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第十一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周分享活動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圍繞“守護中央水塔 科技賦能秦保”主題,活動通過分享秦嶺保護發展成果,動員倡導高校學子參與秦嶺保護活動,筑牢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屏障。

“為什么說秦嶺是‘中國脊梁,生態屏障’?”“如何利用‘西電一號’衛星、無人機航拍、地面攝像機、實現對秦嶺周邊生態環境進行采集分析?”“遙感技術在秦嶺生態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如何將衛星遙感、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學科領域的優勢應用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志愿服務團隊的管理上?”“大家更愿意參與什么樣的環保活動?”活動現場,四位分享員從地理位置、生態功能、水源涵養等方面,深度解讀了“秦嶺是我國中央水塔”的深遠意義,通過對秦嶺自然資源保護、災害應急、土地利用變化檢測、志愿服務團隊建設等方面大量實踐調研情況介紹,為秦嶺生態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客觀、可靠的理論依據和科技支撐。

“我們利用多源遙感圖像,建立的空地全智能協同模型,通過對重要信息的高效挖掘,實現了對秦嶺森林覆蓋變化的長時間序列監測和多尺度分析,觀測結果可為生態修復和秦嶺林業保護提供客觀的、可靠的數據和技術支撐。”活動現場,分享員宋怡佳用短視頻展示了陜西省2000年至2020年間土地覆蓋變化,讓大家清晰直觀地看到了陜西省土地類型的巨大變化以及遙感技術為秦嶺保護提供的科技保障。

分享會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將結合一線專家提出的問題,組織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一線,著力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秦嶺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搭建秦嶺全域數字化保護一體化綜合平臺,助力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陜西省西安市社會經濟發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西安樣本’。”

“希望以這次活動為契機,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深度合作,碰撞思想火花、提出真知灼見,以科技之力,共同保護秦嶺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獸、一山一河,為秦嶺生態保護發展貢獻智慧力量。”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西安市在使用科技手段保護秦嶺方面不斷進行有益的探索,先后建立了“1+6+N”綜合監管平臺,融合了“五亂治理、森林防火、水質監測、地質災害預警”等場景,實現了由“可視化、靜態化”向“自動化、智能化”的轉變。同時,1240名網格員已實現由“兩腿”到“飛毛腿”,由“肉眼”到“千里眼”的跨越,西安“空天地網”全方位、全天候智慧控山已走在了全國前列。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