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理論下做好入學準備的策略與方法
作者:■文/吳 潔 左 卓
發布時間:2024-03-05 15:33:1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幼兒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起始階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入學準備是幼兒教育的一個焦點、熱點問題,在新時期如何做好入學準備也成為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所關注的焦點。幼兒園、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入學準備的評價與理念直接影響著幼兒入學準備的形式、內容、質量及效果。本文基于生態系統理論,探討了學前階段兒童入學準備的策略與方法,旨在通過此研究幫助幼教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幼兒入學前準備的相關知識和理念,倡導幼兒園、家庭、學校等責任主體積極參與其中,建立入學準備協同教育機制,從而減緩幼小銜接的坡度,共同維護教育微生態的良性循環。
一、入學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教育部下發的《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 中明確提出:3—6歲是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基的重要階段,也是為幼兒做好入學準備的關鍵階段。幫助幼兒科學做好入學準備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園應深入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實施科學的保育教育,同時將入學準備教育有機滲透于幼兒園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幫助幼兒做好身心各方面準備,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準備為目標,圍繞幼兒入學所需的關鍵素質,提出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的內容,每個內容由發展目標、具體表現和教育建議三部分組成。
二、生態系統理論下,影響入學準備的因素
近年來,部分學者提出的入學準備生態化理論影響甚廣,美國學者米勒(J.P.Miller)提出整體性課程強調個體內部,以及內部和外部之間的整體協調平衡;澳大利亞人高夫(N.Gough)提出的“生態課程觀”提倡突破現代主義的原子觀,在課程設計中注重整體性和關系性。布朗分布倫納將生態系統劃分為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及宏系統4個層次,他認為兒童的發展與周圍環境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聯系,這些不同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從上述理論中可得出,影響兒童入學準備的因素有幼兒園、家長、兒童自身及社會大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結果表明,任何情況下幼兒都無法獨立于他人,所以幼兒、教師、家長都是在不同經歷和文化的背景下對入學準備進行共同建構的。
三、生態系統理論下,做好入學準備的策略與方法
(一)微觀系統中最靠近幼兒的一層——家庭及家長
家庭作為幼兒生長和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是微系統中最靠近幼兒的一層,對幼兒的各方面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國著名作家約翰·布雷蕭所說:“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下長大,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會教育什么樣的孩子,孩子的性格和命運與家庭教育規則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因此,家長在幼兒入學準備方面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首先,家長應該正確看待和理解入學準備的意義及內容。當前家庭獨生子女較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功利性思想無處不在,許多家長把入學準備片面地理解為提前在幼兒園學習掌握小學的文化課知識,而忽略了學生的身心準備,以及社會交往能力、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品質等方面的培養。事實上,筆者通過對不同區縣三個不同級別的中大班幼兒的研究發現,幼兒對于進入小學的認知普遍停留在小學的教育內容、設施設備、分數考核上,這一點也反映了家庭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對于進入小學的擔心主要集中在“沒有朋友”“無人陪伴”“害怕老師”“考試”這幾點,說明幼兒在心理接受度及社會交往方面不夠自信。因此,家長對幼小銜接的正確認知非常重要。家長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樹立全面準備、全程準備的理念,圍繞幼兒入學所需的關鍵素質,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予以關注和支持,助力幼兒做好入學準備,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提前學習和掌握有即時效應的小學化學科知識。幼兒園不僅要從3—6歲幼兒的角度出發,與家長在心理健康、良好情緒、生活自理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還要將幼兒進入小學后會出現的除學習準備以外普遍性問題,以及小學教師對銜接的看法與需求提前反饋給家長,在與家長、小學的有效聯動之下降低銜接坡度。
