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做好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五年來,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六個強化”為遵循,打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組合拳”。

強化統籌實施,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瞄定制約思政課建設的突出問題,出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施方案》等,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組織協調,校內各單位和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各方面”工作機制。認真落實校領導聽講思政課制度。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帶頭進課堂,帶頭聯系思政課教師,為形成“大思政課”一體化育人格局按下“加速鍵”。

強化嚴管厚愛,激活“大思政”育人源頭活水。全面提升思政教師素養能力,以“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為要求,結合嚴把入口關、強化考核評價、職稱評審單列單評、設置專職崗位津貼等一系列措施,配齊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選聘相關學科專業教師、行政人員等擔任兼職思政教師,聘請革命博物館、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地講解員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來,打造“多元化、多樣性”的教師隊伍。

配1

學校研究生新生同上一堂思政課

強化一體貫通,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堂。堅持“八個相統一”,建強思政課主渠道,開設《黨史教育》《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陜甘寧邊區法制史》《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解讀》等課程,四門思政課列入學校金課建設。推出14 個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案例,評選出22 門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教學團隊。整合“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馬錫五審判方式研究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研指導中心”等平臺資源,將法學特色融入思政教育大格局,深挖“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理念下的“思政+法學”教育范式。

強化守正創新,探索“大思政課”路徑。成立“課程思政研究中心”,探索“行走的思政課”“師生同臺”“專題+藝術”“實踐研修+現場教學”等教學新模式。組織本碩博一體化的“紅色法治研習之旅”,開展“開學第一課”“教學名師第一課”“上好新生第一課”等特色思政活動,著力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用好慶祝建黨百年及打贏脫貧攻堅戰等生動的思政“案例”,推動“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推動虛擬仿真技術和新媒體技術融入思政課建設,形成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深度統一的良好育人格局。

配2《黃河大合唱》大型音樂會在延安舉行

《黃河大合唱》大型音樂會在延安舉行

強化校史賦能,為思政教育注入“鮮紅”底色。啟動紅色文化育人模范大學創建工作,設立重點教改項目“紅色基因融入本科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局及延安新聞紀念館合作開展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史研究,與西安電影集團共同開發電影黨課,不斷打磨具有鮮明紅色底蘊的“大思政課”品牌。打造紅色校史文化品牌,連續舉辦七屆“法治文化活動季”,排演《人民法官馬錫五》《大樹下的課堂》等紅色法治教育類原創話劇,舉辦《黃河大合唱》專場音樂會,舉行紀念“一二九運動”經典誦讀大賽,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性、感染性和實效性。

af7ded4f0740f1a9896bf0869fb0b09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

強化價值引領,在實踐教育中培育時代新人。五年來,學校組織百余支社會實踐團隊、數千名青年學生走向基層、走向農村、走向西部,以尋訪革命足跡、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等為主題開展社會調研及公益服務。在理論和實踐深度結合的過程中,青年學子樹立了“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的理想。深入開展與基層村委、社區、中小學及各類企業的合作,致力于打造一批優質實踐教學基地和一批志愿服務團隊,有力推動“大思政課”教學實踐、社會實踐、自身實踐的融合統一。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