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社會性發展包括個體通過社會學習獲得生活所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價值觀念、行為規范,以及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幼兒對社會的認知力、對是非的判斷力,以及自身所具備的社會適應能力。對于4~5歲中班的幼兒來說,社會適應能力的鍛煉和培養能夠幫助其減少對父母的依附,促進他們獨立個性的快速養成。因此,出于對中班幼兒個性化需求以及成長環境等因素考慮,教師將兒童繪本引入日常教學,利用繪本豐富多彩的圖片元素、懸念叢生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的說理性語言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育人氛圍,從實踐結論可以看出,兒童繪本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產生的積極作用尤為明顯。

一、借助兒童繪本,培養獨立個性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父母、親人、老師的依附感較為強烈,有些幼兒對幼兒園生活存在一種畏懼感與疏遠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離開父母,幼兒好像失去了主心骨,在幼兒園生活與學習期間常常哭鬧不止,久而久之,幼兒的性格逐漸變得暴躁易怒。第二,在與幼兒園同伴相處的過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度的占有欲,尤其對自己喜愛和中意的玩具或者物品常常據為己有,從不與人分享。第三,幼兒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從來不自己動手,甚至在就餐時,也需要教師或者保育人員喂到嘴邊,慢慢地,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退化。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部分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自主獨立能力嚴重缺失,如果不及時予以糾正,將嚴重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因此,為了培養幼兒的獨立個性,教師可以精心挑選一些正能量的繪本故事,讓幼兒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逐步受到啟發、受到教育。

以《鴨子騎車記》這一繪本為例,該繪本主要講述了農場里的一只小鴨子做了一個瘋狂的舉動,騎上了農場里的自行車,而且在小鴨子的帶動下,農場里的馬、牛、羊、雞、狗、老鼠等動物紛紛體驗了騎車的刺激。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一旁通過語言表述或者肢體動作,引導幼兒對繪本的故事情節進行分析和理解。比如:小鴨子騎車經過母牛身邊時,母牛心里在想什么?在經過綿羊身邊時,綿羊是怎么囑咐小鴨子的?在經過小狗身邊時,小狗是什么態度?最后,為什么其他小動物都效仿小鴨子,騎上了自行車?這時,幼兒可以跟隨教師的提示與引導,對小鴨子騎車這一瘋狂的舉動進行分析和理解。由于繪本當中選取的圖片活靈活現,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因此能夠快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幼兒的腦海當中能夠閃現出小鴨子騎自行車的真實場景,繼而過渡到農場里所有小動物騎自行車的熱鬧場面。當全部內容閱讀完畢,教師應選擇幼兒代表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有的幼兒說:“小鴨子膽子真大,明明是大人做的事,它竟然自己完成。”還有的幼兒說:“我也要向小鴨子學習,因為農場里的小動物都在向小鴨子學習。”從大家表述的觀點可以看出,幼兒不僅對繪本內容產生了初步的認知和理解,而且對小鴨子這種獨立的個性與敢于冒險的精神也持有一種認同態度。由此可見,利用兒童繪本對幼兒獨立個性的培養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幼兒獨立個性的培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幼兒的心理特質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最初,幼兒往往抱著一種嘗試的心態,對自己是否能夠獨立完成某一件事也存在不確定性,當幼兒開始慢慢接觸一些平時從未接觸過的生活技能以后,幼兒的抗拒心理逐漸消逝,于是開始一步步去接近、去體驗,最后,這種自主體驗的行為也逐漸升華成為一種榮耀感與興奮感。而繪本故事恰恰可以將復雜的生活常識轉化為簡單的圖畫和易于理解的文字,幼兒在閱讀和體會繪本故事內容時,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能夠將繪本中的一些簡單道理提取出來,進而通過效仿和學習將繪本故事中的正確行為轉化成為自己的實踐行為,經過持續熏陶和不斷的學習效仿,幼兒的獨立個性與適應社會的本能逐步養成。基于對這一方面的考慮,教師應從豐富多樣的繪本資源中為幼兒挑選易于理解的、適合幼兒閱讀的繪本故事,并通過正向引導使幼兒受到啟發和教育。

