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集中力量辦大事!”在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會議室,學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研究教師團隊”正在召開一次別具意義的討論會。2023年夏天,該團隊獲批陜西省第二批“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成為全省唯一一支入選的馬理論團隊。

緊隨其后,學校謀勢而動、順勢而為,成立了聚合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學院、國家安全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等八方力量的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而這支團隊正是基于學部形成的學術共同體,將以學部為陣地和依托,開啟踐行時代使命的學術新征程。

20240327221346161-26-0b9f5.png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最新論斷,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確定了新的理論定位和努力方向,為我們團隊制訂發展規劃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支撐。今后,團隊做什么、怎么做,都有了明確的時代性意識和清晰的理論自覺。”團隊負責人、馬克思主義學部部長袁祖社教授話語間充滿激情。

躬耕課堂沃土,播撒真理的種子

“同學們,圖中展示的就是巍巍的寶塔山……”在青島第十五中學(青島市實驗高級中學)高一年級政治課上,任課教師、陜西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屆公費師范畢業生李左嫻娓娓道來,學生們正聽得出神。李左嫻驚奇地發現,兩年前隨學院前往延安研學時的收獲,如今在自己的三尺講臺上悄悄發酵,“在延安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輩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讓我深知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堅定了向下一代傳遞革命精神的理想信念。”

李左嫻的延安之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研究教師團隊多年來活用陜西歷史文化資源和紅色革命資源、積極探索思政課創新教學模式、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的生動縮影。

精雕細琢出精品,千錘百煉鐵成金。2017年,團隊在全國首開《〈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導讀》課程,2019年團隊又在全國首批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并先后打磨出《“四史”學習教育理論講座》《中國共產黨歷史》《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華傳統文化導論》等特色思政“金課群”。

從“以理服人、以事勵人”的課堂主渠道,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社會大課堂、網絡云課堂,團隊逐漸探索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為統領,“學理研究—課程矩陣建設—媒體賦能—實踐體悟”相貫通的“四環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建構了“科研教學轉化—特色課程供給—數字沉浸體驗—理論宣講升華”進階式思政課教學流程。

“我們的思政課充滿朝氣、冒著熱氣!學生參與到實踐研學、社會調查、黨史國史實景體驗、馬列經典研習等多樣的活動中,只有入腦入心了,才能真懂真信。”看到多年躬耕的田園結出盈枝的碩果,被同學們譽為“寶藏老師”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張帆教授笑著說。

20240327221237150-27-2c102.png_scale.png

投身西部熱土,社會服務顯擔當

一天24小時應該怎樣度過?袁祖社給出的答案是——分秒必爭。

有一次出差途中,袁祖社順手拿起飛機上提供的清潔袋,隨即在上面奮筆疾書,記下突然“蹦出來”的學術火花。從事教學科研30余載,無所謂雙休和寒暑假,袁祖社總是用一切可用的時間讀書思考,將任務“化整為零”,再將時間“聚零為整”,持之以恒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領域沉下去、扎進去,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傾心傾力關注研究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2017年以來,袁祖社身體力行,帶領哲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等學科和專業領域的師生,跑遍了陜南、關中、陜北,以及西安的角角落落,在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學校工廠、田間巷陌留下調研的足跡,在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政府體制機制改革、生態建設、基層社會治理、文旅融合等方面提出的20余項課題研究成果和咨政建言全部被采納。“黃大年精神的核心是一種報國精神,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也決定了它從來不是書齋中的學問。我們做科研絕不能游離于時代,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袁祖社說。

潛移默化,自然似之。和袁祖社一樣,團隊每一位成員都堅守著孜孜矻矻、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和求真抱樸、觀照現實的治學精神。

馬克思主義學院康中乾教授年逾花甲,數十年如一日用毛筆小楷手書教案。墨香浸染著老先生一絲不茍的風骨,為年輕教師樹起榜樣。“康老師扎扎實實做研究,甘坐科研冷板凳,從來沒有半點馬虎,是我們大家的‘磨刀石’。”馬克思主義學院張兵教授說。

