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水墨精神”對高校山水畫教學的影響與啟示
作者:屈 直
發布時間:2024-04-09 10:58:55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山水畫教學是全國高等院校美術專業課之一,其中所包含的水墨技法學習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而筆墨作為水墨語言最核心的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名畫家的藝術追求與審美修養。縱觀古今,凡在中國畫領域內有成就的大畫家,無一不具備鮮明的筆墨特色,在水墨的運用上墨法精湛、高人一籌。水墨作為重要的繪畫媒介,也是中國畫區分于其他種類繪畫的顯著特征,具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中國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中國畫中水墨的運用與發展,和其對高校山水畫教學所產生的影響與啟示,探討水墨語言的演變,以及高校山水畫創作的精神面貌與時代精神。
[關鍵詞]水墨 繪畫精神 教學研究 山水畫
基金項目: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鄉村振興主題山水畫創作人才培訓》(編號:2023-A-05-075-529)。
中國畫中有關水墨的論述最早見于王維的《山水訣》:“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維開創了中國紙本水墨山水畫的先河,以水墨變幻來取代色彩之功,開辟了中國繪畫的新局面。自此,水與墨成為了中國畫的核心組成要素,代表了中國文人畫的精神內涵以及國畫的最高境界。“八五新潮”后,面對新文化的沖擊,水墨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激發和影響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山水畫的創作形式也有很大突破,水墨的時代價值和意義逐漸從中國傳統文化中蛻變出來,眾多藝術家不斷創新、探索,發掘出了屬于新時代山水畫的水墨語言。當今,高校山水畫教學面臨著水墨邊界越來越廣泛和模糊的現狀。教學中,應堅守水墨畫的宗旨,從選取臨摹范本到理論認知,通過系統的學習使學生扎實筆墨基礎,了解中國繪畫的水墨精神,繼承傳統中的精髓。而如何以嚴謹的學術態度,使作品表現出一定的人文內涵和強烈的時代精神,是高校山水畫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
水墨語言在山水畫中的發展
1.水墨山水畫的出現及演變
中國山水畫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已經具備了非常成熟和完備的面貌。山水畫中有關水墨的應用可以追溯到漢代,漢代墓室壁畫中就已出現,唐代莫高窟壁畫中也有遺存。自中唐出現紙本水墨山水以來,水墨與文人畫的發展一直是緊密相關的。從五代的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到宋代的李成、范寬、馬遠、夏圭等人,都可以看到水墨的各種表現方法。米芾、米友仁父子運用橫點水墨法表現云山變幻之景,用水墨營造出山水霧氣與空氣感;元代倪瓚以疏淡、冷峻的筆墨書寫水墨畫中的無人之境;梁楷、王洽、牧溪等人以大筆潑墨創立出極簡、有禪意的山水畫。宋、元時期水墨山水畫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明清以及近代水墨山水畫都有很大程度的形態演變。
明代董其昌在南北宗論中,就水墨與青綠兩種不同的繪畫風格對山水畫進行了“南宗”和“北宗”的區分,以李思訓父子做著色山水一派為北宗,南宗則是王維始用渲淡,一變勾斫之法。董其昌本人也是崇南貶北,推崇水墨畫法,他認為文人畫屬南宗、匠人畫屬北宗。南宗畫強調妙悟,如董其昌所說的“一超直入如來地”;北宗山水畫則太雄強,在董其昌看來不如南宗山水畫的格調高雅。自此,南宗文人畫家重水墨輕設色的藝術追求一時成為山水畫的大趨勢。清初,以“四僧”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為代表的水墨畫家,以游歷寫生的方式開創水墨山水畫新局面。因為社會的動蕩以及自身的家國情懷,他們以不拘一格的畫風來表達自己對塵世的不滿和超脫之情。石濤在他所著的《苦瓜和尚畫語錄》中提出了“太古無法”“筆墨當隨時代”“搜盡奇峰打草稿”等一系列山水畫著名論述,“四僧”以其強烈的水墨創新精神為傳統水墨山水畫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2.水墨畫的內涵與審美
