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驅動下小學語文課堂深度學習策略探究
作者:■文/張 波
發布時間:2024-04-10 16:26:20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深度學習是一種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綜合學習,對提升人的思維品質有很大幫助。那么,教師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教學呢?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提出“好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前提。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從三個方面簡要談一談自己的具體做法,以期為同仁提供借鑒。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深度學習的基本特征
(一)深度學習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
深度學習是學生主動完善知識體系的過程,它要求教師深入挖掘教材,明確學科核心素養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開展課堂教學,增強學習過程的體驗性、互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深度學習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活動
深度學習不是一般意義上自學,而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幫助學生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一定的規律,教師要遵循規律開展教學。就像閱讀教學有精讀有泛讀,閱讀速度有快有慢,教師要整體把握,精泛結合、快慢結合積極完善教學體系。這樣,不僅能夠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還能夠使我們的教學既“深”且“遠”。
(三)深度學習是發展學生素養的學習
深度學習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終身成長和發展,使學生形成與之相匹配的核心素養,如健康的身心、高水平的文化修養、較強的實踐能力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從這個角度講,深度學習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它改變了傳統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構建語文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積極主動學習。
二、開展深度教學的必要性
(一)推動語文教學的改革
隨著教改的深入開展,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最為注重的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深度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新語文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深度學習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的學習空間,學生在教師的鼓勵與指導下能夠順利完成語文知識的遷移,這對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速發展,推動語文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深度學習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發展。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理念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深度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做好分層輔導,使學生都能在科學、合理的教學中得到全面發展。此外,教師還應重視教學反饋與反思,并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積極幫助學生解決,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三)促進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
深度學習能夠加強學生的學習感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圍繞教學目標設置問題,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獲得優質的學習體驗,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但在日常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節省教學時間,對學生的思考過程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學習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針對這一現象,教師要減少簡單重復的問題,保留有一定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少而精的問題思考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將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從而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三、開展深度教學的策略
(一)設計課堂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是語文教學的關鍵環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結合深度學習理念,以提高學生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構建高質量的語文課堂。教師要積極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以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要做好有效備課,使內容與主題及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順利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用教學情境導入新課的形式有很多種,如故事導入、游戲導入、歌曲導入、問題導入、直觀導入、活動導入、經驗導入、詩文導入等,筆者最常用的是直觀導入法。直觀導入法是指利用圖表、掛圖等直觀教具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產生學習的欲望,進而跟隨教師的指引進行深度學習。
例如,在講授統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觀潮》一課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了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學生欣賞著鳴聲如雷、氣勢宏偉的潮水,感受著錢塘江大潮排山倒海、萬馬奔騰之勢,瞬間就會全身心投入課文學習中。筆者問道:“觀看視頻后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大家了解錢塘江大潮嗎?”此外,筆者結合相關圖片為學生介紹了潮水的形成原因及觀潮最佳時間:錢塘江大潮是地形地勢和天體引力等原因形成的,它是世界級的自然奇觀之一。筆者的介紹充分調動了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好奇心,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閱讀興趣。
(二)開展小組合作,活躍課堂氛圍
深度學習要求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取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活躍課堂氛圍,可以根據教學主題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務,但分組時應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及學習能力,還應遵循同組異質的原則,力求使合作學習達到最佳的效果。教師還要讓學生自由討論探究課堂問題,以此增加語文課堂的活躍度與參與度。學生在組內自行推選組長,組長要做好學習記錄,并擔任總結發言的角色。此外,教師也要時刻掌握學生的討論進度與學習狀態,善于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例如,在講授統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將相和》一文時,筆者提出問題:文章題目中的將與相分別代表誰?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事情?其中包含幾個故事?廉頗是否認識到了錯誤?你如何看待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的矛盾?他們最后是怎樣和好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確定學習步驟。學生通過預習對文章內容有了初步了解,組長分配任務,同組學生討論交流后,組長歸納、總結答案。筆者從學生給出的答案就能掌握、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并為學生查缺補漏,指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針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筆者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和文本創作的歷史背景進一步加深理解。