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探究
作者:■文/羅 寧
發布時間:2024-04-11 10:33:0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每個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方式都各有不同,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人見解,把閱讀活動變為學生自主探究、自主體驗的活動。為了貫徹這一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個性化閱讀的策略,還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同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完善教育理念,掌握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策略和方法,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逐步完善個性化閱讀教學體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什么是個性化閱讀
閱讀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活動,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的深入交流和互動。由于每個讀者的經驗、興趣和觀點不同,他們在閱讀中獲得的體驗和感悟也會因人而異,這就產生了個性化閱讀的現象。個性化閱讀在學術界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不同學者對其定義也有所差異。例如,魯洪生學者認為,個性化閱讀主要是指充分尊重讀者的選擇和解讀開展的閱讀。在這種觀點下,讀者可以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方式和方法,并且能夠自由表達和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或感悟。張尚兵學者認為,具備自主性、批判性、創造性及探究性的閱讀可以被視為個性化閱讀。這種理解強調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主動性,自主性意味著讀者能夠自主選擇和控制自己的閱讀過程。
根據上述分析,個性化閱讀主要是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或興趣進行自我感悟、思考和分析的閱讀過程。個性化閱讀教學是指教師在學生現有知識基礎上,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個性化的體驗和理解,以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換句話說,個性化閱讀強調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愛好,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初中語文采用個性化閱讀的優勢
從理論上來說,個性化閱讀是閱讀教學方法的重要改革。從個性化閱讀教學出發,教師不僅要了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和特點,還要系統地闡述其理論基礎,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演變與發展提供理論支撐,這對于提高初中語文教師的學術水平,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效率和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
從實踐上來說,個性化閱讀為解決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些具體的思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多種弊病,個性化閱讀不僅能夠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還能夠促進高效課堂的開展,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素養。
三、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教師層面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個性化閱讀教學的認識不夠深入
首先,很大一部分教師沒有真正領會新課標的內涵,只是停留在表層。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情感,而是把學生的情感固定在標準套路中。再次,教師的教學方法模式化,過于僵硬。最后,教學語言過于口語化,沒有特色。
2.對教學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一方面,教師對教學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營造和諧的閱讀教學氛圍。另一方面,教師創造教學環境的手段和方法較為單一,課堂過于單調、枯燥,沒有把該有的教學氛圍營造起來。
3.感悟文本的方法不科學
很大一部分教師對于感悟文本存在一個盲區,認為語文課堂只要把內容弄懂就可以了,感悟文本的方法還很不科學,需要改進。
4.閱讀方法欠缺
學生閱讀時方法不當,教師沒有進行指導訓練,導致閱讀質量不高,效率低下,學生閱讀興趣不高。
(二)學生層面存在的問題
1.多角度解讀文本的能力還有待提升
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很欠缺,從多角度有創意地解讀文本的能力還不足。
2.學生的閱讀量還過少
學生的背誦量與課程標準的規定相差甚遠,他們花在課外閱讀上的時間很少。
四、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實施的策略
(一)尊重個性化的教學情感
情感通常指人對待客觀事物的觀點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感性和理性的反應。教學情感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所具有的個性化的情感態度和觀點。在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學情感有著重要的地位。劉勰曾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的交流過程,教學活動就是師生共同“批文”的過程。要想調動學生的閱讀欲望,批文入情,教師就要有獨到的語言文字解讀和駕馭能力。在示范朗讀時,教師要注意把握好句子的起伏、停頓和重音,使句子讀起來更富有表現力和韻律感。在這種富有個性化的解讀和充滿激情的朗讀中,學生的閱讀熱情十分高漲,他們的閱讀興趣增強了,在潛移默化中就會愛上語文課堂,愛上學習語文。
(二)注重個性化的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吳亮奎認為:“教學生活的理想境界是教學創造,教研是實現教學創造的重要途徑之一。”個性化閱讀教學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因此,教師也必須具有教學創造意識。閱讀是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多讀一些與自己專業相符的經典書籍,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例如,在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文時,教師可以用一段深情款款的文字導入新課,也可以通過介紹作者的生平引出課文,還可以直接用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引出課文。這些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得不對語文喜愛有加。
(三)重視個性化的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是教學的第一要素,是學生與教師溝通的橋梁,是運轉整個課堂的重要手段,教學語言對于課堂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富有情感。潘建華則認為:“情境教學具有很多優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可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最能打動人,也是最能影響人的東西。中學語文教材精選的經典的美文非常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閱讀,具有豐富的內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富有情感的語言引導,學生受益匪淺。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是沉郁、悲壯的。“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被子已經使用多年,就好像一塊鐵那么硬,而自己的小孩子睡相不好,被子都被踢爛了一個窟窿,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干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每每讀到此處,不禁讓人潸然淚下。教師在朗讀這首詩歌時,語氣應該是沉重的。讀到上述四句時,聲音應該是哽咽的。整篇詩讀下來,學生被教師營造的閱讀氛圍和情境深深吸引,他們很快就會進入閱讀情境,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不錯。
(四)加強個性化閱讀感悟訓練
感悟是指人在經歷某些事情后,在一定時期內產生的感想和覺悟。換句話,就是學生在閱讀中的直接感受和理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自主探究、自主體驗,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只有尊重學生別具一格的情感體驗,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彰顯學生的個性。例如,《回憶我的母親》這篇文章沒有寫母親偉大的字眼,但卻是處處見偉大,作者不露聲色地把母親勤勞、儉樸、仁愛等美德淋漓盡致地流露在字里行間,并用自己革命的一生報答母親的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的小事中找出主題:愛,母親對兒子的愛,兒子對于母親的愛。還要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愛,并學會感恩。
總之,個性化閱讀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教師的有效引導,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致力于發展學生的個性。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給學生預留充分的自主閱讀時間,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個性特點,引導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對話。同時,教師要積極開展參與性、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參與意識,發展學生的個性。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漢濱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