從古至今,老莊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水墨畫的發展,水墨畫也體現出了莊子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在道家崇尚的“無為”“道法自然”和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等觀點的影響下,眾多文人畫家一度摒棄色彩,專以水墨入畫。水墨質樸、雅逸的特性,正好契合中國文人追求的含蓄、玄妙的審美境界。在道家“天人合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思想影響下,中國文人在山水畫中所表現出的空靈之境,以及對宇宙萬物的思考,完美地體現在了水墨畫中,因為水墨之質和山水的意境美是相吻合的,在水與墨的氤氳交融中書寫天地混沌、萬物沉靜神秘的廣闊之象,營造中國文人畫中所蘊含的“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
水墨雖為黑白兩色,卻體現著中國繪畫的色彩觀——“墨即是色”“墨為極色”,通過單一的墨色傳遞色彩的豐富感。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談道:“運墨而五色具。”在繪畫中,墨色通過水的調和可以區分出不同的濃淡、干濕層次,僅淡墨的運用就可以體現出十分微妙的色階變化。明代龔賢以及近代黃賓虹、李可染都在墨法的應用上有巨大突破。黃賓虹以其著名的“七墨法”表現出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水墨效果,通過層層積墨將墨的性能發揮到極致,探索出屬于自己的墨法。他作品中的水墨是有天地之象的,水墨與留白中包含著萬物生長的博大、壯美,不精通墨法是難以達到該境界的。中國水墨山水畫自黃賓虹起具有了新時代的筆墨特征,在西方藝術的沖擊下,依然沿著中國傳統水墨的發展進入了新高峰。
水墨的表現離不開對用筆和用線的掌握,中國畫講究以線為主,強調“寫”的意味,這需要畫家在實踐中不斷練習和加強。所以,高校山水畫教學首先要讓學生養成練習書法的習慣。因為水墨畫中對線的運用直接來源于書法,中國書法與繪畫同脈同源,繪畫中線的質量與美感和書法的研習緊密相關。尤其是山水畫中對樹石的描繪,講究線條中要有篆籀的力道,線條要“入木三分”,不能輕率地從紙面劃過。有關“書畫同源”的論述,古人早已闡明了兩者之間的關系,而書法也是最直接的水墨體現。書法用筆可以將水墨的干、濕、濃、淡等變化,以及線條的韻律與節奏演繹得淋漓盡致,書法線條的律動直接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和審美意趣。以書法入畫,將作者對墨與線的把握呈現于水墨變化之中,以此表達作者的氣質,使水墨富有哲理和形式美,這是當今高校生必備的藝術修養。
3.水墨之“象”
經過漫長的發展,傳統的水墨畫出現了眾多宗派,其中“禪宗”是影響中國水墨畫最重要的宗派,衍生出了獨特的禪畫。禪畫自唐代出現,以佛教思想為基礎,用簡略的水墨抒發性情,通常畫面布有很大的留白,筆墨簡淡素樸、構圖頗具形式感,尤其以山水畫最為聞名。畫史上有法常、貫休、牧溪、梁楷、八大山人、石濤等代表畫家。他們的作品以“空”為美,高古脫俗,以有限的筆墨帶領觀者進入無限之境界,看似平淡卻包含著宇宙萬象。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美感的養成在于能空,對物象造成距離,使自己不沾不滯,物象得以孤立絕緣,自成境界。”水墨的博大恰恰是超越了時空的存在,不局限于物,不局限于空間與時間,是真正的無形之大象,反映著中國文化哲學的精神。
中國水墨畫既單純又神秘。如果說西方繪畫是對物象的理性再現,那么中國水墨畫就是繪畫中的哲學,它的奧妙不僅在于外表的含蓄樸素,更是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能通過物象表達作者深刻的感情和思想,具有著耐人尋味的主觀情趣,傳遞著具有東方美學的筆墨精神。大體來看,水墨的表現有以下幾個特點:一、追求神韻,注重意境;二、富有哲理,崇尚至簡;三、強調書寫,一氣呵成。水墨之美,重在神韻,中國寫意畫以形寫神,主觀地對物象進行筆墨提煉,以恰當的藝術手法表現客觀物象的美,不拘泥于物體外表,進而有一定的象征意味,達到象外之象,正如齊白石所講的“似與不似之間”。
總的來說,水墨只是一個符號。從山水畫教學來講,重要的是讓學生使用水墨符號時能產生“比興”的意味,即能通過水墨形象表現畫外之意。這里“意”的表現指的是作者對物象有了深層次的認識,不能僅是客觀描寫,停留在外在的形象表達。董其昌在畫論中講:“畫山水唯寫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質畢肖,則無氣韻;彩色異具,則無筆法。”好的藝術作品既要自然又要具備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可以使觀者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與深意。吳冠中先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筆墨等于零”的觀點。他的本意是指,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于零。水墨畫也一樣,為了追求水墨素雅表面效果的水墨,僅僅是借水墨載體做浮淺的外形描寫而已,而無深刻的藝術思考與筆墨修養。為附庸風雅用水墨為自己增加虛有其表的價值,筆者認為同樣等于零,這樣的水墨毫無藝術感染力,更無氣象可言。對此,學生在山水畫創作中要認識到筆墨與作品立意之間的微妙關系。