此外,筆者還會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獎勵,獎品有本子、鉛筆、書籍等,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熱情。學生在筆者的指引下進行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文章主旨,深入了解課文內容與結構,對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以及實現深度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深度學習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有效推動了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為學生枯燥乏味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新鮮感。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教師建設高效課堂,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主要是閱讀、寫作與字詞的教學,很多內容對小學生來說理解難度較大。小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很難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主旨,導致深度學習進展艱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引導學生與文章產生情感共鳴。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主題課件,圖文并茂地將學生帶入文章的情感氛圍中,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將教學難點制作成微課,以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了解文章內容。
例如,在講授統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小英雄雨來》一文時,筆者為學生制作了內容豐富、知識體系完整的微課視頻,為學生介紹了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信息、重要的生字詞及文章內容概述,并插入音視頻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文章內容。此外,筆者還設置了一些問題:“同學們,你們之前有沒有看過抗日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看完后有什么感受呢?”學生在筆者的問題驅動下緊抓文本內容,感悟文章主題,但因為學生身處和平年代,遠離戰爭,很難感受戰爭時期人民生活的疾苦,對雨來的事跡也不能感同身受,對于文中描述雨來勇敢堅強、不畏侵略者的精神,學生學習后內心毫無波瀾。為了讓學生感受雨來的機智勇敢,筆者給學生在線播放了雨來的影視作品,學生從中切身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民的疾苦,對小英雄雨來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拓展教學活動,提高表達能力
口語交際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口語交際為學生拓展語文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開展辯論賽、課本劇、改編故事及讀書分享等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教材中每單元的口語交際主題各不同,教師應根據不同主題選擇合適的教學實踐活動,并提前將活動主題透露給學生,讓學生或自主探究或與同學討論交流,以確保口語交際活動的高效開展。
例如,在五年級語文下冊《怎么表演課本劇》的口語交際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以四大名著的情節為原型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自行組建表演小組,挑選自己喜歡的名著故事片段,合力創作舞臺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討論,在筆者的指導幫助下,將文章內容編成了人物對話。隨后,筆者對其進行了優化,適當增加了舞臺布景、人物表情動作、服裝道具等。學生表演前積極排練,以追求最佳的表演效果。學生演出后,筆者與其他組的學生對其進行了星級綜合評價。這樣一來,不僅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扎實有效,還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勝負欲,提高了學生的表演質量。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劇本設計、排練及表演都是學生自主完成的,這對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及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趣味性十足的語文教學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五)創設開放問題,實現深度思考
語文知識有著極強的人文性特點,而具有一定個體差異的學生在品讀文章語句時會產生不一樣的觀點和想法。對此,教師要積極提升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并巧妙利用這一特點創建開放性問題探究活動,以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與思考,使其形成多樣化的閱讀感悟,讓學生的語文思維得到有效啟發與發展,進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例如,在講授統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自相矛盾》一文時,筆者結合文章內容為學生設計了開放性問題:“這篇課文講的是什么故事?請結合上下文理解‘陷’‘利’‘弗’‘應’的意思?結合文章分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這句如何進行斷句?請根據故事意思推演用矛刺盾的兩種可能性,即如果矛最銳利,盾會怎樣?如果盾最堅固,矛會怎樣?最終結果分別證明了什么?”這些問題的提出極大地引發了學生對寓言故事的深度思考,幫助學生從整體出發把握文章內涵。學生通過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與創意表達,能夠快速理解全文意思,感知正確斷句的重要性。他們在解答最后一個問題時,還從不同視角出發,對矛與盾的關系進行了深度探究,對矛刺盾的兩種可能進行了大膽假設,從而證明了現實中根本就不存在“不可陷之盾”和“無不陷之矛”。之后,筆者還根據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創設了開放性問題,如針對路人思維提出如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路人,聽到賣家說自己所賣矛鋒利無比,沒有什么東西是穿不透的;所賣盾堅固無比,任何武器都無法穿透它,內心會產生怎樣的想法?”針對楚人思維,提出下列問題:“在聽到路人的質疑后,你會產生怎樣的想法?”這些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生活閱歷和對文章的理解自由發揮,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把思維和情感帶入當時的情境中,從不同角度思考應該如何介紹矛和盾的優勢與價值,不僅能夠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還能夠借此發展學生的多維思維,使其能夠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本質與內涵,進而有效提升其深度學習的水平。
(六)巧設聯想問題,形成知識串聯
思維體驗是實現深度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學生通過思考語文知識的邏輯關系和內在聯系,不僅能夠提高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夠形成較強的知識串聯意識與整合意識,在構建完整語文知識體系的同時提高深度學習的水平。對此,教師若想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可以通過設計聯想問題引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深層次探究,指導學生從問題中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發現其關鍵連接點,從而快速得出答案。
例如,在講授統編版五年級語文《父愛之舟》一文時,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如下聯想問題:“這篇課文與《慈母情深》有什么相似之處?文中對父親行為的描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結合《慈母情深》和《父愛之舟》總結如何通過對人物外貌、行為、語言的描繪表達內心的情感?”學生通過解答上述問題,不僅能夠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深刻感受兩位作者對母愛和父愛的贊揚之情與感激之情,還能夠借此形成較強的知識串聯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自覺將所學知識進行合理串聯,梳理出完整的語文知識體系,并能夠在細致分析與整合閱讀過程中形成較強的深度學習能力,提高文章學習的效率。
總之,深度學習改變了學生的淺層學習狀態,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地投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完善了自身語文知識體系,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