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學發揮優勢特色資源,通過加強頂層設計、機制建設、綜合施策,扎實推進“百校聯百縣興千村”示范創建工作,推進延川縣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校地合作示范、社會參與樣板、鄉村建設標桿成效初顯。      

強化頂層設計。一是召開“百校聯百縣興千村”工作專題會議,組織工作組主動赴延川縣實地考察督導示范創建工作10余次,協調接待結對幫扶縣、鎮、村人員來校考察對接工作5次,推動了示范創建工作落實落地。二是成立七個幫扶工作組,由一個機關部門牽頭兩至三個學院組成工作組,每個單位具體確定一人參與幫扶工作,工作方式主要為駐村服務和電話網絡指導等形式相結合,每年駐村蹲點不少于6次。三是成立該校統戰部和延川縣鄉村振興局示范創建工作聯絡組,雙方確定人員,定期溝通交流工作。四是設立鄉村振興結對幫扶專項經費支持示范創建工作,經費主要用于村級產業項目、實體幫扶、文化建設等。      

完善機制建設。一是制定《延安大學結對幫扶延川縣“百校聯百縣興千村”示范創建工作實施方案》,與延川縣簽訂了示范創建工作協議,對結對幫扶工作進行細化安排,明確了任務分工、工作責任、工作時限等,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二是建立示范創建工作的聯席會議制、項目清單制、動態監控制、月報年報制、專題會議制,形成了內部銜接有序,外部支撐完備的示范創建工作機制。三是將結對幫扶工作以量化指標考核形式納入該校年終考核體系,作為處級領導班子年終考核重要內容。      

統籌綜合施策。一是人才振興方面。組織開展培訓該縣辦公室系統干部100余人。組織專家和骨干教師開展“送課下鄉”活動2次,捐贈各類書籍2000余冊。遴選三名研究生赴延川縣開展支教活動。二是生態振興方面。組織開展加強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教育,捐贈環保垃圾箱20余個,聯合該縣共同申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老舊簡易填埋生態修復和土壤改良等項目。三是產業振興方面。精準對標瓜果、紅棗等延川縣主要創收產業,選派20余名博士服務團成員開展針對病蟲害等防控技術講座、培訓會3場,發放修剪工具、粘蟲板、防護服等30多套。該校與延川縣人民政府簽訂《優質農產品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直接采購紅棗、小米等農產品80多萬元,協調在校園幫扶專柜銷售30余萬元,通過“果小顏”校園微店線上平臺幫扶銷售15萬元。四是文化振興方面。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遴選紅色文化工作室墻繪團隊赴幫扶村開展墻繪工作,創作完成展面共計17塊,設計酒坊、農具、果蔬產品10多個。開展田園風光、村落建筑、鄉土文化等調查研究5次,指導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健康養老等新產業,完成建設鄉村“養老幸福院”“村史館”2個。五是組織振興方面。組織舉辦該縣基層干部能力提升培訓班,培訓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專干、村黨支部書記、致富帶頭人等50余人。組織500余名學生黨員赴該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和黨性鍛煉活動。組織師生黨支部赴村開展校村黨建結對共建主題黨日活動6次。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