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成為當前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數學是一門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的科目,數學核心素養是學生運用數學觀點、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衡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依據。但在以往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學生學習較為困難,無法在解題中靈活應用數學知識,容易出現知識理解片面的問題。為此,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為指引,針對學情提供個性化的教育引導,幫助學生完成猜想、驗證、計算和推理過程,實現由單一化教學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以此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改革。

一、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1.在核心素養指導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獨立分析與思考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圍繞數學概念、知識結構與應用案例進行學習,在提出問題和歸納解題方案的過程中形成批判性、邏輯性思維,以此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數學是一門有廣闊的創新與實踐空間的課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是其主要目的。因此,教師要以核心素養理念為指引,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有效開發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其在體驗數學樂趣與挑戰同時,能夠應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

3.合理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積極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使其能清晰準確地表達內心想法,能夠借助合作等形式完成學習任務。

(二)有利于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其對學生是邏輯思維與聯想歸納能力要求較高,學生要通過分析、推理和判斷等過程,逐步提高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這種素養與能力的提升不僅能夠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還能夠對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和參與社會活動產生很大的影響,且數學課程中隱含著許多未知內容。為此,基于核心素養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解題思路,發展學生的直觀想象與創造能力,還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探究機會,鍛煉學生的耐力和毅力,使其能積極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困難。

二、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利用微課,創設多元教學情境

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微課等新型教學手段在學科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其直觀化、形象化的優勢,有效降低了知識的難度。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創設多元的教學情境,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課程要求,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體驗,以提升學生思維的活躍度與靈敏度。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知識儲備,在課前與課后靈活應用微課,拓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同時,教師還要利用情境教學的優勢,優化課堂導學方式,合理安排微課的內容,為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提供便利條件。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運動》一課主要介紹了對稱、平移和旋轉等數學概念,要求學生要會判斷生活中的哪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還要知道平移或旋轉,并能準確概括圖形的變化特征,在方格紙上設計數學圖形。本節課中,學生直觀理解圖形運動過程,以及建立空間圖形觀念是難點。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為學生展示小船圖和金魚圖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嘗試說一說它們的運動過程,并在小組內討論這兩種運動方式的異同點。討論結束后,教師可隨機選擇一位學生進行學習成果匯報和展示,對微課視頻的內容進行總結提煉,由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借助微課直觀地為學生演示平移、旋轉等運動過程,充分發揮微課的優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空間圖形知識,以實現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利用。

(二)提問引導,打造深度學習課堂

筆者在總結以往數學教學經驗的過程中發現,只有科學協調課前、課中與導入等教學環節,才能創設有趣的教學課堂,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變知識傳授為主動探究。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略細節性的知識點,導致教學重難點缺乏背景知識的支撐,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有限。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圍繞教材內容設置層次性和遞進性的教育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發散思維,從更深層次探索數學的奧秘。此外,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在數學學習中存在惰性問題,主動學習意識不足,教師要把握課堂提問的方式與時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上冊《除法》一課主要介紹了除法的基本運算規則與實際應用方式,以及循環小數的概念,要求學生在學習兩位數除法的基礎上掌握三位數除兩位數的算法,記憶簡單的除法運算口訣。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計算除數和被除數為0的算式時往往難以理解邏輯關系,容易得出錯誤結果。因此,教師應在此環節提出教學問題:“在900除以30的計算中為什么不能去掉0?”讓學生聯系商不變的運算定理進行解答,并要求學生思考為什么有的同學會得出3和300等不同答案,讓學生認真完成計算推導,以增強學生的邏輯計算能力,提高數學計算的準確率。

(三)舉一反三,強化知識遷移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會依據學習興趣與能力基礎呈現不同的特點。知識遷移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能力,是開展邏輯思考與推理的基礎。因此,教師要立足學情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引導學生對相關聯數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在知識遷移與應用中解決新的學習問題,強化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要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的素養和基礎提升為核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使學生有更多機會鍛煉自身能力,凸顯數學教學的實用價值。此外,教師還要積極落實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避免學生創新能力發展受到局限,培養其結構化、發散化的數學思維。

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生活中的大數》一課主要介紹了萬以內數字的大小和表示方法、萬以內數字的數位順序和讀寫方式、“>”和“<”的數學含義,以及相鄰兩個數字單位之間的關系。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先為學生分析不同單位之間的進率關系,再梳理萬以內數字的計數單位,讓學生根據數字的邏輯順序理解和記憶,隨后延伸至億以內數字的相關知識,并在大屏幕中展示教材中大數應用的實際案例,要求學生從左至右填寫數位順序,將百以內數字的相關知識遷移至萬以內。同時,教師還應在課堂中布置更多多位數的練習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字之間的遞增關系,以此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四)利用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數學感知

