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視角下歷史文創性研學實踐探索
——以井岡山研學課程為例
作者:■文/劉 莉 蔡曉芝
發布時間:2024-04-09 16:02:2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當前,研學旅行活動已被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并被廣泛推行。筆者調研中發現,當前研學旅行活動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課程設計不明確,育人目標不突出,實踐成果不突出,能力生成不明顯,等等。而要解決這些問題,既要進一步平衡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育人角色,又要圍繞教育性和實踐性原則,在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方面發力,挖掘研學內涵,從知識普及、提出問題、研學前測、研學途中記錄體驗、研學后測、成果匯報等諸多環節抓起。在此背景下,深圳科學高中歷史學科借助“深圳市新課程新教材示范基地”平臺, 從歷史學科課程思政視角出發,以井岡山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為研究對象,對中學文創性研學旅行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進行一些有益嘗試。
一、突出學生在文創性研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和創造性角色
研學旅行活動課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活動,注重學生在“課前導學”“課中研學”“課后展學”環節的主體性地位和創造性角色。
“課前導學”即學生在課程開始前進行知識準備、形成問題意識、明確探究主題、確定研究目的和方法等一系列具有主動學習性的活動。在研學旅行活動課程設計中,要重點激發學生自主“導”與“學”的能力。學生結合高中歷史所學,提出問題困惑,在教師指導下逐步明確研究主題,與此同時,在開始研學旅行活動之前,做好充分的研學準備,如閱讀和整理文獻、確定分組分工、擬定調研提綱、制作和打印調查問卷等。如圍繞井岡山地區紅軍后代生存狀況的研究,提前制作調查問卷,圍繞井岡山地區紅軍后代的職業、收入水平、對政策的態度、對傳承紅軍精神的態度和能力等進行具體問題的設計,以便后續研究的順利開展。
“課中研學”指向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一系列具有創造性和探究性的實踐行為,如進行沉浸式實踐體驗,開展師生結對與生生合作相結合的實地調研活動,及時調整并逐步推進研究計劃等,這是文創性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課程效果的重要依據。學生核心素養和研學能力的落實與生成將在這一部分得到體現和推進。井岡山研學設計是突出體驗性和實踐性的活動,學生在參觀紅色景點的同時也需要將自己的見聞和思考轉化為創造性的學業成果,有小組在參觀完井岡山革命歷史博物館后,基于自己對井岡山革命歷史的理解,針對博物館的分館構成和展陳設計提出了頗有見地的一些建議。
“課后展學”則是學生研學成果的呈現和展示,是文創性的展現。學生在課程結束后一周內完善研學作品,以小組為單位提交成果,在教師組織下進行跨主題、學科和組別的交流活動,優秀的成果則借助示范基地、報刊等平臺進行展出,確保學習成果落地。
二、聚焦歷史學科課程思政的主要研學活動環節設計與實施
(一)制訂研學目標:緊密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課程思政價值導向
中學文創性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目標設計應呈現鮮明歷史學科和思政特色。在研學旅行的體驗性和實踐性活動中,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如歷史意識、家國情懷、唯物主義、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等。學生在生成創新性研學成果的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形成清晰的時空觀,能夠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掌握搜集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最終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圍繞人文素養的培育,設計了以下課程目標:第一,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通過實地參觀和考察井岡山紅色文化景點,學生能夠陳述井岡山革命歷史,闡釋井岡山革命精神的具體內涵,感受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通過參加體驗井岡山農村社會實踐、欣賞井岡山的自然風光, 學生能夠自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精神,培養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懷,樹立綠色環保的生態觀。第三,通過與井岡山人民的直接接觸,學生能夠了解中國農村發展狀況,了解中國國情,感受老區人民的真情,學習老區人民和學生的優良品質,落實國情教育,培育家國情懷,提升文化自信。
圍繞史學研究能力的培養,設計如下課程目標:第一,通過網絡查詢、田野調查等多種途徑,學生能夠搜集和整理與井岡山革命歷史相關的多元史料,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以實證精神對待井岡山的歷史與現實問題,提出自己對井岡山革命歷史的認識等。第二,通過合作探究,學生能夠自主地與相關的社會部門、家庭及個人聯系,增強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選擇研學資源:精準挖掘研學旅行活動中具有歷史學科和思政特色的素材
學生開展具體的研學旅行活動需要依托合適的、充足的研學資源。基于歷史學科課程思政的文創性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在選擇研學資源時,精準挖掘具有歷史性、現實性和思政價值的素材,即選擇能夠體現唯物史觀、革命精神、文化自信、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與課程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特別是與之相關的實物、文獻和圖像影音資料等。“精準挖掘”強調所選擇的研學資源一定要有科學根據,確保真實可靠,并警惕包藏歷史虛無主義、政治虛無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等消極內容。
