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紅院士(右二)在給學生講解“航天超輕質結構一體化設計制造”(資料照片)。 杜瑋 攝

編者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睘橥苿尤「骷壵J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發揮陜西科教資源優勢,結合陜西實際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奮力開創陜西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即日起,本報邀請部分在陜兩院院士,結合自身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情況及陜西實際,對我省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言獻策。

陜西科教資源富集、創新主體多元、創新生態活躍,如何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努力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3月19日,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教授張衛紅。

問:高校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可以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請您結合自身科研工作談談看法。

答: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肩負著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雙重使命,承擔著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職責。要準確把握新型舉國體制精神內涵,堅持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力,充分調動高校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高校積極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匯集多個學科力量進行聯合攻關,努力攻克“卡脖子”難題,為推動引領性科技攻關、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

我們團隊主要從事國家空天裝備輕量化技術研究,致力于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瘦身提效”。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我們正在加快爭取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開展總體布局輕量化技術、輕質高效結構設計技術、微機電與智能系統技術、系統精密制造與裝配技術的高水平應用基礎研究,突破重載火箭、重復使用運載器、空間運載系統等航班化航天運載裝備研制中的輕量化關鍵技術,形成輕量化技術體系,培養創新領軍人才,打造引領航天運載系統輕量化發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空天裝備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問:如何充分發揮秦創原總平臺和“三項改革”點火器作用,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答: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要充分發揮秦創原總平臺作用,加快打造一批高層次人才隊伍。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強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服務保障,以真心實意的付出和真金白銀的投入,打造招賢引才“強磁場”,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保障。

要以“三項改革”為牽引,激發科技成果供需兩側活力。進一步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的企業需求側拉動,建設產學研用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的創新共同體,激發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活力;要進一步激發高??萍汲晒D化供給活力,探索全國重點實驗室與企業合作創新機制,指導、支持高校加強成果轉化部門、機構和團隊能力建設;要打造全鏈條服務支撐體系,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卡點、斷點,探索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容錯免責機制。

問: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您對加強人才培養有何建議?

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

高校在工作實踐中應發揮教育科研優勢,加大人才自主培養力度。要堅守“育國之棟梁、鑄國之重器”的使命,持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完善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要扎實推進工程碩博士改革,高水平建好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依托大平臺、大項目構建產教融合育人機制,推進培養體系重構、流程再造、評價重建,不斷提高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要狠抓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內培外引”,推動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開展境外引才,強化“以才引才”“以才薦才”;要高質量組織實施好“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加強團隊建設,精準配置“資源包”,牽引產出標志性成果,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問:圍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陜西該如何發力?

答:陜西是科教大省、軍工大省,從三線建設至今,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航空航天產業為例,陜西基礎雄厚,產業鏈條完整,應用場景多樣,擁有比較完整的研發制造生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加快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全國重點實驗室和陜西實驗室,持續加大戰略投入和中長期扶持力度,打造更多“國之重器”,努力在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特別是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上展現更大作為。

西北工業大學扎根陜西多年,科研型號系統集成能力強、工程技術轉移轉化基礎好,將按照學??蒲泄ぷ魉悸?,強特色、筑高峰,瞄準最尖端、最前沿、最急需,開展高質量有組織的科研,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信息賦能,圍繞“三航”領域傳統優勢,加強需求牽引和場景牽引,培育新興交叉研究方向,持續完善“方向—隊伍—平臺—項目—成果”創新鏈;堅持融合強校,開展以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工程技術導向的基礎研究,凝練從1到0的科學技術問題,推動理工上下對齊、雙向發力;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鏈,實施“揭榜掛帥”,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度參與西安“雙中心”建設,全面融入秦創原建設,不斷深化“三項改革”,落地更多有產業化前景的項目,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