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考古)社團活動原創性研學初探
作者:■文/楊茂坤 武 倩
發布時間:2024-04-09 16:01:33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綜觀相關研究成果以及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筆者認為新課標、新課程、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在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手段,加強歷史課堂的創新和改革,以便更好地落實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發揮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學科功能。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部分學生歷史學習興趣較弱,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適應高中歷史學習節奏,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改變學生的這一歷史學習現狀成為當務之急。
汴河考古社2016年成立以來,立足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探索歷史教育教學的多種方式,探尋核心素養落地的多樣化路徑,積極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考古社以柳孜運河遺址、中國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兩大研學基地和文昌宮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濉溪老城石板街等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為依托,多次組織學生進行課內外研學,學生通過研學將歷史課內外兩個課堂有機結合起來,不但可以學到基本的歷史知識,而且還能夠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更全面地、直觀地了解歷史發展進程,感悟歷史文化的魅力,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一 聚焦鄉土資源,研學主題突出地域性
在學生的歷史學習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是高中歷史教師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學生歷史學習的課堂不僅包括課內也包括課外。高中歷史社團可以依托鄉土資源,設計組織研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被動學轉為主動學。
以《隋唐大運河》一課為例,隋唐大運河這條黃金水道曾經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鞏固國家統一、繁榮沿岸經濟、促進南北交流和沿岸城市興起與發展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柳孜運河遺址位于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屬于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為數極少的遺址之一,它見證了運河昔日的繁榮,也承載了歷史的厚重。柳孜運河遺址作為珍貴的一手史料,對學界研究隋唐大運河,尤其是通濟渠一段的航運情況,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隋唐大運河的意義,淮北一中汴河考古社以柳孜運河遺址、文昌宮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等當地資源為依托,多次組織學生進行社團活動,在2021—2023年開展了隋唐大運河柳孜遺址研學系列活動“一人一建筑,一瓦一回憶——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研學”,讓學生通過實地走訪走進柳孜運河遺址,通過柳孜運河遺址走進歷史。
在“一人一建筑,一瓦一回憶——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研學”活動中,筆者作為社團指導教師,緊抓研學前研學中研學后三個環節,幫助學生認識隋唐大運河。研學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某個隋唐運河古鎮的角度進行資料搜集;研學中,學生在遺址現場通過聆聽講解和觀察實物圖片及參觀,近距離仔細觀察考古發掘現場,進一步了解隋唐運河古鎮的價值,豐富了自己的資料;研學結束后,學生在隋唐運河古鎮中進行現場分析,在資料分享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隋唐大運河的了解與認識。這一研學活動既提升了學生的歷史素養,同時又使學生對濉溪和淮北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層次了解,進而涵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此外,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社團活動時,要按照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技能和素養。如汴河考古社在組織學生參觀柳孜碼頭遺址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清單:(1)中國古代運河的發展概況;(2)從考古發掘看宋代商業的特點;(3)古代“市”的發展。考古社學生在拿到任務清單后,分成小組,通過查詢資料、田野考察、實地采訪等形式,對柳孜碼頭提前有了一個感性認識。在參觀過程中,通過實地感受和聽講解,了解了柳孜作為航運樞紐的作用,以及周邊商業的發展,加深了對課本中講的古代商業發展的認識。在參觀學習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運河的興衰與周邊經濟發展的關系”這一問題,學生綜合所學知識開展討論。
