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寶雞文理學院堅持走思政課教學科研和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路子,面向全社會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守正創新走出“象牙塔”,面向群眾唱響“主旋律”,走出了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大思政課”構建之路。

著眼服務社會建隊伍,促進理論宣講專業化

學校針對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組建專職教師、兼職教師、專家學者三支理論宣講隊伍,開展專業化理論宣講。

組建教授博士宣講隊,解讀理論引方向。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優勢,推薦思政課教師受聘省、市委理論講師團講師。定期通過“寶雞大講壇”“渭濱大講壇”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從理論層面幫助領導干部解決方向性、原則性困惑,積極探索具有高校特色的宣講模式。近三年來,思政課教師累計對外宣講500余場次,受眾50000余人。

思政課教師為“寶雞大講臺”做黨的二十大精神理論宣講

組建兼職教師宣講隊,講解政策答疑問。聘任理論水平高、業務能力好的二級學院黨委書記和輔導員組建兼職教師宣講隊。近年來,在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大學生創新創業、學生就業實習、學生心理輔導等領域開展理論宣講30余場次,受眾6000余人。

組建“八支隊伍”宣講隊,講好故事聚民心。設立思想政治教育“星海論壇”,聘請政府領導、知名學者和勞動模范等組成“八支隊伍”開展常態化宣講30場,受眾3000余人。

把握時代脈動搭平臺,促進理論宣講普及化

學校在發揮思政課主陣地作用同時,搭建宣講新平臺,讓黨的創新理論課堂聽得見、“指尖”劃得見、抬頭看得見,實現理論宣講全覆蓋。

做強思政課教學主陣地,打造課堂中的“宣講團”。把思政課堂作為黨的創新理論宣講“主陣地”,以“一課一品”為抓手,大力推進混合式教學。支持思政課教師探索具有專業特色的混合教學模式,提倡優質教學資源數字化、視頻化、網絡化。近年來,1名教師獲全國思政課教學展示一等獎,7名教師獲省思政課大練兵“標兵”“能手”稱號,引領學校思政課教學水平持續提升。

做精新媒體傳播“微”陣地,打造指尖上的“宣講團”。學校選定“雨課堂”作為主要的宣講平臺,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學標兵”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生動的案例教學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之情,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學校還創辦“寶大馬院”微信公眾號,把宣講內容轉化為微文章、微視頻,讓師生劃動指尖就能接受黨的創新理論教育。

思政課教師通過“雨課堂”為黨員領導干部宣講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做優高校干部培訓新陣地,打造聚光燈下的“宣講團”。學校發揮專業教師宣講力量,掛牌成立了“寶雞市干部教育培訓高校基地”,打造了黨史黨建、廉政文化、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8門特色課程,對地方黨員領導干部開展特色化、差異化、高端化的理論宣講。

貼近群眾需求活形式,推動理論宣講多樣化

學校從群眾需求出發,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回答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把“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宣講內容送到尋常百姓家。

專家學者講理論,講堂互動有活力。學校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宣講重點,同時根據群眾需要列出宣講“菜單”,使理論宣講更符合群眾“口味”。學校還積極組織思政課教師到扶眉戰役烈士陵園、寶天鐵路英烈紀念館和紅光溝航天六院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參觀踐學,感悟理論魅力,賡續先輩精神。

學校聘請陜西省軍區寶雞第二干休所老軍人為大學生宣講偉大建黨精神

創新形式講黨史,普及理論明信念。學校深度參與地方黨史研究,參與編撰地方黨史讀本,與市委黨史研究室合作拍攝的黨史影片《星火燎原》榮獲全國黨史和文獻部門優秀影視音像作品獎。通過創新形式講黨史,確保了基層群眾喜歡聽、聽得懂,在潛移默化中使群眾深受教育。

黨媒發聲講熱點,擴大受眾解疑難。近年來,學校思政課教師在黨報黨媒上積極撰文闡釋黨的創新理論,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陜西日報》等權威報紙和人民網、新華網、西部網等權威網媒上發表理論文章80余篇,運用唯物辯證法直接回應時事熱點,引導社會輿論,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寶雞文理學院以理論宣講為抓手構建“大思政課”格局的工作成效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認可,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被授予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榮譽稱號,馬克思主義學院被授予全省“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在以理論宣講服務地方和社會的工作實踐中,該校也進一步提高了思政課整體教研水平,提高了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成功構建了校內校外“一盤棋”的“大思政課”格局。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