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守好魂脈和根脈
作者:薛金慧
發布時間:2024-03-18 19:00:00 來源:陜西日報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以“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為題,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要點。這一重要講話,作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有機組成部分,深刻闡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地位、根本問題、重大原則和關鍵路徑,為新時代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時代新征程,面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重溫這一重要講話,對于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意義重大。
守好馬克思主義魂脈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為歷史使命。這就決定了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首先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講深、講透、講活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及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自身,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運用能力。其次必須講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特別是要講好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指導青少年把握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用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成就激勵青少年,幫助青少年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最后必須用豐富的題材和典型的案例講好一代代青少年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將青春奉獻給為國家謀富強、為人民謀幸福的崇高理想的感人事跡。引導青少年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彰顯了中華民族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提供了新時代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深厚文化資源,理應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課程內容。落實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求,需要系統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一要生動展現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幫助青少年從歷史的長河中找到自我的文化坐標,明白我們從哪里來,又將走向何方,進而深化對“中國特色”的理解,更加堅定對自身文化主體性的認同,增強建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信心。二要深刻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偉大智慧,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青少年一代的思維共鳴和情感共鳴,從而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和道德觀,自覺投身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利用。三要不斷揭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培育青少年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深沉的歷史意識,追求團結統一、反對分裂的民族意識,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崇尚和平、反對戰爭的文化傳統,為其今后積極投身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提供堅強精神支撐。
堅持將魂脈與根脈有機融合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需要將魂脈與根脈有機融合。這種融合,對于國家和民族來講是文明的傳承與再造,對于青少年個體來講,是精神世界的不斷塑造、文化主體性的不斷升華。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在二者有機融合中闡釋好魂脈與根脈的關系。把馬克思主義稱為魂脈,正是基于對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文化困境和民族危亡的歷史總結,馬克思主義是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思想旗幟。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稱為根脈,正是基于對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與包容創新的歷史總結,它是中華民族開創新篇所立足的堅實根基。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華民族才能闊步前行,開創美好未來。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偉大實踐中深入闡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必然性和內在契合性,引導青少年正確理解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扎根中國的內在機理,從而自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統一起來。同時,需要選取鮮活案例,生動闡述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根本方法,引導青少年自覺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使其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自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接續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使之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通過將兩者的深度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總之,新時代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立足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聚焦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歷史課題,需要守好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在推動兩者的深度結合中,真正構筑好青少年一代的精神家園,培育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將黨和人民的事業更好地接續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