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是思政課厚重、鮮活的教材。新征程上,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向和靶向聚焦,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旨歸和本質意涵,更是宣傳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充分發揮其立德樹人功效的必然要求。

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筑牢青少年思想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把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是偉大建黨精神普及的重要途徑,必須用好思政課堂主渠道,做好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詮釋,講清楚我們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基本內涵和政治品格,講清楚黨自誕生以來就堅持不懈追求真理、保持革命理想的光榮傳統,從而筑牢青少年的思想根基。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需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偉大建黨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清晰的邏輯,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中國共產黨的命脈和靈魂,展現的是黨的思想的力量;“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中國共產黨人全部實踐的主題和紅線,展現的是黨的宗旨的力量;“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風骨和品質,展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意志的力量;“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大德和公德,展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黨性的力量。這四方面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有著清晰的邏輯起點、清晰的發展過程、清晰的邏輯歸宿,平實的表述中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巨大的力量。思政課要針對實際,結合學生成長特點,以歷史為主線講好建黨興黨的歷史進程、以教材為依據闡釋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邏輯、以實踐教學為載體實現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轉化,通過講清“是什么”的本體論問題、講好“從何而來”的歷史論問題和講活“怎么樣”的實踐論問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刻理解和感悟偉大建黨精神,真正實現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做學生的“大先生”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彼颊n教師肩負著為黨育人的重任,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努力成為弘揚先進思想的播種者、黨的方針政策的堅定支持者、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播者,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思政課是一門集政治性、思想性、學術性、專業性于一體的學科,上好思政課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的思想素質、理論功底和授課水平。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教師要把好政治方向,堅定政治信仰,守正創新,培根鑄魂,樹立崇高理想,筑牢信仰之基,以真理力量感召學生、以科學理論征服學生、以高尚人格魅力引導學生,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要善于挖掘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價值與時代價值,深入挖掘偉大建黨精神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國家安全觀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全人類共同價值觀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加強大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的理解。要用辯證的思維站在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際、當前與未來結合的高度,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對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歷程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要把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引入思政課教學中,現身說法,與學生分享不同時期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在增進情感認同的同時,增進政治認同、思想認同。要強化理論探索,善于挖掘史料,注重資源積累,厚植學術根底,提高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的能力素養,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教師和學生是思政課的直接參與方,教學要加強師生雙向互動,做到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打造平等、對話、多元的教學共同體。教師的教學要堅持與學生情感結合、教學內容要與學生關注熱點結合、教學方法與學生興趣結合,通過課堂討論、融合互動、翻轉課堂等方式,將深邃學理和正確道理有效結合,引領學生更好地學習領會偉大建黨精神。

注重實踐教學,增強思政課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思政課要拓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的路徑渠道,推動傳播形式和話語創新,教師要通過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等方式,結合教材體系、教學要求、資源情況,在實踐教學中踐行偉大建黨精神,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堅持“八個相統一”,推動思政課因時而進、守正創新,不斷增強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樹立起與時代同心同向的遠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當前,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廣泛運用,使思政課教學更趨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要通過微信、QQ、微博等平臺,將有關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歷史事件、英雄事跡展現給學生,加深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和理解。要依托大數據、網絡通信、多媒體等信息技術,開設思政課視頻號、網上精品課等,搭建“網上+網下”聯動式育人平臺,將歷史教育和文化傳承融入更具互動性和沉浸感的教學方式中,增進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的感知和掌握。要鼓勵學生圍繞“弘揚和踐行偉大建黨精神”拍攝短視頻、制作微黨課,宣傳偉大建黨精神,并加強師生之間教學資源分享、溝通、交流,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要創建校內數字展館、VR黨建館等場所,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局限,豐富實踐教學內容,構建具有時代特點的一體化、個性化育人模式,通過沉浸式、互動式、情景式體驗,多層面、立體化、全觀感地學習黨的光輝歷史,體悟偉大建黨精神的力量。

要發揮“社會大課堂”育人功能。開發校外實踐項目,依托紅色基地、革命舊址、歷史博物館、革命紀念館、黨史陳列館等紅色資源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現場教學,講授黨的歷史,重溫黨的奮斗歷程,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輩有血有肉的鮮活形象,進而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依托陜西豐富的紅色資源,帶領學生到延安、照金等地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的為民初心,感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內涵,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