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第二學段指出,“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能運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詞典”。為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的識字任務,國家免費為學生配發了《新華字典》,足見國家對學生識字寫字能力、字典運用能力重視程度。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多數學生進入三、四年級后,就會把字典放在一邊,不會用、不想用的現象較多。筆者走訪了4所城鄉學校的100名三、四年級學生,通過調查問卷、交流溝通,了解到學生不愛用字典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三年級學科知識較二年級大幅增加,學生學習任務很重,56%的學生不愿為一兩個生字浪費時間去查字典,他們覺得問老師更快。二是進入中年級后,學生課外閱讀量大幅增加,從拼音讀本的低段課外閱讀到純漢字的中段課外閱讀,生字量的增加讓學生的閱讀興趣迅速減退,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影響較大。那么,如何幫助中段的學生養成良好的查字典習慣呢?筆者經過走訪調研,認為應從以下六個方面抓起。

一、鞏固提升重銜接

魏書生先生曾說過:“教育歸根結底是培養習慣。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可見,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對學生將來的幸福人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要科學運用教學技巧,平滑過渡,將低段與高段查字典教學無縫銜接。例如,二年級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兩種方法。在三四年級教學數筆畫查字法時,教師可以相機對三種查字典的方法進行強化,還可以采用兒歌、情境劇等方式,進一步鞏固查字典的方法。有了這些生動有趣的活動,學生就能輕松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在學習、閱讀中遇到不會讀的字、不會寫的字、不知道意思的字時,他們就會靈活使用三種查字法,從而養成良好的查字典習慣。

二、培養興趣抓運用

1.運用兒歌激發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兒歌激發學生興趣。例如,打頭字母定音部、再找音節看《索引》,按照例字找同音,對照頁碼翻正文……學查字典并不難,偏旁部首看端詳。沒有部首查起筆,形聲字兒查形旁……定部首,數幾筆,部首目錄找到它。部首外,再數數,檢字表中找門牌;快快看,快快翻,找到正文找到家。

2.生活實境調動興趣

例如,讓學生讀一讀下面的詞語,并說一說它在哪兒。“鼎鼎百貨”“昊天大廈”“灞河公園”“灃華熙城”等,學生支支吾吾讀了起來,對它們的意思懂一些但難以說出來,教師相機引入有趣的查字典活動,這樣不僅能夠鞏固查字法,還能夠加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更重要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借助多媒體強化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科幻讀物《小靈通漫游未來》,文中有幾個字小王同學不認識,此時,教師可以順勢要求學生查字典。“呦,壞了!我找遍那鼓鼓囊囊的挎包”“門就‘嘭嘭嘭’開了,她打開門發現地上有一個快遞”“還有我們的跳水夢之隊、國乒隊在賽場上更是霸氣十足、威風凜凜”……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僅通過工具書和語言環境準確地理解句子的意思,還在情境劇表演中體驗角色,從而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我要好好地學”。

三、課堂滲透學促學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是在長期的訓練中實現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現場應用字典的好習慣。例如,在教學《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時,“棕紅色”是一個新鮮詞匯,文中有注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了解詞語的意思,學生知道了“棕”的意思棕櫚樹,他們結合詞語的意思就能得到“棕櫚葉枯萎后的顏色”的理解。通過這個詞義,他們就會理解“為什么我穿的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像兩只棕紅色的小鳥,愉快地蹦跳、歌唱?”從而感悟作者當時的心情。又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劃過來、劃過去”中的“劃”字是需要學生新掌握的多音字,經查字典學生知道它有“撥水前進”“把整體分開”兩個意思,文中讀二聲取第一個意思。學生理解了句意,他們就能想象到大龍蝦在清澈的海底威武地游動的情境,還能感受到西沙群島的富饒美麗,以及祖國的幅員遼闊。

四、任務驅動練促能

學生熟練掌握了三種查字典的方法后,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教學活動,給學生定目標,分任務,讓學生從中反復練習,形成查字典的思維定勢,讓查字典成為學生自然的學習習慣。例如,在中年級段,教師可以組織“過五關斬六將”拼音查字法大比賽、“幫助小熊找家鄉”部首查字法大比賽、“你追我趕當狀元”筆畫查字法比賽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查字典比賽,獲勝學生(小組)全班鼓掌激勵,落后學生(小組)在班上讀(背)查字典方法等。這些趣味性的比賽和激勵性的措施,以任務驅動的形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學生在練習中很快就掌握了幾種查字典的方法,并能靈活地將其運用于課內外學習和閱讀中,讓查字典逐步成為更加輕松、愉悅的學習方式,在熟能生巧中提高了自身使用字典的能力。

五、開展活動趣促“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一旦對某件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求知、探索、實踐,并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

1.課內溫習查字典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唱大寫字母歌、背拼音字母表、拆漢字偏旁部首,組織查一查、比一比、評一評等查字典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熟悉字典的用法,幫助學生鞏固常用的三種查字法。還可以為學生講解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漢語工具書《辭海》的價值,讓學生感受祖國燦爛悠久的文化。

2.課外培養查字典習慣

教師在課前準備時,要結合學情備好教案、學案,并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強化課前預習、創新設置課外作業。同時,要嚴格落實“雙減”政策,科學地設計一些求異性作業,如一字多詞、一字筆順、一字多音多詞等。將以前機械重復的課后作業靈活設計為新課預習,利用學案引導學生查字典,自學課文,鼓勵學生在字典中找答案。

六、家校溝通筑合力

良好的家校溝通,才能使家庭、社會、學校形成教育合力。

1.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知識

教師可以借助家長會、家訪等宣傳《家庭教育法》,向家長介紹科學的教育方法,介紹學段語文教學目標,讓家長認識查字典的重要意義,以督促學生將字典帶在身邊、用時即取,保證在校學習、在家閱讀都有字典可用。

2.引導學生處理好資料與學習的關系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某些教學輔助用書將字詞、句段釋義等資料都涵蓋在內,學生查閱時很方便,使用時也不需要動腦筋。教師安排的預習課文任務,學生只要有一本輔助用書,就能快速完成學習任務。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不愛動腦、過度依賴教輔資料的壞習慣,他們的識字能力也會越來越差,對字詞的理解更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作業照抄、作文照謄、問答照讀,學生慢慢就會喪失自主學習能力,最終導致學習效率降低,成績下滑。因此,教師和家長要積極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教學輔助用書,科學使用《新華字典》等工具書,幫助學生處理好學輔資料與學習之間的關系,讓查字典的習慣成為自然,讓查字典的方法受用終身。

總之,語文是各類學科的基礎,漢字是語文的載體和核心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落實新課標第二學段“閱讀與鑒賞”中關于“借助字典理解生詞意義,借助詞義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詞句情意”的要求,充分發揮字典的功效,用活查字典“六步法”幫助學生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提高學生識字和自學的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能夠受益終身。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鄉縣教育發展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