“水墨”精神的傳承與高校山水畫教學
山水畫教學作為高等藝術院校重要的專業課程,從傳統師傅帶徒弟式的教學模式發展至今,有著清晰、規范的學習步驟。高校教學重視理論與創作相結合,注重學生綜合性的藝術修養,并不斷進行教學模式革新,很多院校已經形成了自己特色鮮明的教學思路。新世紀以來,有關水墨山水畫創作的研究層出不窮,眾多藝術家對水墨的多種可能性進行了探索,讓水墨的概念更加廣泛和顯著,水墨山水也有了抽象的意味,與具象的山水相比,藝術形式感更突出。這種圖式與技法的借鑒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西方藝術。林風眠、徐悲鴻、李可染等人將西方繪畫技法與中國水墨相結合,使中國畫表現手法有了新的面貌,實現了中國畫的革新。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藝術家,將西方構成、色彩觀與中國畫相結合,通過水墨重新組合出不同的繪畫元素,提升了中國水墨畫的文化包容性,增進了中西方的繪畫審美,使水墨具有更強的國際特征。以傳統水墨為主的創作,或是以西畫圖式為基礎的拓展創新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今天的山水畫寫生。在山水畫教學的對景寫生中,要求學生在真實的自然環境里用水墨對客觀物象進行描繪,考驗學生對自然的觀察以及對傳統水墨技法的掌握情況。學生以筆墨對客體進行提煉,結合自己的現場感受,用課堂中所學習到的傳統筆墨程式去創作具有中國畫水墨意境的作品。
當代高校山水畫教學應具有新的時代精神及新時代的筆墨特征。當前,中國畫的發展受到了西方藝術的沖擊,使得山水畫創作出現了多元化、復雜化的特征,山水畫與其他學科繪畫之間的界限也愈發模糊。高校山水畫教學在西方新圖式、新構成的影響下,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水墨可與各類表現手法、材料相結合。單純的水墨山水畫創作也對傳統進行了解構與革新,筆墨與山水圖像也從傳統的具象走向了抽象。在對眾多山水畫作品評價不一的現狀下,山水畫教學更應當重視引導學生尋求自己的藝術語言,啟發學生把對傳統的研究融于創作之中,打開創作思路,發掘自身獨特的藝術感知。同時,值得警惕的是,許多藝術家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水墨表現途徑時,拋棄了中國傳統文化根基,完全以西方的繪畫觀念去創新,只是用水墨形式照搬而已,失去了我們本身的文化特色,這一現狀需引起學生的反思。無論當代藝術如何多元,時代文化如何更新,中國水墨山水畫都應該依舊立足于東方文明,保護山水畫的本體精神是當代高校藝術生的職責。
近年來,十分可貴的是,全國高校山水畫作品展中也體現出了水墨語言的革新與清晰的地域性差異。許多創作中,關于山水畫的范疇不僅局限于自然山水景色的表現,還有都市題材。水墨對城市的描繪,是胸中丘壑的另一種解讀方式,包含著山水文化的現代審美、社會文明的水墨轉型。從多次展覽中可以看到,當代水墨山水畫創作已走向了兩個高峰:一種以理性、具象寫實為主;另一種以純主觀、抽象感知為主。具象水墨山水畫以主題展覽為主要創作目標,反映當下社會新風貌與山水新建設等,風格接近于西方風景寫實繪畫,雖然有中國畫的圖式,但缺乏水墨的韻味與意境。抽象水墨山水畫形式新穎,水墨材質的特殊性也得到了很大發揮,學生借此表達自身的主觀感受,體現出其對傳統及當代社會的思考。學生在創作形式與表現技法上的探索與突破,為高校山水畫教學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水墨邊界的拓展與山水畫教學創新
課堂上,除了傳統山水畫教學以外,還應兼容并蓄其他藝術新范式,讓學生關注山水畫的當代發展。山水畫教學應鼓勵學生推陳出新,通過作品傳達新穎的水墨語言,嘗試將水墨的邊界打開,以更多的藝術形式來演繹水墨之象。可以借鑒近幾年國內的藝術家如邱挺、谷文達、張羽、曾健勇等人不同形式的水墨作品,將水墨山水畫從平面走向三維、四維空間。此外,也可從大部分當代水墨作品中看到藝術家對傳統的堅守和取舍,他們用自己的水墨語言對傳統作品進行重繪以及對經典圖式借鑒的再創造,啟發我們思考如何立足傳統文化根基重塑水墨的新時代價值。
當代山水畫語言的革新離不開水墨的發展,水墨的種種實驗和形式的拓展增加了山水畫的包容性。而當代水墨山水畫人文價值與審美價值的建立又是極為困難的,因為突破傳統的筆墨程式規范,以新技法、新語境等角度去革新時,又容易與傳統文化脈絡斷裂。但水墨與山水畫的發展還需突破傳統文人畫的窠臼,體現新時代的繪畫語境,它所承擔的文化價值和傳統不同,應具有對當代社會現象的思考與表達。