“感謝陜師大為我們傳經送寶,讓遠在千里之外的老師和娃娃們打開了視野!”今年10月底,在陜西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討會上,云南省紅河州金平縣金水河國門小學黨支部書記岳雄雨遠程連線,介紹陜西師大邊境國門學校“紅燭苗圃”計劃的幫扶效果。這是陜西師大推進“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的關鍵一步、精彩一頁。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力波教授作為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負責人,此前已依托全國高校思政課“手拉手”集體備課中心,緊扣重要節點、圍繞重大主題,帶領團隊教師舉辦多場思政課集體備課活動和“云上大練兵”磨課活動,輻射全省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逾8000人次。“‘大思政’的‘大’,不僅是學校和社會相結合,更要把大中小學貫穿起來。服務西部基礎教育,是陜西師大建校近80年來不變的初心和使命。”劉力波說。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如何切實地助力西部思政課教師成長發展,是全國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陜西師范大學)負責人、馬克思主義學院張琳教授長期思考的問題。多年來,她立足西部、展望未來,圍繞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主題默默耕耘,作出突出貢獻。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近年來,團隊29人共主持15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項教育部項目,在高層次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近百篇,獲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0余項,參編馬工程重點教材輔導用書,交出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精彩答卷。

20240327221236968-18-b1c19.png_scale.png

守護育人疆土,桃李芬芳滿天涯

“雖然對我們要求嚴格,但老師骨子里其實是個很溫柔的人。”入學不久,袁祖社的博士新生葛軼蒙已深有體會。“父母好不容易供孩子讀大學。一到大學,有些孩子忘乎所以,上課不好好聽,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我著急啊!作為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人生目標和方向。”袁祖社懇切地說。即便如此,袁祖社首先反思的還是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時刻思考怎樣把課講得深入淺出、更有趣、更有干貨,讓學生更有獲得感、滿足感、認同感。”

自2001年開始,袁祖社培養的碩博士研究生已逾80人,授過課的本科生更是難以計數。可無論積累了多么豐富的經驗,每堂課于他而言都是“新”的,“教師是良心活兒,從踏上講臺的第一天起到現在,每次上課前我都必須把授課內容仔細琢磨一遍,補充一些新材料、增加一些新思考,心里才踏實。”

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這支匯集了“寶鋼優秀教師”、陜西省“師德標兵”、陜西省“五四青年”、陜西省思政課“大練兵”標兵等一批良師的團隊,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始終踐履著“三全育人”的工作思路。

2021年,由團隊多位成員指導,歷時半年完成的黨史學習教育6集主題微宣講視頻《延安·青年》一經推出便深受好評。“從策劃、寫腳本,到計劃行程、安排拍攝,再到剪輯、播出,每一步都有老師帶著我們一點點成長起來。”當時參與微視頻制作的碩士生盧青滿懷感恩。

“這是我最激動的一刻!”在第二屆“紅燭思政”優秀教師成長計劃之教學基本功大賽中斬獲特等獎的本科生蘇雯雨反復撫摸著自己的獎狀。歷時一年,她實現了從三等獎到特等獎的跨越。從學生大一入學開始,馬克思主義學院就通過“小黑板”進宿舍、“星教師”微課堂、紅燭名師講堂、教學能力大賽等活動,從日常習慣、教師技能、參賽經驗等維度提升學生教育教學能力。在“紅燭思政”計劃的哺育下,師范生們正在茁壯成長。在團隊廣大思政課教師的影響下,一屆屆陜師畢業生堅定教育報國信念,將青春播撒在西部基礎教育的廣闊天地中。

“獲評黃大年式團隊,對我們是莫大的激勵。接下來,團隊要繼續秉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帶領師生走出去,做接地氣、有溫度的學問,在關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方面作出更大貢獻。”袁祖社充滿信心地擘畫著團隊發展的藍圖。

20240327221236859-79-3b5e9.jpg_scale.jpg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