二 聚焦學生主體,研學過程突出實踐性
學生是社團活動的中心,更是歷史學習的主人翁。但是這種中心和主體地位常常會被忽視。在社團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我們應該通過多樣化的社團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研學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研學過程中動起來,在研學主題的設計過程中要體現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的實踐性,落實歷史核心素養。
如舉行考古課堂系列活動。在活動中,筆者將考古盲盒帶進研學課堂,通過教師講授考古知識,學生實踐考古方法,總結考古經驗。汴河考古社通過開展體驗式的歷史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一個個小的考古發掘,重返考古現場和歷史現場,從而健全學生知識架構,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在這次活動中出現突發情況,比如有學生忘記劃分探方導致文物破碎;有學生忘記加水,導致土壤不易發掘;有學生忘記控制力氣導致文物變成兩半;等等。
但就是這些真實的有些意外的情況卻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考古的內涵,多角度地了解考古的各個階段。在最后的展示階段,更有學生根據自己的歷史知識犀利地吐槽挖出的文物并非真實文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了引導的作用,真正的實踐者、創造者、分析者都是參與研學活動的學生。他們分享考古經驗,分析文物真假的過程正是他們利用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去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提升自己的歷史核心素養的過程。
三 聚焦多元評價,研學成果突出傳承性
高中歷史學業評價體系應隨著時代的發展,伴隨學生個性化成長、多元化發展趨勢日益調整完善,高中歷史學生社團活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的積極探索。高中歷史社團活動不僅包括活動的設計組織,還包括活動的評價環節。社團活動的設計是將教、學、評有機結合,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評價的主體既包括教師評價亦包括學生評價,常規的評價體系主體較多聚焦的角色是教師,經常忽視對學生的評價。教師評價固然重要,但是文創性研學過程中,另外一個評價的主體學生卻也是必不可少的。汴河考古社在研學過程中側重在學生評價這一塊探尋新的評價方式。學生評價不僅包括同級之間的評價,還應該涵蓋不同級學生的評價,讓學生在交流評價中學習他人的經驗。
考古社社員王同學從小就對中國古錢幣有著濃厚的興趣。基于此,筆者設計了一堂研學課:考古小課堂——中國古錢幣知識講座。課前王同學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查閱史料、搜集錢幣、制作課件等。在講座中,他把自己數年來所積累的古錢幣知識和同學們做了一次深入交流。從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原始貨幣,到秦的半兩錢,再到西漢的五銖錢和唐朝的開元通寶……一直講到近代。課件上涉及的錢幣,不僅有圖片,還有王同學帶來的實物。
講課過程中,王同學指出了歷史教材上關于秦半兩錢插圖使用的一個小的失誤。小小的一堂研學課,卻使學生對古錢幣和中國古代經濟又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
高中歷史社團研學究竟能帶給學生什么?有一位已經畢業的考古社同學在文章中寫道: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文物,是淮北建設文化城市的歷史使命。柳孜運河遺址發掘難道不是一個重大機遇嗎?眾多文物的出土,研究,保護和發揚,才是淮北從一個普通煤城向一個底蘊豐厚的文化名城轉型的必經之路。千年前,石橋與木船曾經使淮北地區成為富庶之地,千年后,歷史與現實的碰撞也將使淮北城擦出新的火花。保護柳孜遺址,建設文化名城,淮北勢在必行。筆者很開心學生能通過系列研學活動,將考古、歷史與現實聯系在一起,能夠從自己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中思考自己的路,家鄉的路,祖國的路。這應該就是研學的真正意義,也是學校創辦考古社團的初衷之一。
筆者始終認為,歷史研學應該有一個核心的關鍵字——“生”,這個“生”既是“生成”,又是“學生”。考古研學活動中創設新的歷史情境,確定體現新課程理念的研學主題,選擇貼近學生的材料,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在問題引領、小組合作、史料實證的基礎上形成屬于他們自己的歷史解釋,進而提升他們的歷史素養。
考古社團是對歷史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是課堂教學的擴大和延伸。高中考古社團能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認知更具體生動,理解更全面深刻,記憶更形象牢固。它用多元化的方式,大大擴寬了學生的視角,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走進了更廣闊的歷史領域。社團活動由于教師角色、師生關系、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等發生了變化,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以理解、體驗、感悟為基礎的育人方式,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并與傳統課堂教學形成互補,能更好地完成新課改要求,更有利于新時代的人才培養。
在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中,汴河考古社將學生學習歷史的場所進一步拓展,從課堂搬到了文化遺產基地、博物館、考古現場、大學校園講堂等場所,使學生對歷史的認識由原來的平面化逐漸變得立體化,學生對歷史有了更加生動的感知,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