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面對互聯網技術快速迭代、意識形態“主戰場”轉移帶來的新形勢,必須主動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與思政課改革創新深度融合,探尋提高思政教育吸引力的根本路徑,穩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

數字賦能教學資源共享

思政課教學資源是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支持系統,而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的成熟和發展,知識共享和互聯網教學逐漸普及。通過開發種類多樣、內容豐富、傳播迅速、使用便捷的數字化資源,有助于實現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區域平衡。一是建設思政課資源共建平臺。通過數字化技術對思政課教學資源進行深度整合,建立起全方位、立體化、高質量的數字化資源庫,極大地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從而為思政課教師提供海量學習資源、教學案例庫、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庫、在線示范課程庫等;結合思政課課程標準及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基于地方、學校特色資源,建設在線示范課程庫,制作微電影、短視頻、原創音樂等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立體化、菜單式教學內容,幫助思政課教師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二是拓展思政課教學空間場域。將數字技術與思政課深度融合,搭建數字化教學平臺,探索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模式。依托教學平臺實現課前“云端”知識前測,精準畫像學生學情;課中深度學習,系統理解理論知識;課后參與社會大課堂、網絡云平臺實踐,在實踐中長才干、增智慧。這種場域創新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有效發揮線上+線下協同育人合力,拓展思政課教學空間。三是推動思政課傳統資源轉化,推進以“VR虛擬仿真實踐教學中心”為核心的數字化思政基地建設,組織開發一系列適宜馬克思主義基礎學科線上教育開展的可視化思政素材庫,將紙質經典著作、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博物館等具有豐富育人功能的線下資源,通過電子書、圖像、短視頻等數字化方式呈現,實現云端閱讀、在線參訪,打破教學資源獲取的時空限制,拓展教學內容。

數字賦能教育方法創新

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是新時代提升思政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徑。一是增強師生互動體驗。基于AR、VR技術和智能可穿戴交互設備,虛擬還原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場景,虛實融合,構建沉浸式教學場景,通過人機交互,使學生穿越時空與英雄人物、歷史對話,身臨其境參與重大歷史事件,在互動體驗中深化理論認同、增進愛國情感、激發實踐動力,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和學生的獲得感。二是大力繁榮網絡文化。要完善校園數字媒體矩陣建設,形成思政教育融媒體綜合平臺,創設網絡文化精品項目、欄目,推出兼具原創能力、引領能力、傳播能力的育人作品,將愛黨報國等元素隱喻其中,提升主流平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突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主題引領,創新形式方法,兼顧差異化需求,精心策劃開展“網絡中國節”“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和 “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等活動,推動廣大師生積極參與網絡文化作品創作生產,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三是精準定制個性方案。加大校園網絡硬件投入,進行數字化技術迭代,通過校園網絡采集大學生教育背景、社交關系、行為特征等信息,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技術,精準把握學生的群體特征和個性需求,依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行為習慣和興趣偏好等個性化特征,對教育對象進行精準畫像,在海量的教學資源中進行數據篩選,并根據教育對象的習慣、喜好和學習特點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教育內容,以分眾化、差異化的方式推送給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彰顯價值引領和育人導向。

數字賦能評價方式改革

運用數字化技術構建思政課教學綜合評價體系,有助于推動思政隊伍能力素養科學、全面、精準提升,打造出更多有思想、有品質、有溫度的思政“金課”。一是完善教學評價方法。借助數字化技術超強的計算能力、極強的存儲技術與大數據分析能力,實現思政課教學評價數字化、指標化和顯性化,建立準確清晰的評價機制,使教學評價更具科學性和多樣性,實現結果評價由靜態單一轉向動態多元。二是推動成果評價改革。積極落實“破五唯”要求,建立高校網絡文化研究評價專門機構,試點推動制定《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辦法》,將網絡成果納入教師科研評價體系、職稱評審體系,推動教師全員參與、全員融入育人體系,發揮專業作用。三是促進隊伍協同發展。建設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管理系統,實時掌握思政課教師隊伍配備情況,通過量化考核、季度通報、定期約談等方式督促各校嚴格抓好落實。通過建立名師資源互惠機制、制訂名師互助計劃、開展骨干教師跨校交流研修等方式,有效提高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水平。

數字賦能師生素養提升

面對互聯網迅猛發展帶來的社會變革,高校師生必須要擁抱變化,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不斷提高信息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一是提升教師信息媒介素養。利用AI知識自動化引擎、知識圖譜等智能工具,為高校及教師的思政備課在理念、方法、資源、技術上提供可借鑒的案例和方向性指導,提升教師思政教學水平。組織網絡媒介素養、網絡道德、網絡法治等專題培訓,增強教師隊伍的政治敏銳性和理論把握力、宣傳表達力、輿情應對力、安全保障力。二是培育學生積極社會心態。把握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發展的正確方向,加強網絡媒介素養、積極心理學等課程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融入網絡文化,著力提升大學生思辨能力。培育靠得住的意見領袖“破圈入層”,闡述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科學認識,發表對敏感事件的正確觀點,批駁錯誤的思想言論,宣傳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弘揚網絡空間正能量。

(作者系陜西科技大學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任)

20240318100449840-27-509f2.jpg_scale.jpg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