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劇《我的夢想之食物環游記》 學校供圖

看!可發射的水火箭、自制凈水器、智能化自動澆灌系統……近日,西安市不少學校的校園科技節上,同學們探索科技奧秘,大展身手玩轉科技,帶來的小發明更是讓人眼前一亮。讓我們一起看看同學們有哪些奇思妙想吧,看看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作品,有沒有吸引到你?

師生原創科普劇被央視收錄

“歡迎搭乘浐灞四小人體列車,請同學們盡快挑選自己喜歡的食物登上列車,列車即將啟動……”日前,以“科技筑夢 賦能創新”為主題的科技創新與科學教育教學成果展示與經驗分享活動在浐灞四小舉行。活動一開始,師生帶來的原創科普劇《我的夢想之食物環游記》,便吸引了大家目光。

該劇基于STEAM教育理念,以“食物在人體內是如何消化的”這一問題為出發點創編而成,呼吁小學生節約糧食。目前已推出中英雙語科普劇和動漫科普短片,同名原創動漫繪本由陜西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段业膲粝胫澄锃h游記》2.0版本,還被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七巧板》欄目收錄。

記者了解到,浐灞四小在教育觀察中,發現部分學生有偏食、挑食、浪費糧食現象,決定通過STEAM主題實踐課程,對學生進行習慣養成教育。動漫視頻《我的夢想之食物環游記》,以兒童生活為創作源泉,通過學生第一人稱,講述了在“人體列車”上,小朋友們改掉挑食毛病、愛上吃胡蘿卜的故事。

結合信息化時代和兒童普遍熱愛動漫的特點,浐灞四小以“一校一品”為契機,開發了陜西首例小學動漫課程體系——《動漫設計——多學科教學應用課程》。師生圍繞科普知識,運用藝術和信息技術手段制作原創科普動漫劇。目前已發布師生原創動漫劇14部,孩子們在科技和藝術融合創作中,不僅自信心增強,信息道德素養和數字素養也得以提升。

小小裝置讓污水變清流

給你一杯污水,在不使用專業過濾設備的情況下,你知道如何把它變清澈嗎?在西安市浐灞第十七小學,小學生們用一組簡易裝置,輕松讓污水變清水。

“第一步先粗過濾,第二步是加入絮凝劑,第三步使用自制凈水器進行過濾!”五年級四班的夏奕博和同年級的王鈺萱、吝可昕三人組成“污水變清流”小組,協作進行演示。

塑料瓶、活性炭、過濾布、細沙、粗沙……這套學生自制凈水裝置十分簡易。“第一層是不同大小的石頭,可過濾掉肉眼可見的雜質;第二層是細沙,可以過濾掉人眼無法看見的雜質;第三層是活性炭,能過濾掉水中的異味。”夏奕博一邊介紹,一邊緩慢地將一杯污水倒入裝置內,靜置一會,滿是泥沙的水成功變為較清澈的水。

隨后,夏奕博拿出一張pH值試紙測試酸堿性,“這杯水的數值接近7,說明是中性的。如果小于7,說明偏酸性,要加入堿性物質中和處理,反之亦然。”他還呼吁大家珍惜水資源、保護環境,“每一滴水都來之不易,希望大家能有更好的節水意識”。

“干凈水變臟很容易,但污水變清水是不容易的。”浐灞第十七小學德育主任楊艷妮表示,親手實驗的樂趣是理論教學達不到的。教會學生制作簡易凈水器,不僅能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還能鍛煉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據悉,浐灞第十七小學與西安工業大學合作成立了“科學創想社團”,通過寓教于樂、沉浸式、體驗式的科學教育方式,拉近孩子們與科學的距離。孩子們和老師一起研究虹吸效應、彩虹雨、水的導電性、水火箭的制作等,并深入了解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學校還帶領社團孩子前往專業實驗室、科普中心、污水處理廠等,極大激發了孩子們對科技知識的濃厚興趣。

科技發明喚醒創新潛能

奇思妙想的紙質橋梁模型承重,造型各異的筷子搭橋,威力無比的“空氣炮彈”,演繹速度與激情的“遙控車”……在西安市高新逸翠園初級中學的科技藝術節上,各年級都開展了趣味十足的科技游戲與創新比賽,每位同學參與其中,在團結協作、動腦動手中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快樂。

智能衣柜、垃圾分類訓練器……一個個小小“發明家”一邊展示著自己的作品,一邊為參觀者們講解自己的設計靈感和科學原理。其中,七年級同學鐘明岐發明的一款“秦嶺峪口山洪監測預警系統”,吸引了記者注意。

“目前我們的手機實現了地震預警,短短2分鐘就可以讓人們及時避險,如果我們能設計一套簡單快捷又便宜的山洪預警系統,很多悲劇就不會發生!”鐘明岐介紹,該系統整體結構采用沙盤構建秦嶺峪口模型,在河流上游采用激光切割木板構建監測點位,利用水流帶動馬達旋轉,產生線性的模擬量電壓信號,利用映射的方法計算出不同的水流速度,根據上下游距離和水流速來計算洪水到達時間。下游采用激光切割木板構建預警點位,采用LED、蜂鳴器和語音合成模塊,進行聲光、語音報警。

當校園有了科技,就有了創新的力量源泉,才能培養出熱愛科學的新時代少年。

校長杜麗萍介紹,學校在教育“雙減”中,力求做好科學教育“加法”,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新思維與創造發明校本課程,融合STEAM教育、創客教育、3D打印、VR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元素,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創新力,培養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