其次,家長要注重自己的言傳身教,為幼兒做好榜樣。天普大學發展心理學家 Patricia Minuchin 在利用家庭系統理論研究兒童發展時所提出:“個體發展影響會其他家庭成員,其他家庭成員的發展和家庭系統的發展變化也影響個體的發展。”家庭中各個成員作為構成家庭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彼此之間是互相影響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身的行為舉止,為幼兒樹立道德品質、學習品質及行為習慣方面的榜樣,為幼兒營造和諧健康、書香濃郁的家庭氛圍。
最后,家長要敢于對幼兒放手,助力幼兒做好入學準備。針對幼兒四個方面的入學準備要求,家長要摒棄事無巨細的包辦代替,或無法容忍孩子能力不足的思維觀念,要敢于退后和放手,讓幼兒自己做主,從自我服務、時間管理、整理物品、承擔責任等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從陌生到嫻熟,從“照貓畫虎”到“自主創新”,給幼兒試錯、練習和成長的機會,積極營造寬松、愉悅、充滿愛的家庭氛圍。當然,放手也講究方式方法,放手的同時應當給予幼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建議。例如,在社會交往方面,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相對輕松的交往環境,并隨時關注孩子交往過程中出現的障礙,以便提供解決策略和心理支持,以此幫助孩子盡快適應新環境。
(二)微觀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及教師
幼兒園作為對幼兒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保教活動的場所,是微觀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幼兒入學準備方面有著系統中其他層面無法取代的優勢。因此,幼兒園應當以幼兒為中心,嚴格落實《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相關要求,積極建構能夠有效支持幼兒發展的入學準備課程體系,做好教師的專項培訓和家長的觀念引領,科學實施一日保教活動。
1.關注身體健康,加強幼兒的體能鍛煉
幼兒體能鍛煉以行走、奔跑、跳躍、攀爬、投擲和平衡為主,教師及家長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訓練,幫助幼兒獲得力量,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年齡和性別所需的體力活動。運動不僅能夠增強肌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增強幼兒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還能夠為幼兒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階段中,教師及家長還要注意幼兒肢體功能的發展,尤其是雙手手指關節靈活度的發育和掌握能力。5—6歲是幼兒養成良好書寫習慣的關鍵期,是培養幼兒精細動作規范的良好時機。因此,在日常保育工作中,教師要對幼兒的坐姿、握筆姿勢等提出明確要求,及時糾正幼兒的不良習慣。
2.關注心理健康,提高幼兒的調控能力
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能夠使幼兒養成自信、自立、自強、自律的習慣。因此,幼兒園應加強教育指導,通過專項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行為示范、幼兒切身體會等形式,幫助幼兒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并使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憧憬小學。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和幫助個別幼兒克服自制力差等問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心理健康培養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個別幼兒在剛進入幼兒園會出現情緒控制、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問題。對此,幼兒園應建立相應的教育引導機制和評價體系,從小班開始對幼兒進行引導,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地落實心理健康教育。
3.關注生活照料,提升幼兒的服務意識和能力
幼兒園可以以一日生活為契機,培養幼兒的服務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有計劃地開展“勞動最光榮”“我是值日生”“我真的很不錯”等主題活動,激發幼兒的責任意識能力,使幼兒做好生活準備,自信滿滿地面對小學相對獨立的生活和學習。此外,幼兒園要將幼兒勞動意識與技能培養貫穿于五大領域。例如,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收納、歸類、整理能力,在社會活動中培養幼兒生活能力,在語言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語言應用能力。將勞動滲透到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幼兒感受勞動的樂趣及參與勞動的成就感,這些都是讓幼兒熱愛勞動的有效方法。
4.關注人際交往,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幼兒園可以以游戲活動為載體,以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為依托,以良性的師幼互動為氛圍,積極為幼兒創造人際互動、協同游戲、合作完成任務等機會,使幼兒從中學會分享與合作,萌發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家鄉、愛祖國的積極情感。社會適應能力較強的幼兒,無論是進入小學,還是未來步入社會,融入群體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家長與教師應相互配合,保持一致,使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樹立較強的規則意識,在群體生活中能夠快速獲得歸屬感,從而較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
