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趴著睡出頸椎脫位?
提醒:如果孩子突發斜頸、頸痛等應盡快就醫
作者:陳夢揚
發布時間:2024-03-29 20:20:27 來源:華商報
新學期伊始,很多學生午休時都是趴在桌子上小睡。但家長可要注意了:趴睡對孩子的健康不利,不僅會損害視力,引起手腳酸麻,甚至會導致孩子關節脫位。
兒童寰樞關節半脫位是小兒骨科常見疾病
開學沒多久,西北婦女兒童醫院骨科李曉博醫生就接診了一位自述在校午休時“落枕”的小學生豆豆(化名)。由于場地及設施的限制,小豆豆在校是趴著午睡。到醫院時,他的脖子非常僵硬,無法轉動,疼得直叫。
家長說:“孩子這學期在校午睡一周了,從前天開始喊疼,我們都以為是落枕,今天說自己脖子都要斷了,才急忙來醫院。”拍片顯示,豆豆竟然是頸部寰樞關節半脫位。
“人體第1頸椎稱為寰椎,第2頸椎稱為樞椎,寰樞關節即第1、第2頸椎之間連接的總稱。它的功能主要是頸椎的旋轉,同時參與頸椎側偏和伸屈活動。如果寰樞關節因為某種原因出現半脫位,稱之為寰樞關節半脫位。在兒童期主要表現為突發斜頸,頸部疼痛或僵硬、活動受限,少部分孩子會伴有頭疼、頸部疼痛、惡心、嘔吐、頭暈等癥狀。”李曉博醫生說,“兒童寰樞關節半脫位是小兒骨科常見疾病,主要發生在12歲以下兒童,尤其是3-7歲年齡段。這是因為兒童頸部肌肉薄弱,寰樞關節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寰樞關節間韌帶、關節囊等組織相對較松弛,穩定性較差;加之兒童好動,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在長時間的不良姿勢(如長時間頸椎在過度前屈、側屈狀態下玩電子產品、讀書、繪畫、做手工、睡眠等)、外傷(直接或間接的暴力打擊、劇烈活動、過度屈伸旋轉活動損傷關節囊、韌帶)、上呼吸道感染(咽炎、腺樣體炎、扁桃體炎等炎癥刺激,關節囊及橫韌帶充血、水腫,局部出現松弛、痙攣)、先天性骨性結構異常等原因都會導致寰樞關節半脫位。”
病癥急性期應盡早臥床休息并使用枕頜帶牽引
據李曉博介紹,兒童寰樞關節半脫位急性期典型的臨床表現有突發斜頸、頸部疼痛或僵硬、活動受限、頭部偏斜,頸項部肌肉觸痛、緊張等。目前認為該病癥的急性期應該盡早予以臥床休息、枕頜帶牽引、頸托固定等對癥治療,以加快恢復、縮短病程。枕頜帶牽引操作簡單、較為安全。一般牽引1-2周即可恢復,少數需更長時間治療。
“兒童落枕主要是因為睡眠體位不當出現頸項部肌肉缺血、痙攣,或起床后肌肉突然收縮引起肌纖維與肌膜平衡失調,主要是肌肉或肌腱病變而引起的疼痛。兒童寰樞關節半脫位屬于關節問題。”李曉博說,“落枕主要為頸部疼痛、僵硬、活動受限,一般無需特殊處理,而兒童寰樞關節半脫位主要以活動受限為主,伴有疼痛或僵硬,需要及時就診、檢查、治療。總而言之,如果患兒突發斜頸、活動受限、頸痛,且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劇烈活動、創傷、長時間不良姿勢等情況,應盡快就醫,避免耽誤診斷與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