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紅”“活”“大”課程群 推動思政教育一體化走向縱深
——延安實驗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實踐做法
作者:孫郡霞
發布時間:2024-03-11 23:06:11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這就要求我們把下一代教育好、培養好,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新時代新征程上,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系列重要論述,貫徹落實兩辦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已成為學校教育的核心任務。
作為延安市教育局直屬的延安實驗小學,承擔著示范引領全市教育改革創新的任務。近幾年,在黨組織工作、教書育人、課程建設等方面探索出適合小學教育的實踐路徑,獲得各級表彰獎勵100余次。特別在推進大思政課建設中,堅持用“擦亮紅底色”“用好活資源”“突出大課堂”的思路構建思政課程群,推進思政教育一體化走向深入。現就學校的做法做一簡要分享,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擦亮紅的底色,用新時代創新理論武裝頭腦
習近平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中央兩辦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引導學生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具有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基于此,我們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將筑牢與擦亮“紅的底色”作為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首要任務,構建起“1234”紅底色理論課,一是指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二是指“文化熏陶”與“課堂滲透”兩條實施路徑,三是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社會公德”三項教育內容,四是指“升旗、隊會、課堂、廣播站”四個教育陣地。通過四條黨、團、隊、延安精神紅色文化廊,82個可展示勞動、紅色革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的班級文化墻、36塊時代金句的宣傳標語為“紅底色”營造濃郁氛圍;通過升旗儀式、班隊會、紅娃娃廣播、電視臺、紅娃娃在線抖音等平臺講述革命故事、英雄故事、時事政治、社會公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教育內容,為“紅底色”配置精神食糧,厚植“紅底色”;通過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課堂,開展常規性思想教育與紅色基因傳承等工作,為“紅底色”擦亮原色,凸顯“紅色”。
思政課在學校課程體系中起著政治方向引領和價值觀引領的作用,只有樹牢全員思政、全學科思政的大思政教育觀,才能夠滿足學生健康成長發展需求。我校的“1234”紅底色理論課程,便是堅持讓各個學科都種好學科思政的責任田,用新時代理論思想武裝師生頭腦,朝著“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二、開發活的資源,用新課程培養目標立德樹人
在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有這樣的要求:“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思政’、搭建‘大平臺’....”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基于此,開展大思政教育,除了課堂教學主渠道,還要立足校內外,開發實踐性較強的教育資源。
身處紅色革命圣地的延安實驗小學,依托在延安這片紅色土地上孕育而生的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這一教育資源,開發出“2+3”實踐活動課程。二指“為黨育人與為國育才”兩個目標,三指“延安精神教育、校園活動教育、社會實踐教育”三個載體。以延安精神教育為載體,開展延安精神專題讀書會、革命故事情景劇、延安精神手抄小報、走進革命舊址點參觀學習,感悟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以校園活動為載體,通過“三節一會”、讀書分享、重大紀念日主題教育、學科素養展示等活動教育學生學會審美健體,學會做人做事,學會創新實踐,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增長獨立生活的能力;以社會實踐為載體,開展“尊老助老”“為城市凈身美容”“勞動實踐研學”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筑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全面發展的學生,不僅要依靠課堂,更要依托活動。只有開發出適合學生特點的豐富的活動課程,提供成長鍛煉的平臺,才能讓學生在參與與體驗中茁壯成長。
三、突出大的課堂,用新媒體網絡平臺培根鑄魂
“紅底色理論課”與“活資源實踐課”是學校安排在課時之內的必修課,而“大網絡宣講課”則是思政課程的選修內容。兩辦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初中、小學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必修課程,可結合校本課程、興趣班開設思政類選修課程。”“小學階段重在開展啟蒙性學習”。基于此,我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有限的課程學習內容放在無限大的網絡空間中,形成思政課程的選修內容。選修內容按照“123”教學策略保障課程的順利實施。“123”分別指“一個目標、兩條路徑、 三個陣地”。
一個目標——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各學科的拓展內容按照“學科+思政”的教育思想進行開發設計;兩條路徑——是在課程落實過程中,開辟“線上+線下”“文本+音頻”兩條教育路徑,全方位多維度實施課程內容;三個陣地——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依托“學校、家庭、社會”三個陣地,通過學校課程的引導組織、家庭教育的滲透熏陶、社會生活的輻射影響,使網絡課程內容與課程教育效果得到廣泛宣傳與推廣。如語文組的“校園晨讀”,每日學生到校之后,利用校園廣播播放晨讀內容,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推廣,利用家庭親子誦讀鞏固課程教育效果,達到課內課外、學知學史、教書育人一體化。再比如,學校在建黨百年時開發的100節毛澤東詩詞微課,便是最好的思政課教育選修內容。
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培根鑄魂育時代新人。延安實驗小學“擦亮紅底色理論課、開發活資源實踐課、突出大網絡宣講課”的思政課程群,通過理論講解讓思政課“紅”起來,通過活動實踐讓思政課“活”起來,通過新媒體網絡讓思政課“大”起來,有效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寬度與深度,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五年來,學校在思政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了一批有價值可推廣的教育成果,德育教育課程建設《用延安精神立德樹人‘向陽紅’課程構建與實踐》榮獲2022年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小學段地方課程《我愛延安》,被認定為陜西省中小學精品課程;作業案例《明理悟道 啟智潤心》榮獲2023年陜西省義務教育作業設計評比三等獎。培養出一大批根正苗紅的接班人,張力文同學榮獲2018年新時代好少年稱號,并受邀參與2019年國慶慶典;在每年的省市級思政課教師“大練兵”主題活動中,3名教師獲得陜西省思政課教學能手稱號,3名教師獲得陜西省德育教學標兵稱號,3名教師獲得延安市思政課教學能手稱號;在陜西省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培養中,有4位陜西省教學名師,4位特級教師,13位省級學科帶頭人,56位省級教學能手。
今后,我們會在摸索中不斷前進,在前進中不斷總結,面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繼續探索大思政教育一體化實施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機制,讓孩子們的雙翼更加豐滿有力,真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