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智能制造行業數字人才缺口約430萬人,預計到2025年,人才需求將達900萬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人才痛點是企業發展繞不開的難題……

近日,一場由中國智能制造領先企業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西安文理學院組織、行業參與,解決高端制造人才緊缺問題的研討活動在西安舉行。與會人員認為,校企攜手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共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破解高端制造“人才荒”的最優方案。

高端制造人才需求發生變化

“智能制造屬于傳統制造與信息技術的交叉領域,行業人才缺乏已成為智能制造發展的瓶頸。人瑞人才與德勤中國聯合發布的《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顯示,當前智能制造數字人才需求高漲,有50%受訪企業表示供不應求。預計到2025年,該行業數字人才缺口達550萬人,人才供需比為1∶2.6?!?月27日,西安文理學院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副院長劉凌向記者介紹。

劉凌是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省級一流專業帶頭人,也是秦創原“工程機械表面工程與智能再制造技術‘科學家+工程師’”隊伍首席科學家。多年來,劉凌致力于解決陜西高端制造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深知企業對人才的渴求。

“與傳統制造相比,智能制造屬于多學科交叉融合技術,對人才綜合素質要求更高。智能制造技術包括自動化、信息化、互聯網和智能化4個層次,需要人才懂電氣自動化、機械制造、計算機、物聯網、光電檢測等多種技術。本科生僅憑4年的在校學習,很難掌握全部相關理論。高端制造人才需要本科、碩士、博士貫通式培養,至少要完成本科、碩士培養。”劉凌分析了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形成的主要原因。

“智能制造企業期望的中高端技術人才,除了具備智能制造通用知識體系、知識與技術融合能力、用數字化手段推動業務發展的前瞻能力外,還需要具有跨界尋求解決方案的創新能力。”劉凌認為,一邊是智能制造高速發展帶來的求才若渴,一邊是專業人才在校培養難度不斷加大,多種原因疊加造成了人才短缺。

人才與產業需要精準對接

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為智能制造產業輸送了大量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但也存在行業對接度不高,培養的畢業生“水土不服”的問題。

匯川技術副總裁張衛江表示,企業往往要面臨畢業生專業能力與企業需求匹配度低,后期培養周期較長等問題。

為了解決智能制造企業和高校人才培養之間的差距,匯川技術于2022年開始與全國近20家院校合作,共同打造智能制造校企合作項目,以縮短人才培養周期。2023年12月19日,西安文理學院與匯川技術共同組建了匯川技術智能制造產業學院。

匯川技術匯川書院院長彭紅宇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為中國智能制造行業培養所需人才,縮短人才培養周期?!?/p>

“校企協同育人能夠有效填補人才缺口,也能為雙方帶來更多的機遇。”西安文理學院副校長龔杰昌認為,校企雙方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做好學科專業建設、打造實習實踐基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設校企合作課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雙方還將進一步加強科研合作,共同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科研成果轉化要更接地氣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企業希望高??蒲姓n題能夠更多從生產實踐中來,科研成果能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

陜西中科非開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群英認為:“行業發展需要高校和科研人員進一步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科研成果轉化要接地氣,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行業和企業發展實際出發,充分考慮生產成本、可推廣性和實用性。校企合作雙方的良性互動,在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的同時,實現了整個產業鏈的繁榮。”

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產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雙向奔赴打通了理論和技能流動的壁壘,實現了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

西安文理學院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副院長邊培瑩表示:“校企協同有效推動人才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高校在實踐教學中可以把課程設計、技能拓展、項目實訓、畢業設計等環節與企業實際結合起來,讓課題來自生產一線。企業也要積極主動對接高校,建立人才培養的蓄水池,從而提升畢業生的行業適應度。校企合作的開展需要教師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深入企業一線了解行業發展方向??蒲姓n題要服務企業實際需求,實現科研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同頻共振。”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