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5年來,全省高職院校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宗旨,把思政課堂上的教學案例與學生生活及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讓學生在一堂堂生動的“大思政課”上,厚植愛國之情,堅定強國之志。

豐富思政課元素

3月16日,在全國美麗宜居村莊示范村——神木市西溝街道四卜樹村,一堂以植樹造林、改變生活環境為內容的思政課正在進行。

四卜樹村黨支部副書記王光耀,在村史館向神木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神木職院”)的學生講述四卜樹村是如何通過轉變產業結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農民增收的。

在參觀學習中,學生深刻感受到綠色發展為鄉村帶來的勃勃生機。神木職院學生楊思彤說:“通過實地參觀,我切切實實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意義。”

“思政課堂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要從創新中巧選角度,讓思政課既有意義又有意思。”陜西省教學能力大賽二等獎獲得者、神木職院思政課教師高彩琴說。

近年來,神木職院充分挖掘本土綠色生態文化、黃土風情歷史文化、紅色文化中的思政教育教學素材,創建四卜樹村、九曲黃河公園現場教學點等10余處實踐基地。學校以現場教學、情境教學和社會服務的方式,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形成了課內課外銜接、校內校外聯動的格局。學校引導學生用理論解讀時代、分析現實,在理論與實踐一體的教學過程中,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增強思政課親和力

全省高職院校在思政課教學方式上堅持守正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助力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政課不僅要講得有意義,還要講得有意思,要讓學生想聽愛上,讓他們感到對自己的就業乃至未來人生發展有幫助。”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陜西交院”)青年思政課教師王婧媛表示。

陜西交院在全省高職院校中率先開設了中國共產黨史必修課,以及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選修課,形成了“必修課+選修課”和“線下課+線上課”多層次、多形式的思政“課程群”。

學校承擔了陜西省“大思政課”建設試點項目“紅色校史育人工程”,建設成果獲全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匯聚2000多種網絡思政資源的“交通思政云講堂”已經全面上線。

“作為職業院校,思政課建設不僅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還要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體現職教特色。”陜西交院黨委書記楊云峰告訴記者。

陜西交院將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課”建設,通過開展“工匠精神進課堂”等活動,推動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工匠品格外化于行,形成了“匠心立德鑄匠魂、匠心增智煉匠技、匠心強體樹匠志、匠心崇勞踐匠行、匠心蘊美塑匠品”的育人品牌。

讓思政課更接地氣

思政課和社會實踐大課堂結合起來,就能更接地氣、更有生氣,從而入腦入心。

隨著陣陣掌聲,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陜鐵職院”)的學生結束了與在國外修建鐵路的校友的視頻連線。這是陜鐵職院思政課堂的一個片段。

課堂上,學生分為四組,思考“我們為什么要愛國”等問題。各小組采用講故事、表演情景劇、電影配音等形式展示思考的結果。師生通過與校友的視頻連線了解到,在海外修建鐵路的中國鐵路工人受到當地人的歡迎和尊敬。大家不由發出感嘆,只有國家強大了,個人才會更有尊嚴。

陜鐵職院持續探索思政課改革創新,建立課堂實踐教學新模式。學校老師根據課程內容,提前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用自己喜愛的形式展示。通過5年的探索,一批優秀的微電影、微視頻、愛國電影配音、手指舞、情景劇等作品脫穎而出。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國家發展成就,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立志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陜鐵職院不斷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格局,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將大國工匠、道德模范、行業先進、優秀校友請進課堂,為學生講述鐵路行業的報國故事。陜鐵職院還將思政課搬到博物館、紅色展覽館、鐵路文化展覽館,讓學生感受國家的發展變化。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