二、構建繪本情境,培養合作精神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幼兒園是一個小家庭,幼兒只有融入了小家庭的生活與學習氛圍當中,才能適應社會這個大家庭。但是,對于4~5歲的中班幼兒來說,一部分孩子有不合群、不抱團的一面,這類孩子平時喜歡獨處,幾乎不與其他同伴說笑、做游戲,一旦遇到集體活動,他們常常躲在角落里,很難在活動中看到這部分孩子的身影。如果孩子在幼兒園生活當中始終保持這種狀態,那么他們的性格也將慢慢變得孤僻,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個人成長都將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為了幫助幼兒建立一種團隊合作意識,使孩子能夠融入幼兒園這個小家庭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分享繪本故事的方法,選取與團隊合作相關的繪本,然后選擇幼兒代表將故事情節演繹出來,這種方法對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將大有裨益。首先,繪本故事內容精煉易于理解,加之圖文并茂的搭配形式能夠快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當幼兒進入繪本故事所展現出來的真實情境后,能夠直接受到熏陶與感染,進而引發幼兒的思考與好奇心,在這種情況下,繪本故事所釋放的某種情懷、某種思想、某種精神、某種品質也將深深植根于幼兒的心里。其次,幼兒利用表演的形式將繪本故事情節表現出來,實際上也是自主執行力的發揮和體現,當幼兒與繪本故事中的角色融為一體后,幼兒也將受到啟發和激勵,這時繪本中所隱藏的精神品質,也將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幼兒身上。

以《三個小伙伴》這一繪本故事為例,該繪本主要講述了野豬、袋鼠、小象這三個好朋友去栽樹,但是,來到山坡上以后,三個小伙伴發現沒有帶鋤頭、鐵鍬、籮筐和水桶,正當其陷入苦惱時,野豬用獠牙挖了一個樹坑,袋鼠用自己的大口袋運送肥料,小象用自己的長鼻子吸滿了水來澆灌小樹。最后,三個小伙伴開心地圍著小樹又唱又跳。這一繪本講述的故事內容簡單易于理解,而且也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描述得鞭辟入里,無論從語言文字組織或者生動的圖畫內容,都滿足了中班幼兒的閱讀需求。當幼兒對故事內容有所了解以后,教師可以在幼兒中間選擇三名代表,將故事情節完整表現出來。比如,三名幼兒分別扮演野豬、袋鼠、小象的角色,然后,在保持原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模擬一個真實的“三個小伙伴栽樹”的場景,在表演過程中,每個幼兒都能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并相互配合完成栽樹任務。如果沒有野豬,便不會有樹坑;如果沒有袋鼠,小樹將得不到肥料的滋養;如果沒有小象,小樹生長所需的水分將無法供給。因此,幼兒通過真實情境的演繹,能夠感受到只有借助于團隊合作的力量,才能收獲成功的種子。

通過這種教育啟迪的方式,能夠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育人氛圍,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幼兒的感官、肢體行為、大腦思維都將得到開發和鍛煉。由此可見,利用繪本故事創設真實情境的方法,在培養幼兒團隊合作精神方面體現出三大優勢:第一,肢體行為與大腦意識的深度融合。即幼兒在表演過程中,肢體行為將受到大腦意識的支配,大腦意識所反饋的信息是繪本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以及每一個角色所表現出來的肢體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名幼兒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潛意識去模仿繪本故事中的場景,這就使幼兒肢體行為與大腦意識完美融合在一起,這樣一來,幼兒才能真正受到教育、受到啟發。第二,將思想理論轉化成為實踐動力。4~5歲的幼兒對理論聯系實際的概念還處于模糊認知狀態,但是,將繪本故事轉變為真實的場景,實際上就是理論知識向實踐知識過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首先對繪本故事的內容產生了深刻印象,然后,將腦海中存儲的繪本信息逐步轉化為自主支配的語言、動作,經過轉化以后的肢體行為語言將與繪本故事所演繹和詮釋的道理相吻合。即繪本角色的一舉一動,也將成為幼兒學習效仿的對象,比如“三個小伙伴”通過團隊合作完成了栽樹任務,幼兒也同樣會采取團隊合作的方式將故事內容直觀展示出來。第三,環境適應能力逐步增強。通過這種方法,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將從模糊認知狀態逐步向清晰的認知狀態轉變,這時,幼兒的言行舉止也開始發生轉變,在幼兒園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幼兒更樂于投入到集體氛圍中,進而與小伙伴一起學知識、一起做游戲、一起唱歌謠,慢慢的,一些性格孤僻的孩子也變得陽光了。

