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是培根鑄魂的起點,是筑牢人生根基的關鍵階段。小學教育承擔著培養學生道德觀念、知識技能、綜合素養、行為規范等責任,也是學生由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關鍵時期。在語文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既能夠規避智力教育中有關品格德行的生硬說教行為,又能夠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浸潤中受到春風化雨般的品德熏陶,從而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好少年。

一、借用名人事跡巧拓展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選編了不少名人事跡,為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在講授這類文章時,教師要充分掌握學情,根據課堂內容靈活提問,以促進學生對優秀品質的內化與踐行。

例如,在講授文言文《鐵杵成針》一課時,筆者創設了如下教學情境。

師:文中“太白感其意”,他被誰的意志感動了?

生1:老婦人。

師:老婦人的什么意志感動了李白?

生1:堅持不懈。

生2:持之以恒。

師:此刻,他會想些什么呢?

生1: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

生2:只要持之以恒,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我要回去繼續完成學業。

師:當李白不想讀書的時候,他腦海里出現的是什么畫面?

生1:老婦人鐵杵磨針。

師:當李白想放下書本找伙伴玩耍時,他腦海里出現的是什么畫面?

生2:老婦人鐵杵磨針。

師:當李白背書實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腦海里出現的是什么畫面?

生3:老婦人鐵杵磨針。

師:李白受到老婦人鐵杵成針的啟發,學業由“未成”變成“卒業”,整個過程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李白?

生1:我看到了一位有恒心、有毅力的李白。

生2:我看到了一位堅持不懈的李白。

師:讀了這篇文言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我也要像老奶奶一樣,做一個堅持不懈的人。

生2:我知道了遇到困難時要勇敢面對,不能輕言放棄。

生3:我知道了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夠成功。

此外,筆者讓學生思考他們現在的生活處境及學習條件,將自己與文中磨鐵杵的老奶奶做對比,引導學生學習老奶奶“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優良品質。

二、活用愛國素材巧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非常豐富,很多課文有著明顯的德育價值。因此,教師要多角度分析教材文本,全面挖掘德育元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與引導。

例如,在講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時,筆者創設了如下教學情境。

師:讀了這首詩,你的腦海里會浮現哪些畫面呢?

生1:詩人淚流滿面的樣子。

生2:詩人卷起書本,欣喜若狂的樣子。

生3:詩人放歌縱酒、返鄉的畫面。

師:是啊!詩人得知朝廷收復失地這一好消息,想到自己終于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回到故鄉時,心情特別激動。請同學們從詩中找出最能表達作者心情的詞語。

生:喜欲狂。

師:你從詩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詩人的“喜欲狂”?

生1:涕淚滿衣裳。

生2:漫卷詩書。

生3:放歌須縱酒。

師:詩人聽到朝廷收復失地的消息為何如此激動呢?他已經在回家的路上嗎?(補充相關背景資料,出示ppt中的古代地圖,并標出巴峽、巫峽、襄陽、洛陽所在的位置,讓學生思考:“即從”“穿”“便下”“向”,把這幾個地名連起來,寫出詩人還鄉的路線)

生:詩人還沒有啟程。

師:既然他還沒有啟程,那他為什么要這樣寫呢,請同學們討論討論。

生:因為詩人寫的是在想象中返回故鄉的路線和情境。

師:同學們,請看地圖上標識的這些地點,這個實際距離近嗎?你們讀了最后兩句詩,你覺得這些地方近不近?

生:地圖上標識的距離并不近,但在讀詩時我們卻覺得這些地方離得很近,很近……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你們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生:“即從”“穿”“便下”等詞,讓人覺得輕快、迅速,且從中能體會到詩人忽聞捷報、急于返鄉的喜悅之情。

師:是的,詩人從樂極生悲到欣喜若狂,為的不是自己,而是國家終于結束了戰爭,老百姓終于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而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學們,祖國的未來需要你們去守護,為了不讓歷史重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你們應該怎么做呢?

生1:作為新時代的好少年,我們應該勤奮學習。

生2:我們要從小樹立成為祖國棟梁之才的遠大理想,熱愛祖國,互幫互助。

生3:梁啟超先生曾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祖國未來的接力棒終會交給作為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我們,我們一定好好努力,嚴格要求自己,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師:希望大家銘記肩上的責任,奮發圖強,志存高遠,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創造祖國明天的輝煌!

在教學中,筆者始終以情為線,以讀為軸,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讀引思,以讀悟法,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深、讀透,讓學生在“閱讀中用心行走”,在閱讀中感悟和積累,充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更好地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三、優化閱讀活動巧導向

