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電”)利用大數據驅動、智能引領,逐漸形成了數字化轉型驅動教育教學改革的“西電模式”。其中的數據中臺聚合了488項源數據標準、55499張數據表、88個業務系統。數據總量與日劇增,日均數據交換量20億條,年均增長24.3億條,逐步實現全校數據互聯互通,建成“智能教育大腦”。

由此驅動的“智能教學大平臺”創造出一個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利用32個智能化模塊,支持超30000人次的課程考試,服務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和繼續教育的10余萬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形成“雙空間、雙師、雙院、雙證、雙創”的育人“新范式”。

20240314091444084-24-048c3.jpg

同時,平臺憑借AI驅動的數字教師、MOOC出海、多語言翻譯等項目積累資源802萬項,形成了“人技協同”的資源供給與共建共享體系,其中,在eMOOC等平臺建有課程資源639門,自建思政資源庫、“校史校友校慶”育人課程思政資源1753項……

學校長期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結合的探索與實踐,始終堅持“人”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的“人技協同”的人才培養與發展模式,構建了以用促建、以建促新、以新促優的數字化轉型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循環體,重塑了數字經濟時代一流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打造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大學樣式,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可借鑒的整體方案。

搭平臺:從時時可學的環境到面面俱到的“畫像”

從“學在西電”APP、在線“智課平臺”到最新的“智能教學大平臺”,平臺升級的同時,學校為學生提供了更便捷的知識獲取渠道、更豐富的學習資源。

在這個大平臺上,西電建設了30個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和20個遠程在線智能實驗,實現了遠程實驗操作、實驗信息化全過程管理,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實驗,有效推動了實驗教學模式改革。

2020年,為減小疫情對實驗教學進度的影響,電子工程學院聯合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借助已有的“AI實驗平臺+互聯網智能教育”資源,通過云服務遠程訪問實驗室真實硬件設備進行實驗。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中心主任周佳社、副主任王新懷及徐茵、劉潔怡等老師夜以繼日不斷探索,經過30余天設計與調試完成了支持中英雙語操作的“遠程在線實驗系統”,面向全校師生免費開放線上實驗教學資源,搭建完善了實驗教學環境,不僅有效解決了疫情期間學生無法做實驗的難題,也為遠程在線實驗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000名學生使用該平臺進行模電實驗。

“‘人工智能+教育’的落腳點,在于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提供精準推送的教育服務,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學校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信息化推進辦公室主任苗啟廣說。

個性化的不只有學生的學習,更有為學生“量身打造”的專屬個人證書。

“真沒想到能收到這樣一份特殊的證書,這本證書沉淀著我在西電求學數年的經歷與積累,不僅記錄了美好而又充實的研究生時光,還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分布……看到翔實的證書內容,驚喜之余,滿是感動。”2022年6月,872名研究生畢業生在收到畢業證、學位證的同時,還收到了學校準備的特別“禮物”。

這份“禮物”正是西電為研究生頒發的基于“西電教鏈”不可改動的能力證書,因為記錄的信息無法被輕易改變,因而確保了它的真實性、權威性。

2022年起,西電從理想信念與道德倫理、“學術-專業”能力和可遷移能力3個層面的“10+1”項核心能力構建起基于客觀數據的研究生綜合能力評價模型,涵蓋619項考察點,涉及超過1475個具體評價點,構建了多元化的研究生綜合發展能力評價體系,并利用區塊鏈技術不可改動、可存證、可追溯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具有西電特色、官方認證、包含畢業祝愿以及能力評價的能力證書。

20240314091444086-99-909ca.jpg

強保障:從AI賦能的“雙師”到機制護航的改革

在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師謝琨協同團隊以離散數學課程參賽,表現優異一舉獲得全國二等獎。

“謝老師上課很認真,講解清晰明了,對課程的要點把握十分精準,令人印象深刻。”“謝老師是我在大學生涯至今遇到的最好的老師。大部分課程學習結束后,知識忘得很快,但離散的大部分知識我現在還記得,是謝老師的教學幫我度過了大學的迷茫期。”……這一備受學生歡迎的先進教學模式便是“雙師雙側”。

