。教學活動可以分為學生操作、行為、活動三個層次。活動是教學活動結構的最高層級。這個活動過程往往是學生探究的過程,教師創設真實情境,學生作為不同角色在情境中活動,不同角色之間的關系隨著情節的發展,會產生不同的矛盾沖突或道德困惑,引發學生的思考和體驗,而學生在這個沖突或困惑中悟出的道理,就是一個大概念。
(三)從學生認知結構層級中提煉大概念
學生的品德形成過程體現出一個認知—體驗—內化—踐行—養成這樣一個遞進式層級的特點。能否從學生認知結構層級中提煉大概念呢?下面,筆者以“公共生活”為例,從認知結構層級中提取大概念。
依據新課程標準,對照學科核心素養要求,貫穿于小學整個學習的“公共生活”各年段目標擬定如圖1所示。
從認知結構層級來看,學生對“公共生活”主題內容的學習,經歷了從認知到情感,再到內化、踐行,最后成為習慣的一個過程。公共設施有利于人們的生活,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和諧美好。而人們對公共設施的態度和行為是公共生活和諧美好的重要保證,因此通過小學階段“公共生活”的序列主題教學,引導學生參與有序的公共生活,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生活更加美好。這個過程是從最初的認知、判斷,到增強積極的社會情感,提升社會公德、責任擔當、有序參與的道德修養。這些核心素養會隨著學生的認知發展、社會實踐力的增強進一步提高。于是,“公共生活”這一主題內容從認知結構層級的最后兩個環節“內化”“踐行”中提煉出大概念:良好的社會公德創造和諧美好的公共生活。這個大概念可以稱為“議題式”學習主題。
三、從教學目標維度提取大概念
(一)從核心素養的目標要求中尋找大概念
以前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三維目標,現在新課標已經綜合為核心素養目標要求。教學前預設的目標,其實就是根據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目標要求和學情來制定的,新課標中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與大概念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我們可以通過尋找教學主題與核心素養目標要求的聯系來獲取大概念。
《四通八達的交通》第二課時“家鄉交通在發展”,使學生從家鄉的交通發展來認識家鄉。課時目標定為:(1)了解不同的出行方式,認識家鄉的交通發展的巨大成就。 (2)感受交通發展變化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3)為家鄉交通的飛速發展感到驕傲和自豪,升華熱愛家鄉的情感。從擴大這三條目標外延來思考:交通發展對家鄉人們生活帶來影響,全國其他地方的交通發展也是這樣的嗎?由此我們可以提出大概念:交通發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家鄉交通發展,是中國新時代發展的一個縮影,而新課標核心素養的學段目標“感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從這里可以直接提煉大概念:新時代中國的發展與我們美好生活密不可分。
(二)從破解重難點目標中提煉大概念
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就是如何解決學習中所遇到的困惑。通過分析發現:學生為什么感到難?為什么有困惑?主要是難點中涉及的要素較多,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相對學生而言較為復雜,不易理解,學生認識不足,因而形成學生學習的堵點。所以,可以通過深入剖析難點,分清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搭建好解決問題的支架,讓學生突破難點,達到教學效果,然后從這個關系和支架提煉大概念,最后引導學生再次去思考和研究。重點目標往往又是學習的關鍵問題或關鍵概念,能很好地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核心目標,可以直接在上位的核心目標中提取教學大概念。而在實際教學中,重難點有時指的是一個問題。
例如,《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重難點是同一個:感受紅軍長征的艱難,感悟紅軍長征的偉大精神。這個重難點目標的突破,需要模擬活動體驗,需要深入理解:長征這么艱難,紅軍為什么還要長征?他們是為了什么?他們的精神和意志來自哪里?由此追溯到紅軍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由此理解紅軍精神的由來,它是我們建黨精神的具體體現,與我們新時代精神一脈相承。由此,可以從本課的重難點目標去深入理解和挖掘,自下而上提取教學大概念: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命運。
(三)從拓展目標要求中提煉大概念
教學目標是根據課標核心素養、教材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學情來制定的,教學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有時會受到時間、空間和某些條件的制約。大概念具有生活價值,能夠有效地鏈接學校教育和現實生活。因此,我們也可以以生活的取向來鏈接大概念,把課堂生成的問題變成新的生成目標,或將課堂上的目標要求延展到課外生活中去完成,指導學生生活。這里,我們就可以從拓展的目標要求中來提取大概念。
例如,《合理消費》一課,讓學生“學會勤儉節約、物盡其用”是本課教學的目標。在教學中有學生說:“爸爸媽媽不勤儉節約,他們花很多錢去買房子,欠了銀行很多錢,每個月要向銀行還很多錢?!睂W生說的這個問題,在教材和預設目標中是沒有的。這是一個生成的新問題,這也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因為貸款買房是很普遍的事。該如何處理呢?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生成一個新目標:理解貸款消費與勤儉節約的關系。由于每個家庭的貸款和償還能力的不同,具體的貸款消費情況也不相同,貸款消費與合理消費之間有什么關系呢?為此,可以從生成的新問題和新目標中提出一個大概念:貸款消費合理性的相關因素。這個大概念具有生活價值,可以讓學生把這個大概念變成研究的議題,拓展到自己家庭生活中進行學習研究,指導自己的家庭消費生活。
大概念,在理解和聯系下層小概念的觀念方面,具有統整性、相對性、持久性、可遷移等特點。提煉學科大概念時,必須根據課程標準中核心素養的要求來進行。提煉的大概念可用“概念”“主題或話題”“論題”“觀點”“問題”等方式來呈現。把大概念轉化成學習議題,供學生采用活動化方式從多角度去研究探討,成為學習的主要內容及進行拓展學習的支架。
圍繞大概念進行大單元教學是目前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也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路徑。如何上下銜接、橫向協同準確提取大概念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值得持續探索和實踐。
作者單位 重慶市巴南區教師進修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