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路徑。幼兒處于從混沌蒙昧到逐漸清朗的最初發展過程之中,對文化的吸收、儲存能力極強,在個體生命的早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成為根植幼兒內心深處的精神血脈和文化素養,樹立幼兒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是幼兒教育即人生發展關鍵期教育的靈魂所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為幼兒提供感受和體驗家鄉文化的機會,從而培養幼兒對社會的認同感,加深對家鄉文化尊重和熱愛的情感,為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奠定基礎。”基于此,神木市第十七幼兒園緊緊圍繞“陽光校園”文化理念,立足本地、本園實際,主動挖掘本地區、本幼兒園的資源優勢,探尋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并將其有效地融入幼兒園課程中實現文化傳承,深入開展探索與研究,形成課程建設的實踐路徑,進而開發貼近幼兒已有經驗、符合幼兒發展水平、促進幼兒全面成長的園本課程。

一、園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由此可以看出,讓幼兒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讓傳統文化教育與幼兒園教育融合非常有必要,這樣不僅能強化幼兒對傳統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了解,還可以幫助幼兒形成尊老愛幼、互幫互助、與人為善、愛國愛民的良好品德。

第十七幼兒園位于陜西省神木市。神木,古稱麟州,在歷史上是邊關要塞,名垂青史的楊繼業父子曾駐守于此,英雄業績,流傳千古。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曾巡邊到此,留下了《漁家傲》等著名詩篇。神木也曾是革命老區,早在1927年就建立了黨組織,1934年建立了紅色政權,神府革命根據地,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成長了王兆卿、賈拓夫等一批民族英杰。神木煤炭資源得天獨厚,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境內的神湖(紅堿淖)被譽為沙海明珠、塞上天池,是全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神木還是塞上人文景觀萃集的地方,雄渾的楊家城、精美的四合院、華麗的漢畫像、眾多的古文化遺址,以及二郎山、九龍山的古廟群,構成了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風景線。濃郁的文化氛圍,優秀的文化資源,是神木的一張亮眼“名片”,可以充實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助力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第十七幼兒園位于神木的東南部,東北邊是楊家城、九龍山,西邊是老城、二郎山,距離杏花灘公園不遠,生活于其中的幼兒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著神木的核心地域文化,結合《綱要》精神,在綜合分析幼兒園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以地域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園本課程建設方向。

二、園本課程開發的目標

幼兒階段是一個人生長的關鍵期,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人格教育,端賴六歲以前之培養,凡人生之態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一適當基礎。”因此,幼兒園依托地域文化,將地域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教育,讓幼兒在優秀文化的熏陶、浸潤中成長,通過深入挖掘其精神價值來豐富幼兒的精神生活,陶冶幼兒的思想情操,同時通過了解一些優秀文化常識,初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技能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使幼兒對自己家鄉的文化乃至祖國自然地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基于此,園本課程以“忠勇、創新、包容、共享”的神木城市發展內涵為主線,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實行領域滲透,以神木的傳統美食、人文精神、旅游資源、風俗藝術、飛地經濟模式等多樣特色的形式為載體,開發的園本課程源于本土,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與實踐性,有利于為幼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助推幼兒全面發展。

三、園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路徑

1.重視課程價值,使其效果最大化

幼兒園園本課程的開發與運用,必須重視課程的價值。地域作為孩子們成長的環境,其傳統文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常常涵蓋了當地的歷史、地理、自然、人文等諸多因素,不僅是課程產生與發展的源泉之一,也影響并決定著課程的價值。將傳統地域文化融入園本課程,要充分重視幼兒的學習特點,在一日活動中科學融入地域文化知識,發揮其對幼兒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正面導向功能,將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和學習特點相結合,尊重和理解幼兒的個性和能力水平差異,采用不同的方法實施活動,實現園本課程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我們依據幼兒園現實環境和條件,選擇了“神木地域文化資源”為園本課程的切入點,以神木的傳統美食、旅游景點、非遺文化、惠民政策等為線索,挖掘出貼近幼兒感知經驗的內容,具有神木特色的、符合幼兒認知水平的、有價值的、可操作的內容形成課程資料。期望借助園本課程幫助幼兒從小接受神木地域文化的熏陶,獲得神木時代與歷史交融的經驗,實現他們對神木文化的認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豐富經驗,開闊視野,培養文化自信,使鄉土文化浸潤心靈。

2.加強課程管理,使其發展更科學

課程管理是對課程建設和實踐過程的規范、引導和幫助,有助于適度控制課程的設計、實施和評價過程,提升課程的實效。開展園本課程的過程中,神木市第十七幼兒園從園級層面、教研組層面和教師層面建立了科學有效的管理網絡,為課程實施提供有效組織保障。

首先,園級頂層規劃課程框架。結合幼兒園課程發展目標,在課程建設上引入“課程創生”理念,強調兒童在園本課程開發中的主體地位,提出了“三四五”概念,即兒童本位、課程生成的適宜性、課程統整“三原則”理念;以集體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家園共育為實施路徑的“四路徑”策略;通過主題選擇、主題審議、環境創設、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環節的“五步驟”方式,實現園本課程的創造性生成。

其次,教研組中層審議主題目標和內容。根據幼兒園課程規劃,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從主題的相關教學資源、幼兒生活、認知經驗等方面入手,參照幼兒興趣點,以適宜性、可操作性為標準,探討課程核心主題脈絡,選擇主題活動內容,并不斷對目標、理念、原則等逐條進行審議、修改,完善每個主題的目標和內容。

最后,班級教師基層實施園本課程。根據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開展園本課程活動。通過小組討論、集體備課、公開教學展示、同課異構、一課多研等途徑,研究主題教學活動中問題的設計、語言的趣味性、教學評價兒童化等細節,形成有效的活動設計,落實在活動中,確保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有效性。如以鐘樓洞西大街為載體的神木美食主題,通過家長的興趣卡收集、幼兒談話活動、教師頭腦風暴形成豐富的主題打開思路。小班組進行了初步課程設計,在設計中我們發現,很多活動內容不適宜小班幼兒,研討反思后回歸課程總目標“激發幼兒興趣”這一點,我們逐漸摸索出了新的思路,于是就有了生長習性、制作流程、營養價值等諸多角度的延伸。

3.加大課程投入,使其成長更健康

教師的文化素養和課程開發意識,是保障地域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園本課程的重要基礎。在青年教師為幼兒園主力軍的情況下,鼓勵他們積極閱讀相關書籍、查閱網絡資源、找尋地方志等,同時劃撥經費讓他們深入名勝古跡、街角村落、調查走訪,去品味、感受、豐富課程第一執行人關于地域傳統文化的知識,并通過觀摩、研討、外出培訓、課題研究等方式,為教師搭建交流、學習的平臺,更新教育專業知識與教育理念,提升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使園本課程的成長更為健康。

幼兒教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系統性、持久性的工程,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新時代背景下,依托地域文化資源,探尋園本課程路徑,有利于切實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基于神木地域傳統文化的園本課程開發與實踐過程中,我們將遵循幼兒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基于幼兒興趣、立足幼兒視角,不斷探索、不斷提升,根于本土、植養童心!

作者單位:陜西省神木市第十七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