小學生正處于了解自己和認識世界的初級階段,德育認知還需要循序漸進,逐步積累。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精選閱讀內容、優化閱讀方式,在閱讀活動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講授《七律·長征》這首詞時,筆者首先通過提問的形式啟發學生,將學生代入古詩情景中。如“長征是這首詩的題目,根據題目你了解了什么?”讓學生初步感受紅軍不畏艱難險阻的“長征精神”。此后,筆者通過古詩中的一些內容對學生進行了引導,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瀘定橋”“烏蒙山”“五嶺山脈”等圖片或視頻,讓學生感受古詩中五嶺山脈的高低起伏與連綿不絕、金沙江兩岸的懸崖峭壁與湍急水流、大渡河上瀘定橋的鐵鎖鏈等。通過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紅軍長征所面對的艱難險阻,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長征精神”。最后,筆者對詩中的重點詞匯進行了講解,如“只等閑”“不怕”“更喜”“盡開顏”,讓學生從中感受紅軍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堅定愛國主義情感。除此之外,筆者還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延伸與拓展,以此優化閱讀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提升思想道德情操。例如,筆者組織了紅色書籍推薦競賽,隨機抽出一名學生介紹一本自己感興趣的紅色圖書,并講述該書的主要內容及推薦理由,交流讀書感受,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舉辦了“薦好書,傳好書”的跳蚤書市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培養綜合能力;創編、演出文學經典課本劇,讓學生從編、導、演中走近文學人物,深入體會文本的意思,以提高學生的文學品位,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牢固的道德基石。

四、傳承傳統文化巧引領

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認同心、歸屬心,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高度、深度與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機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感受傳統文化,體驗人文關愛。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最有效的表達手段之一,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古詩詞是中華文化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獨特的形式,表現了人們的智慧與才華。為了幫助學生傳承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從古詩詞的教學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中國經典詩歌的優美,領悟古詩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底蘊,讓學生的人文內涵得以進一步提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領悟古詩描寫的意境,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很多古詩詞都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習俗,表達了強烈的家國情懷和真摯情感。

例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課時,筆者向學生介紹了重陽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漢朝時,每年農歷九月九日,家家戶戶都要佩戴茱萸,飲菊花酒。東漢時期,人們把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唐朝,古人在重陽節用特定的方式表達著對親人的祝愿和思念。此后,筆者與學生一起制作了茱萸花環,讓學生從中體驗重陽節傳統習俗,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古詩中表達的情感和文化內涵。通過類似拓展,使學生對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又如,在講授王安石的七絕《元日》時,筆者讓學生在課前了解了中華民族貼春聯這一傳統文化,“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意思是說過春節了,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大家都紛紛用新桃符換掉舊桃符。“桃符”是辟邪之物,筆者為學生介紹了從“桃符”到“春聯”的演變過程,讓學生討論古代人們過春節的風俗習慣,進一步激發了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各種風俗的興趣。隨后,筆者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春聯,讓他們從中體驗制作春聯的樂趣,理解詩中“新桃換舊符”的意義。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文化傳承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使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筆者還為學生拓展了相關知識,并開展了“尋找傳統節日的詩意——古詩詞中的節日文化探索”課后拓展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每組學生負責探究一個節日及其相關古詩詞。學生可以在圖書館或網絡上查找有關節日和古詩詞的信息,了解節日的由來、習俗和慶祝活動,并理解古詩詞中蘊含的節日情感。 每個小組準備好后,可以在課堂上分享他們探究出來的古詩詞和節日文化。學生可以朗讀古詩詞,解釋其中的文化內涵,分享他們對節日的理解和感受。每個小組分享后,學生進行互動討論。學生可以提出問題、發表看法,展開討論。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還體會到了古詩詞的韻律之美,領會到了古詩詞中豐富的人文情感。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只是讀者,更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五、運用多媒體手段巧呈現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課文內容越來越生動和形象,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頻率越來越高。多媒體能夠實現由抽象到具象的轉化與再現,能夠集中學習者的注意力,使學習者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及優勢,運用多媒體為學生生動地展示課文內容,并利用多媒體的視聽效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進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能夠深刻地了解文本中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講授六年級古詩《春日》時,筆者首先借助多媒體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煥然一新。在引導學生理解“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時,筆者首先為學生播放了“百花齊放香滿園”的盛景,讓學生走進文字,從萬紫千紅中認識東風,感受百花給春日帶來的蓬勃生機,體會詩人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從而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其次,筆者讓學生閉上眼睛背誦古詩,感受古詩的意境美。這一步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沉浸在古詩的情感中,讓學生在內心勾勒出與詩歌意境相符的畫面。筆者讓學生閉上眼睛,深呼吸,用心感受《春日》這首古詩,想象一下自己置身于一個絢麗的春天中,微風拂面,鳥兒在歌唱,萬紫千紅的花朵競相盛開,讓詩中意境完全占據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沉浸在這個美麗的畫面中。學生閉著眼背誦古詩,隨著古詩的旋律,想象自己置身其中,享受春天的美好。最后,筆者讓學生結合古詩內容及自己背誦時想象的畫面進行繪畫,將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具體通過繪畫的方式呈現出來,以加深對古詩的理解。讓學生打開畫紙和顏料,用畫筆將想象中春天的畫面展現出來,不必擔心技術,只需用心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即可。學生有的畫出了絢爛的花朵,有的描繪了飛翔的小鳥,有的展示了明媚的陽光,每一幅畫都是學生對古詩情感的獨特表達。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是在學習古詩,還是在接受表達美、情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多媒體與創意繪畫的結合,使教學過程更具趣味性和深度,有助于學生全面地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多媒體的應用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還能夠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對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和欣賞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總之,語文作為必修課程,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綜合能力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必須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在新課改的引導下,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環境,積極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潤物無聲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紅旗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