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沐園話思政 “原理”課堂啟征程
作者:侯曉麗
發布時間:2024-03-18 10:03:17 來源:教師報
又是一年春來到。春風化雨潤桃李,培根鑄魂育新人。3月18日對于思政教師而言是一個銘記于心的歷史時刻。五年前的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如何“永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在百年大變局中向新出發,在新學期開啟新征程、開出新氣象、謀劃新思路、展現新作為、共繪新愿景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義不容辭的使命和擔當。
三尺講臺育桃李,一根粉筆寫春秋。課堂是思政課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思政課教師將“思想的力量”轉化為“物質的力量”的主陣地。如何在意識形態領域形勢如此復雜的當下,守好主陣地、深入主戰場、打好主動仗,關系著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實效性。擁有“大智慧”,進而呈現一堂有立場、有觀點、有情懷、有遠見、有新意、有深度、有溫度、有高度的思政課,是思政課教師理直氣壯講透、講活思政課的內生動力。需要教師在課前精磨細研手中的教學利器——教案。
為師當若水,天道自酬勤。撰寫教案時要秉持五大思維:第一,戰略思維。毛澤東指出,“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子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以下簡稱“原理課”)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備課時教師要對教材的全部內容有宏觀的把控能力,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從整體上把握各章節的教學內容及其內在關聯,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收放自如,掌控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權和課堂把控能力。第二,歷史思維。歷史思維能力要求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原理課”是思政課的基礎課程,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對世界歷史、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中的中國和中國歷史中的世界有充分的知識儲備,不僅要將黨史、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融會貫通,而且還要緊跟時代話語,靈活運用學術話語和生活話語,精準甄別網絡話語,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做到入心入腦入行。第三,辯證思維。教師在選擇各章節重要知識點的引入案例或突破口時,要有辯證思維能力。要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科背景和知識預期,客觀地、發展地、全面地、系統地、普遍聯系地作出選擇。所選擇的引入案例或突破口要有足夠的知識包容性和內容的可闡釋度,能夠將學生代入課程內容中,和老師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知識在共生共創中產生和拓展。第四,創新思維。“原理課”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學、新聞學、文學、東方學等諸多領域知識,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教學內容展開過程中,教師要在學時安排、教學步驟、教學組織、課后作業、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積極探索,敢于創新,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已有的思政課知識內容成為后邊要展開內容的支撐和依托,解決教學的關聯性、體系性和實效性問題,牢牢把握教學的主控權。第五,底線思維。在每節課課后,教師需要及時而有選擇地聽取學生的教學建議,及時在教案的教學總結部分展開教學反思和總結,為下一節課的教學方案做好充分而周詳的準備,要保證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有機會、有能力、有期待、有收獲,提高師生共創知識的深度、廣度、力度、厚度。
思政課不是“物質意義下的職業”,而是培根鑄魂的“志業”,書寫靈魂沒有草稿紙,所以,思政課教師務必要時刻保持清醒的理性自覺,“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找準政治站位,緊握手中利器,守好主陣地、深入主戰場、打好主動仗,做到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繼往開來,砥礪前行。
(作者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