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時光 | 做“五有”父母,助孩子擁抱美好假期
發布時間:2024-02-05 22:00:00 來源:中國教師報
寒假,孩子離開校園,回到各自家中,經過短暫的“蜜月期”后,親子之間可能會因為學習作業、生活習慣、年節安排等,產生一些意見摩擦,甚至出現“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的情況,那么,家長可以做些什么,既能幫助孩子渡過一個勞逸結合、富有意義的假期,又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呢?
以下“五有”供家長朋友參考:
01
諸事有規劃
《禮記·中庸》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寒假期間,各個學科都會布置作業,加上農歷春節,各項事務繁多,如果不提前規劃,做好安排,屆時很有可能一件事沒做好,另一件事又趕上來了,手忙腳亂,忙里出錯。
因此,父母可以組織一次家庭會議,說一說年底家里有哪些事情,詢問孩子如何規劃自己的假期,有沒有特別想要做的事,等等,大家在一起科學合理安排時間,將寒假作業、春節事宜、個人計劃等進行統籌,設定好每個階段應該完成的任務,引導、督促孩子做一個“心里有數、行動及時”的人。
具體比如,春節前,孩子可以自主安排,開開心心暢玩幾天,然后有效完成各科作業,抽空和父母一起置辦年貨、大掃除、寫春聯等,迎接新春到來;春節到來,走家串戶見朋友,完全沉浸在喜慶和歡愉之中;臨開學前幾天,孩子完成各科還未做完的作業,并進行適當的復習和預習,迎接開學。
寒假期間,身體鍛煉必不可少,可穿插安排在每一天。如果有家庭出行計劃,在春節期間是不錯的。
02
遇事有耐心
寒假期間,大多數父母白天上班,無暇顧及孩子,又擔心孩子貪玩,往往求全責備,但孩子又不愛聽;又或者父母孩子朝夕相對,時間一長可能會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看不慣,提醒幾次,孩子如果沒有改變,父母就忍不住要生氣……
這些問題一般并不緊急,但往往累積在一起,到某個時刻便會突然爆發,這種一到假期親子關系就“亮紅燈”的情況并不少見。
此時作為家長,首先要做到“兩不一要”——不暴躁、不指責、要耐心,保持情緒穩定,這是有效解決問題的開始。
同時,選擇一個合適的契機,比如孩子心情好的時候,或者一家人其樂融融時,父母主動找孩子交流,對孩子“多聽少說”,始終保持一個聆聽的狀態,了解孩子的想法和緣由,激發孩子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大多數時候只是缺乏自控力、行動力,道理總是明白的,他們需要我們的耐心、細心;如果因為我們的忙碌、急躁,就對孩子失去耐心,對孩子粗言相向,這一定是對彼此的傷害。
03
事事有反饋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心理學上“正強化”概念也提醒我們,父母可以通過給予孩子正面的關注和肯定,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通過適當的獎勵和鼓勵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而且,父母對孩子的積極反饋,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是不一樣的,他們特別希望獲得父母的肯定。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把事情做好,那么就不能認為孩子做好一件事是理所當然的,父母在孩子做出積極的行為后,要給予他們正面的反饋,進行正強化。
無論在完成作業方面,還是春節期間的零碎事情,只要孩子做得好,父母就不要吝嗇言語上的夸贊,甚至物質上的獎勵。
同時,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給出的話題及時給予積極的回應,注意觀察、發掘并表揚孩子的優點,讓優點成為成長正能量。
04
無事有溝通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鮑威爾把“交流溝通”分為五個層次:一般性交談、陳述事實的溝通、分享個人的觀點和判斷、分享感受和完全敞開。
他認為,只有到了分享感受這個層次,才開始有“信任、關心、責任、理解”,即在這個層次才有愛的流動;最后達到人際溝通的高峰體驗,彼此心有靈犀,完全敞開,是一種難以言表的親密體驗。
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長大后,逐漸不怎么和父母交流,更不會和父母聊心里話。
此時,父母應該想想:和孩子交流時,話題是不是只有學習?關注點是不是只有分數?或者是不是穿少了?缺錢嗎?如果沒有一個問題是真正走進孩子內心、關注孩子情感需求的,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一般性交談、陳述事實的溝”,甚至連“分享個人的觀點和判斷”都不算,更不可能達到“分享感受和完全敞開”的層次。
那么,父母和孩子可以溝通什么呢?有事沒事和孩子“吹吹?!?,閑擺“龍門陣”,聊聊國家大事,分享最近的生活和困惑,共同規劃家庭的安排等,拉進彼此心理距離。
春節時,和孩子一起看望、陪伴長輩,“圍爐煮茶”,父母講講自己年輕時的故事,聽孩子講講他在學校的故事,大家一起暢享新年,關注孩子的新年愿望,爭取在未來一年里,幫助他們去實現這些新年愿望。
這些看似“無用”的事情,在促進親子關系方面往往有“大用”。
05
做事有示范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對孩子來講,父母的言行具有強烈的外在示范性與內在感染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希望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就應該無條件做到。
假期父母子女生活在一起,父母要特別注重“言傳身教”,如果不希望孩子打游戲,父母就不要整天手機不離手;如果不希望孩子拖拖拉拉,父母做事情就要干凈利落;如果不希望孩子抱怨學習,父母就不要常抱怨工作;如果不希望孩子性格暴躁,一說就炸,父母就不要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執……
凡事父母首先做到,會給孩子樹立榜樣,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對于生活作息等方面的規則,比如幾點吃飯、幾點睡覺、幾點回家等,父母和孩子也要一起遵守。
“陪伴是最長期的告白?!焙贂r間并不長,父母孩子彼此多些理解,多些溝通,莫讓瑣事占了時間,磨了情感。
做“五有”父母,度美好假期,迎溫暖春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