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教育廳聚焦成果轉化“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等難題,深入實施“三項改革”,抓落實、搭平臺、強支撐,打出系列組合拳,小切口、大突破,加速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深入實施“三項改革”

一是實行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破解“不敢轉”問題。為消除科研人員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中面臨國有資產減值、流失風險的顧慮,將職務科技成果進行單列管理,對以作價入股等方式轉化形成的國有資產不納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圍。目前,全省共有5.3萬項成果實施單列管理,推動1.2萬項成果加速轉化。西北工業大學副教授羅劍孵化創辦的西安礪芯慧感科技公司完成A輪千萬元融資,建成我國首條薄膜溫度敏感芯片自動化生產線,打破了國外對該類產品近30年的壟斷。

二是建立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破解“不愿轉”問題。為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實施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將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的教師,按照分類評審要求納入“教學科研型”職稱序列參與評審,將專職服務成果轉化的科研管理人員納入工程序列參與評審。目前已有300余名高校科研人員憑借轉化貢獻晉升了職稱。西安石油大學教師嚴正國孵化創辦了西安正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其研發裝備已在大慶、長慶、大港、西南油氣田等頁巖油井成功應用,個人通過成果轉化貢獻晉升為教授職稱。

三是允許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成果轉化,破解“缺錢轉”問題。為降低科研人員在成果轉化中的資金投入壓力,支持科研人員將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以現金出資方式入股科技企業,形成“技術入股+現金入股”投資組合。不僅為科技成果轉化注入資金活水,而且將技術團隊與企業、創投機構等捆綁形成共同體,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目前,全省高校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800余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師胡瑞柱將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200萬元由學校賬戶直接入股合作公司,增資后科研團隊占股45.8%。

加速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一是健全完善政策體系。與省科技廳等5部門聯合印發《陜西省深化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經驗實施方案》,制定“三項改革”《若干措施》,強化政策保障。

二是發揮評價導向作用。開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估,重點評估制度機制、機構建設、服務支撐和轉化成效等4方面,并將評估結果運用于省屬高校領導班子考核、“雙一流”建設、財政資金分配、績效工資總額核定等方面,充分體現導向。

三是加強校企對接合作。持續開展高校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遴選,以市場標準挖掘技術成熟度高、市場前景好的高價值成果1000余項。舉辦3場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對接洽談會,集中展示推介成果2100余項,促成校企達成技術交易3億元。

四是強化科轉服務支撐。與省科技廳聯合新認定陜西省大學科技園11家,培育建設秦創原陜西高校創業孵化基地2個。專兼職結合打造1600余人的“省—校—科研團隊”三級技術經理人隊伍。引入秦創原發展公司等機構為高校提供專利申請前評估、股權代持、服務換股權等科轉服務。

“三項改革”實施以來,高校主動作為、深入改革,圍繞“三項改革”出臺修訂相關文件160余項,組織成果路演、校企對接1000余場。2022年,全省高校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至69.27億元,近兩年年均增長33.4%;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中,陜西8所高校上榜,專利轉讓總數5218件、排名全國第4。西安交通大學與國家電網、華為等領軍企業院所共建38個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在陜就地轉化成立191家科技型企業。西北工業大學新增34家成果轉化參股公司,7家企業成為陜西“鏈主”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收益近20億元,貢獻地方稅收4億元。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加快“研究院+公司”成果轉化模式復制推廣,成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企業10余家。陜西科技大學構建學院與地市合作的“一院一市”機制,對接重點產業鏈組建新型顯示、乳制品、航空等11支成果轉化創新團隊,形成全省地市重點產業全覆蓋。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