在數學課程體系中,數感是學生對于數字大小、數量關系和運算結果的直觀理解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涵之一,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對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及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摒棄過于注重理論教學或實踐練習的錯誤思想,要積極創新教育理念,確保自身教學思想與教育改革接軌,以此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并圍繞課程內容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以學生的薄弱點為核心優化活動形式,有效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創造思維與發散思維的發展。同時,教師還應科學設計實踐活動的導入與成果展示環節,鼓勵學生運用數學語言正確表達解題思路,變知識鞏固為自我展示。

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測量》一課主要介紹了測量在解決生活問題方面的必要性,讓學生了解常用的測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理解估算的方法和意義,要求學生會正確辨別不同的長度單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測量工具,要求學生測量課桌、文具盒和數學書的長度與寬度,以幫助學生對80厘米、20厘米和5厘米的長度建立直觀認知,加強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隨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實踐性課后作業,要求學生用卷尺測量家中冰箱的高度和床墊的長度,讓學生直觀體驗和感知1米的長度。

(五)創設生活情境,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課程與現實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知識既是生活經驗的總結,又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實需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生活化教學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實踐教學中,這是降低課程學習難度和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關鍵途徑。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全面整合與提煉教材內容,將更多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和知識應用場景引入數學課堂中,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解題中增強應用意識。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積極與學生互動交流,讓學生在和諧高效的學習氛圍中吸收數學知識。此外,教師還要全面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廣度與深度,為實現教學目標提供支撐。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百分數》一課主要介紹了百分數的意義、概念、讀寫方法、應用方式、百分數與分數的異同點,以及利用百分數計算合格率與植樹成活率等相關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商場打折這一生活化問題,為學生介紹生活中經??吹降囊恍┐黉N現象,并圍繞這一生活場景設計以下問題:“在一家有促銷活動的服裝店中,買兩件衣服打六折,購買相同價格的兩件衣服一共花費210元,則一件衣服的價格為多少錢?”這樣就將抽象問題轉化成了常見的生活問題,便于學生牢固掌握相關知識。隨后,教師應以此為基礎延伸更多的生活問題,讓學生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分析,在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素養。

(六)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幾何直觀能力

數與形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形”是指數學圖形等幾何初步知識,“數”是指數量關系與計算規則等內容。幾何初步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由于其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所以培養學生幾何直觀能力就成為了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雖然小學階段的學生只需認識一些常見的幾何圖形,了解其特征及周長、面積的計算方法,但受自身知識積累和認知發展的限制,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較差。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靈活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更多空間圖形進行直觀化、形象化呈現,以強化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要求學生會將組合圖形拆分成簡單的平面圖形,能借助已有知識正確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理解轉化思想在面積計算中的應用,并能靈活運用割補的面積計算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動態演示功能,直觀地為學生展示平面圖形的不同拼接方法,讓學生在觀察組合圖形的變化過程中建立對幾何知識的具象化感知。隨后,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中展示帶有窗口的教室門,給出相關數據,要求學生思考給30扇門刷漆一共需要多少涂料,讓學生借助立體化展示深化圖形認識,以促進學生幾何思維的進階發展。

(七)組織合作教學,增強團結協作意識

很多數學知識如果只是學生獨立思考和理解,會加大學科知識學習的難度,從而影響個體學習效率的提升,容易導致學生素養發展片面性的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綜合考慮學情和課程要求等多種因素,準確把握數學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靈活應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拓展學生數學思考與實踐分析的角度,以發展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為基礎落實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同時,還應根據學生的思維認知發展規律,設置層次化的教學任務,助力學生數學知識的積累與能力提升,積極為學生營造開放互動的數學學習氛圍。

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認識方程》一課主要介紹了用字母表示數字的方法,要求學生能夠用包含字母的關系式表示數量關系,用方程表示不同問題中的等量關系,理解等式的性質,并能熟練掌握其應用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雞兔同籠等典型問題,利用大屏幕展示題目,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簡化原題目:“籠中的雞和兔共有35只,其中腳有94只,求問雞和兔各有多少只?”并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式,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列表法和假設法,在合作交流中高效解答數學問題。

(八)完善教學評價,提供學習建議指導

在學科教育體系中,教學評價是學生學習成果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直觀反饋,是教師優化教學設計、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依據。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據課程內容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課堂觀察、成果展示、小組討論和口頭表達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幫助。

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方向與位置》一課主要介紹了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要求學生會用專業語言描述簡單的路線圖,會用數對準確描述物體在坐標軸中的位置。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重點評價學生對上下、左右等方位詞的使用情況,要求學生將坐標圖中的物體朝特定位置移動,評估其位置及方向等概念的掌握情況。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本課知識制作迷宮地圖,讓學生在不同位置擺放相應的物品,并嘗試根據圖示說明找出口。還要鼓勵學生在學習日志中記錄自己的心得與困惑,以此提升學生自我反思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積極打造深度學習的高效課堂,增強學生感知整合數學信息與概念的能力,最大化地發揮數學課程的育人功能。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多元化教學活動,依托問題引導、情境創設與科學評價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與想象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和模型思想的建構,為實現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進階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   陜西省大荔縣埝橋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