為提高線上課程教學效率,謝琨打破“課堂只有一位老師”的傳統方式,設計了“雙師雙側”的授課模式,即對相同時段的授課班級進行合并,每節課兩位教師同時進入網課直播,由一位教師主講,一位教師主教,強強聯手。兩位老師的工作量“1+1”小于2,課堂效率卻實現了“1+1”大于2的效果。在課后問卷中,80%以上的學生對課程掌握情況非常滿意。同學們紛紛表示這種新穎的授課模式讓人“不得不愛”,這種模式被評為陜西省線上教學典型案例。“有了‘智課平臺’,教師的課程建設更加優質高效,大量數字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和智能化精準分析、實時反饋,可幫助教師及時對教學進行動態調整,實現教學效果螺旋式上升。”謝琨表示。

謝琨的新穎課堂設計是受學校構建的“雙師雙空間”教學模式的啟發。

2018年,西電提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培養方案,縮減線下課程學時,增加線上課程學時,構建了“教師+AI助教”人技協同的“雙師雙空間”教學模式,對全校課程實現了全覆蓋,打造了教育與教學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新體系和智能化的教育新模式。

在2021年召開的中國遠程與繼續教育大會上,學校副校長王泉指出:“教師是學習的咨詢師,是教育的設計師,是課程的開發者,是學習數據的分析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是終身學習者,是教育的研究者。因此,教師應該在課程的設計、資源的開發、數據的分析等方面都要有很高的能力。”為向教師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和服務,確保教師潛心教書、靜心育人,西電以數字化為抓手,大力推動體制機制改革。

校院兩級管理改革將資源下放,“后資助”激勵、全成本核算、績效審計、責任追究,將激勵與考核相結合;目標考核責任制通過實時數據對目標、責任、權益和資源統籌實施,實現管辦評分離;科教一體化改革圍繞“五大”調整建設支撐體系,匯聚科研資源,促進科研能力提升,引導科研成果向教學優勢轉化,助力建設支撐“能力為重”式教育的“智能教學大平臺”;人事制度“四定”改革建立教師畫像,由身份管理轉向崗位管理,以信息化、數字化為手段,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多元薪酬分配體系,引導教師潛心育人。

優服務:從化繁為簡的表單到“全年無休”的安保

2019年,西電啟動建設一網通辦服務門戶,從用戶出發進行服務優化,按照“數據一個庫、管理一張表、服務一個站、決策一個鍵”的思路,以“大平臺、小前端、移動化、富生態”的模式,在頂層規劃上做好系統支撐、融合、創新,在落地實施上明確管理權責,統一服務入口,實現“減材料、減表單、減環節、減流程、減次數”,在校園移動門戶上線336個服務應用,面向學生、教職工、校友、訪客等17類群體提供606個服務事項,爭取能線上辦就線上辦、能一次辦就一次辦,極大地提高了服務水平和管理效能。

“數智服務”不僅僅停留在平臺的搭建上,還體現在真正為師生辦實事、解難題的細節上。

依托“一網通辦”,2020年,西電啟動了“一張表”工程,用以解決數據和“人”見面的問題,讓所有師生都可以一站式地管理和查看個人數據,做到個人數據統一管理的同時,力求業務需求精準匹配,這些在解決師生個人數據與業務結合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做好“數智服務”的同時,西電也在持續提升“數智治理”能力。

在西電南校區的AI+教育中心,多塊數據大屏可實時顯示消防安防、實驗室安全、網絡服務、后勤管理等相關數據,實時監測、統一調度、提前預警,為校園治理提供定制化、精準化服務,確保校園安全平穩。

2023年4月,西電召開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數字西電”的建設目標,將智慧校園建設納入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并專門制定學校教育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規劃,系統設計戰略目標、機制創新、制度建設等方面實施舉措,著力以“高位推進、務實推進、創新推進”的理念,推動“數智教育、數智治理、數智服務”共同發展。

“十四五”期間,學校從流程優化、數據中心建設、網絡安全等方面規劃了九大行動,加速推進學校數字化轉型。到2025年,學校預計將建成以師生為中心的開放、敏捷、智能的數字化發展體系,全面支撐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國際交流工作,打造“AI+教育”的標桿大學。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西電將繼續依托數字化轉型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AI+教育”標桿大學建設推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不斷完善以“新環境”“新資源”“新教學”“新評價”“新培訓”“新治理”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新生態,繼續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積極發展并完善數字化轉型推動教育教學綜合改革的“西電模式”,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探索數字化教育教學新路徑。

作者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