水墨作為山水畫最本質的創作媒介,應該擁有更多元化的走向。山水畫教學中有關水墨創作的突破也有很多,譬如以潑墨做底,利用自然滲化的效果進行加工刻畫和后期裁剪拼貼;水墨作為“軟材料”與其他材質結合,如金箔、礦物質顏料等,以凸顯水墨的藝術張力。在水墨畫創作中,也不再單一地局限于傳統繪畫所使用的絹和宣紙,各種不同類型的紙張和新材料賦予了水墨更廣闊的表現空間。隨著教學的探索與實驗,水墨被賦予了種種神秘性,多種材料的碰撞充分體現了水墨的生命力,這是非常可貴的創新,可以運用到學生的畢業創作之中。同時,也能看到部分學生在創作中刻意追求表面的水墨制作性,通過制作各類肌理效果達到畫面的新穎性,沉迷于水墨表現的偶然效果,卻丟失了中國畫中的用筆和寫意精神,將沒有根基的創新誤認為是個人水墨語言的特色。對此,高校教師應高度重視,讓學生了解技法制作與繪畫情理之間的關系。
當前,在形形色色的山水畫作品中,總有嚴重的跟風模仿現象。許多院校名師藝術風格顯著的作品受到了全國高校生的追隨,使山水畫出現了幾種固定的表現圖式。更有部分學生照搬名師的作品形式,以求在展覽中順利入選和評獎,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出現這類現象的根源在于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缺乏獨立思考,盲目追求自身的藝術語言,沒有潛心研究傳統的山水畫范式,僅將時下流行的山水畫題材作為學習目標,以毫無生命力的筆墨公式進行創作。在高校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在自然生活中去積累創作素材,使作品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獨特見解。另外,藝術圈內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念也給學生帶來了很大影響,教師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成功的山水畫家都是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厚積薄發,并不斷地在生活中汲取營養,然后才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所以,山水畫學習要先繼承后創新,這是畫家一輩子的功課。缺乏根基的藝術創作終將是曇花一現,高校在山水畫教學工作中也應該立足于這些實際問題去不斷總結和探索。
結 語
“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高校藝術生要關注新時代的社會生活,注重個人藝術修養,在作品中傳遞出具有東方精神和民族自信的立場。同時,水墨應該以山水之形表達更深刻的畫外之象,不能為了迎合山水命題展覽而束縛個人的筆墨表達,程式化與大眾化是產生不了讓人過目難忘的藝術作品的。總的來講,水墨語言的學習在山水畫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習掌握中國傳統水墨表現形式,研究前人筆墨經驗并進行深入解析。第二,廣泛吸收多種藝術的表現形態,注重寫生與臨摹相結合,啟發學生形成自己的藝術見解,探尋個人化的筆墨語言。第三,在創作中不斷提高對水墨的理解,以合適的材料及水墨形式將創作主題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當代山水畫作品。
參考文獻:
[1](唐)王維.山水訣[M].王森然,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1.
[2]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3](清)石濤,章宏偉.苦瓜和尚畫語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4](春秋)李耳.道德經[M].李廣寧,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20.
[5](戰國)莊子.[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7.
[6](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秦仲文,黃苗子,校.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96.
[7]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86.
[8]徐改.齊白石畫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7.
[9]吳冠中.筆墨等于零[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10.
[10]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大連: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11]李文初.中國山水文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屈直: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