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氤氳 涵育良師——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文學院推動師范生閱讀紀實
作者:趙燕 馬莉娜 龐曦
發布時間:2024-04-11 09:06:22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是一所以教師教育為主、以培養學前教育師資為特色的省屬公辦普通本科院校。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文學院(以下簡稱“文學院”)前身為陜西教育學院中文系,具有濃厚的師范教育氛圍。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文道合一,誠身樂業”理念,將“為中國未來而讀書”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書香中涵育大國良師。
閱人間四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如此描述閱讀的價值:“使讀書成為每個孩子最強烈的、精神上不可壓抑的欲望,使人終生都入迷地想同書中的思想、美、人的偉大精神,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打交道。”文學院每位老師以多種方式引領師范生博覽群書,以此為契機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
教師領讀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寒暑假均開展“書香師院 盡享閱讀”書目推薦活動,文學院也會為每一位大一新生列出“必讀書目”。書目涵蓋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教育教學、心理健康等多個領域,為學生提供閱讀“導航”,引導學生完善知識結構、開闊視野。任教于南京師范大學相城實驗小學的畢業生施洋表示,“必讀書目打開了一扇窗,讓我有的放矢,解決了讀書選擇困難癥”。
文學院常態化開展“享閱”讀書沙龍。教師圍繞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圖書進行導讀,涵蓋四大名著、賈平凹作品、兒童文學等經典作品,師生在沙龍中交流閱讀體會,積淀知識、增長智慧、涵養精神。已考取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的畢業生鞠騁宇回憶,“參加孫立盎教授導讀的《平凡的世界》沙龍后我第三次讀這本書,對于這部巨著的情節有了更深的印象,體會到書中每一個人物的獨特性以及他們所具有的魅力。我們生來平凡,但是我們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
文學院老師不僅帶領學生閱讀經典名著,而且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時文。近年來,牛文明教授堅持課前5分鐘演講,演講話題從當天《光明日報》選取,他引導學生閱讀《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奮斗正當時》系列評論,激發學生青春奮斗力量。牛文明教授表示,“我們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師范生更應該和時代同頻共振,增強教師職業認同,以火熱的青春投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大業之中”。“《光明日報》上《擇一業而終一生》《最是書香能致遠》等兩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對于我擇業觀的養成和書籍的閱讀習慣有深遠的影響。”大四學生張志琳如此表達自己閱讀《光明日報》的感受。
活動促讀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師范生閱讀,戲劇節、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古詩詞大賽、悅讀人間四月等活動吸引文學院師范生踴躍參加。
“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文學院通過神禾大講堂、師說講壇邀請校外專家名師做專題報告,為學生打開學術之窗。西北大學李浩教授專題報告《漫談經典閱讀》、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專題報告《用兒童文學濡染精神底色》為學生閱讀打下了精神的底子。“曹老師的報告讓我領略到不同時代背景兒童文學的魅力,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審視和思考問題。”任教于北京師范大學朝陽附屬學校的畢業生李霞回憶起曹文軒的報告,依然受用。
“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從2016年首屆本科生畢業典禮開始,文學院連續開展“畢業典禮送字典”活動,為畢業生贈送《新華字典》《通用規范漢字字典》等語文工具書。《光明日報》報道評論該活動:“鉆研學習是大學生的主業,更是大學的靈魂。畢業之后,學習的精神卻必須永駐心中……永懷學習精神,善于學習,自主學習,畢業時送上一本字典的意蘊和期許,會給許多學生以啟迪。”
數智新時代,閱讀多樣化。2023年3月,伴隨著《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正式出臺,“國家智慧教育讀書平臺”正式上線,學院第一時間引導學生利用該平臺進行線上閱讀。已考取河南大學研究生的大四學生程揚如此描述自己的線上閱讀體驗:“平臺營造了濃郁的讀書氛圍,讓我們有書可讀,有情可抒,期待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氛圍彌漫整個社會。”
行天下八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讀萬卷書,閱人間四季”的同時,文學院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行天下八方”。
享有中華文化基因庫美譽的西安國家版本館對外開放不久,文學院便組織畢業生共聚圭峰山下參觀文濟閣。在“賡續文脈 踔厲前行——中華文化經典版本展”現場,大四學生李嘉欣更加堅定終身閱讀的信念:“今天,在秦嶺山水間,我們與老師一起參觀厚重磅礴的西安國家版本館,感受‘山水相融、天人合一、漢唐氣象、中國精神’,終生難忘。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典籍賡續著中華文脈,更加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在未來的教師生涯中,我一定繼續用閱讀提升自我,努力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完成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
2023年11月,在前期閱讀小說《創業史》和《光明日報》文章《作家柳青筆下的那個村莊……》的基礎上,文學院組織大一新生尋訪柳青故居,拜謁柳青墓,在小說和生活、歷史與現實、當下與未來之間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人這一輩子,不經過千錘百煉,就是一堆廢銅爛鐵’。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從來都沒有一勞永逸的時候。成功需要用信仰、信念、執著澆灌;我們需要沉下心來,用柳青精神豐盈內心,坦然面對一切險阻。”參觀完柳青故居,該院大一學生雷佳怡對未來信心滿滿。
書志向萬千
閱讀與寫作如鳥之兩翼,文學院積極鼓勵學生書寫心中志向,實現“輸入”“輸出”有機統一。
2020年,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教育報聯合舉行“我與新華字典”征文比賽,學院組織遴選93篇作品參加,最終12位同學獲獎。在黎玉婷同學一等獎作品《從初遇到重逢》中,我們欣喜地看到閱讀與寫作的“雙向奔赴”:“《新華字典》雖小,但至今不變的是和它所承載的知識一樣的厚重,現代社會《新華字典》應用程序的出現讓童年記憶緊跟了時代。古代漢語專業課上老師常常讓我們回歸字典,回歸最初的學習方法。但是《新華字典》并不易于隨身攜帶,新的查找方式適應了快節奏的生活和現代人的習慣,不變的依舊是那有著東方韻味的‘中國紅’。初遇至今已有15年,再次重逢許下50年的約定!”
2023年,相關教育類媒體邀請師范生“現身說法”,給學弟學妹寫一封信談自己讀師范的緣起、夢想以及對未來的暢想。文學院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該活動,張佳怡同學的書信《以燈點燈,燈燈不熄》成功入選并刊發。她寫道:“我堅信,我會在教育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在大學最后一年,我還想再多學些知識,當我換個身份踏上講臺時必定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的學生,這樣我的人生可能會更滾燙些。或許以后的我會在鄉村教書育人,去最偏遠的地方從事教育事業,但我依然內心澎湃——源于熱愛的事情都無可替代。”
“閱讀既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基石,更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直接反映。”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教師節前夕提出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文學院將心懷“國之大者”,以閱讀涵養師范生發展,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大國良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