5.關注學習品質,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
(1)利用優勢領域鍛煉幼兒專注力
專注力是影響幼兒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幼兒步入小學必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幼兒園可以巧妙運用游戲化教學模式,提高幼兒的專注力,從幼兒的興趣點著手,以游戲為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提高幼兒的專注力。
(2)結合五大領域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園要積極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以通過早期閱讀活動有效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前書寫能力的提升,為幼兒在小學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
6.關注家長指導,提升家庭育人水平
一位學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關于幼小銜接,家長準備好了,孩子就準備好了。”因此,正確的育人方向,對幼兒的發展尤為重要。對幼兒園來說,助力家庭科學養育既是責任更是需求,只有家庭與幼兒園相互合作,才能夠真正實現“5+2>7”的教育合力。
(1)以教師和家庭教育指導師為“核心力量”
幼兒園可以通過家長學校、網絡平臺、園長沙龍、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兒童觀,了解入學準備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形式,摒棄“唯小學學科知識論”的錯誤觀念,了解全面準備、全程準備的意義和價值,積極配合幼兒園做好科學的入學準備教育。
(2)以經驗型小學教師為中堅力量
幼兒園應該組織小學教師對兒童幼升小之后的持續學習進行回頭望,向家長匯報入學準備的關鍵,為家長消除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慌,進一步明晰入學準備的方向和策略。
(3)以育兒有方的優秀家長為榜樣力量
幼兒園應通過經驗分享、互助學習等形式調動家長的學習興趣,讓家長為幼兒營造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良好家庭氛圍,促進家園積極和諧、高質量的發展。
7.關注有效評價,優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為了確保入學準備教育的有效性、科學性,幼兒園必須定期開展入學準備課程評價。真實有效的評價是幼兒前期發展的反饋,是幼兒教師制定下一步學習計劃的基礎,更是幼兒園優化課程建構、提升實施效能的保障。
(1)保教人員聚焦幼兒
幼兒園應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引,對幼兒學習品質及各領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化評估,并根據評估情況及時調整課程方案,支持幼兒個性化發展和全方面準備。
(2)管理人員聚焦教師及家長
幼兒園應以《幼兒園入學準備指導要點》為指引,對幼兒教師及家長支持幼兒發展的方式、內容和成效予以評估,并根據評估情況及時調整課程方向、園所管理方式及培訓指導策略。
(3)邀請幼教專家、小學教師代表、家長代表
幼兒園應以《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為指引,對保育教育過程進行督查、評估及指導,以終為始、以評促建,積極提升幼兒園保教質量和辦園水平,促進幼兒入學準備教育科學有效。
(三)微觀系統的生態環境——幼兒園、家庭、學校及社會間的良性互動
幼兒入學準備問題不是單靠某一個系統層面就可以解決的,而是要依靠各層系統良好的互動性、合作性才能完成。當小學與幼兒園實現幼小銜接的“雙向奔赴”,將幼小銜接標準和坡度減緩,當社會層面沒有鋪天蓋地的“幼小銜接”班,沒有濃厚的起跑線“內卷”氛圍,當教師和家長保持清醒頭腦,真正做到堅持真理、關注兒童,幼兒入學準備就回到了本真。因此,在幼兒入學準備這個微觀教育生態系統中,各層系統之間必須互相協調、相互配合,內層系統要適應外層系統的要求,外層系統要考慮內層系統的需要。科學適宜、積極有效的入學準備要符合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既要著眼幼兒入學需要的關鍵素質,又要關注幼兒的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是一個人學習歷程中的必經階段,家長與幼兒教師要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抓住幼兒身心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關鍵期,順勢而為。同時,要給予幼兒足夠的勝任感,相信幼兒有能力平穩地適應學習生涯中的每個轉變,并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形成學習信心、責任心及自強自立的精神。只有這樣,幼兒才能順利跨過人生第一個“入學階梯”。
總之,幼兒入學準備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共同努力,四位合一,朝著同一個方向邁進,才能真正形成積極的教育合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江南幼兒園 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城西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