三、依托繪本資源,增強分享意識

現在孩子多半都屬于家里的獨生子女,以至于很多家長都將自己的孩子視為掌上明珠,每天六個大人輪流陪伴、輪流服務,使這一年齡的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毛病。并且,許多孩子的性格也變得自私與自我,將自己的世界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久而久之,幼兒的身心發育也出現畸態,這對幼兒的個人成長與未來發展將產生諸多不良影響。尤其在與幼兒園小朋友相處過程中,這些孩子的“自我性”尤為明顯,甚至在他們心里幾乎沒有“分享”的概念。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兒童繪本的正向引導作用,選擇一些與分享意識的培養相關聯的繪本故事,然后參照故事內容,以一問一答的方式來引導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分享習慣。培養和增強幼兒的分享意識的主要目的在于,幼兒在社會生活當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群,如果在與人相處或者交往時依然特立獨行,依然我行我素,幼兒所生活和接觸的環境也必將發生質的轉變。比如,在幼兒園的每日生活中,幼兒接觸最為頻繁的人是教師和小伙伴,如果幼兒不懂得分享,只懂得索取,不懂得感恩,只知道以自我為中心,漸漸的,教師對幼兒的印象會大打折扣,而其他同伴也將慢慢遠離,在這種情況下,幼兒變得形單影只,甚至會被身處的大環境所淘汰和拋棄。因此,針對4~5歲這一年齡段的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由于兒童繪本多種多樣,并且種類齊全,有育人類繪本、啟智類繪本、幽默類繪本、說理類繪本等,因此,教師在選擇繪本時,應將關注點放在繪本的“適用性”上,即繪本的故事內容應當與分享意識的培養息息相關,當確定繪本類別與具體內容以后,教師可以給幼兒預留足夠的自主閱讀時間,當幼兒了解和掌握了繪本的故事梗概以后,可以借助于一些啟發性問題來激發幼兒的分享意識,使其真正在閱讀繪本過程中受益。以《今天運氣怎么這么好》這一繪本為例,該繪本講述的是大灰狼烏魯的好朋友“哇嗚、咕魯魯、貝羅”與烏魯一起分享“咖喱蘑菇、蘋果派、油炸餅”的故事。首先,教師應給幼兒預留5~10分鐘的自主閱讀時間,讓幼兒自主學習和了解故事梗概。然后,結合故事內容向幼兒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當大灰狼烏魯遇見森林里熟睡的小豬以后,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當烏魯的好朋友哇嗚、咕魯魯、貝羅與烏魯分享美食時,烏魯為什么忘記了小豬的事?最后,當烏魯回到家以后,為什么還是把小豬的事拋在腦后?”這些問題提出以后,幼兒的腦海中立刻閃現出發生在大灰狼烏魯身上的一系列故事,當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利用一個總結性問題給幼兒提供討論機會。如:“通過這個小故事,你們懂得了什么道理?”這時,幼兒經過思考和討論后,能夠將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達出來。有的幼兒說:“大灰狼烏魯的朋友不自私,能把好吃的分享給烏魯。”還有的幼兒說:“大家分享給烏魯的食物足夠它飽餐一頓,所以烏魯也不會去吃小豬了。”在這種暢所欲言的熱烈氣氛中,幼兒對分享行為的理解也將變得更加明確和透徹。

基于兒童繪本采取的“問答式”育人方法,幼兒能夠緊緊跟隨教師的思路,每一個問題提出以后,幼兒將直接聯想到繪本故事的每一處細節,這就使幼兒對繪本故事情節以及傳遞出來的某種情感、某個道理印象深刻。而對于教師來說,在運用這種方法時,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問題設置簡單化。在設置問題之前,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接受能力,切忌設置一些難于理解,或者與繪本內容毫無關系的問題。第二,問題語言簡練易懂。即提出的問題應當簡單明了,確保幼兒在聆聽問題的過程中不會出現迷茫的感覺,尤其在語言運用方面,教師要盡可能兼顧幼兒的理解能力,做到用詞恰當,弱化長句的使用,使幼兒能夠聽得清、聽得懂。第三,問題應具有啟發性。即設置的問題應具有激發幼兒分享意識的作用,問題的文字描述能夠體現出分享行為的字眼,這樣一來,幼兒在思考問題時,就可以直接將關注點轉移到繪本故事的分享行為上,這時,將直接觸動幼兒的潛意識,進而對他們分享行為的認知力大幅提升。因此,分享意識作為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關鍵要素,教師應當重點關注,充分發揮兒童繪本的實際應用價值與正向促進作用,為分享意識的快速養成做好鋪墊、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通過對兒童繪本育人作用的分析發現,兒童繪本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發揮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特別在針對4~5歲的中班幼兒,這一積極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因此,在育人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轉變思路,不斷開發兒童繪本資源,一方面結合繪本圖文并茂的特點為幼兒創設輕松和諧的育人氛圍,使幼兒能夠快速接受和理解繪本中的育人道理。另一方面,通過對繪本資源的挖掘,對每個繪本故事進行整合,以提煉出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思想理論,并付諸實踐,進而為幼兒的健康茁壯成長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高新區實驗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