(三)確定研究主題:聯系歷史學科特色和現實社會問題
確定具有學科和思政價值的研究主題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效引領研學實踐的開展,而這應由師生共同完成。教師可以在準備階段先向學生講授活動課程相關的知識或有價值的、前沿的課題等,再引導學生結合學科所學,主動進行知識遷移與轉化,立足現實社會問題,進一步確定具體的研究角度和切入點。此外,教師還應發揮研學的指導性作用,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和實際研究能力給予學生貫穿全程的研究提示、幫助、指導和跟蹤。
三、圍繞素養和能力培育的多元活動課程評價
第一,遵循多主體評價原則,實現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三者的結合。基于活動課程的性質,在文創性研學旅行活動中,把學生放在研學實踐的中心位置,同時,學生也應是自身研學效果的評價主體,學生結合自身實踐體驗,對研學中的能力表現和素養生成進行自我評價。當然,有價值的研學作品也離不開小組成員的合作與互助,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也應成為重要的考查內容。
第二,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流動性、參與性和體驗性決定了其與傳統課堂在評價上的不同。在活動課程評價體系中,注重結果的同時還強調過程。過程性評價關注活動過程中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性結果,比如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重點考查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過程,往往是動態的。這種評價方式有利于學生及時發現并解決研究中的問題,也有利于促進文創性研學質量的改善。終結性評價則是在研學旅行結束后,對學生研學的最終成果進行的評價,以檢驗學生是否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中學生研學旅行活動課程“文創性”的具體表現即是學生能夠呈現具有創新性的學業成果,學生提交的學業作品能夠直觀反映其在研學旅行活動課程中能力和素養的培育情況。
具體而言,過程性評價貫穿井岡山研學旅行實施的全過程,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研學行為,與學生進行交流談話,關心和推動學生的研究進程等方式來進行過程性評價,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的變化。比如某小組學生確定了“井岡山時期紅軍歷次反‘圍剿’研究”的研究主題,在探究中,學生關注到“反圍剿” 這一歷史術語的使用,并圍繞“井岡山時期反圍剿”的歷史概念與教師展開了交流和討論。
從師生交流和討論中發現,學生至少具備了這些素養和能力:一是能夠基于自己所掌握的歷史學科知識,主動對重要歷史概念和歷史術語進行辨析,形成自己的問題意識;二是能夠主動搜集文獻史料解答自己的疑惑,并能夠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進一步比較歷史事物,思考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表現出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意識;三是能夠主動關注井岡山時期紅軍反“會剿”的經歷并嘗試對其進行歷史解釋,體現了研學旅行活動的歷史學科課程思政性。總而言之,通過類似的過程性評價,學生能夠真正在研學實踐活動中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和素養與能力的提升。
此外,終結性評價也是井岡山文創性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重要評價方式。在井岡山研學旅行結束后一周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交了形式多樣、主題豐富、內容新穎的學業作品。
從研學主題看,學業作品呈現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特點,既有對井岡山歷史文化的溯源和探究,比如開展井岡山時期毛澤東著作和毛澤東思想發展的研究,關注井岡山時期紅軍的革命經歷和精神,也不乏對現實社會問題的關心,比如調查井岡山地區紅軍后代的生存狀況,關注井岡山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在當代社會的傳承和發揚問題等。
從研學內容看則具有創造性。不少研學作品沒有止于對歷史事物和現象的膚淺化、表面化的描述,而是真正地將研究過程中的思考和收獲轉換為具有創新性的成果。某小組學生圍繞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展開調研,在對博物館主題與承載價值、展廳設計、藏品來源與分類等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究后,進一步提出對中學博物館建設的一些建議,同時結合校園文化,提交了校史展覽館設計方案。創新性也體現在其豐富而多元化的呈現形式上,除了調研報告,也不乏形式新穎的歷史劇本和散文詩創作等。
學業作品是教師評價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目標落實與否的重要依據,學業作品的主題、內容和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在研學中研究能力與情感素養的實現程度。
綜上,針對目前中學生研學旅行活動課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作為深圳市雙新示范校,深圳科學高中基于歷史學科課程思政視角開發的井岡山文創性研學旅行活動課程是對新課改新課程所提倡的變革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一種努力回應,也是基于現代學習方式的特點,和滿足國家對新時代人才素質和能力要求做出的一次有益嘗試。
本文系2021廣東省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專項課題“立德樹人視角下高中歷史主題教學的實踐探索”(課題編號:GDJY-2021-A-b225);2020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專項課題“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國家民族認同建構研究”(課題編號:2020YQJK607)。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