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
作者:■文/夏 娜
發布時間:2024-03-05 09:32:1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也是最有內涵、最有思想、最有靈氣和詩意的學科。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也離不開生活。因此,教師要將語文教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用到現實生活中,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生活化教學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降低學習難度。小學生由于思維不太健全,對教材中部分知識的掌握存在很大的難度,閱讀與寫作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假若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大量生活實例,會使晦澀的知識更加生動,易于學生掌握。同時,生活化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尋找合適的教學方式,科學合理地加入生活中的具體實例,把生活化教學落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以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二、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在語文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有些生活背景較復雜,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對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識,將其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現實事例了解教材中的生活背景。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涵,還能夠加強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小學生以課文學習為主,雖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材內容出現了較大的變化,許多內容突出體現了生活化的特點,但是教師還是必須深挖課本,有針對性地講授課本中的這些生活化知識,便于學生較好地熟悉和掌握所學知識。譬如,在講授《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近距離觀察爬山虎,然后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如此一來,既能夠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夠培育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二)還原生活場景,促進情感的共鳴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情感,并從情感中找到共鳴,這樣學生才能完全將語文知識學透。語文課程很多知識是比較抽象的,這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還原生活場景的方式,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增加學生的真實體驗感,讓學生在還原的生活場景中感受作者的行文特點及思想情感。有些文章的思想情感較為平淡,不少小學生無法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中間“牽線”,讓學生順橋找到作者的情感。有些文章內容繁雜,學生一時無法理清,這時教師可以提煉出其中的重要內容,并將其以生活化的方式還原出來,讓學生清晰地感受文章的走向。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多媒體所展現出來的生活情境比較真實、直觀,非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此外,多媒體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創造的生活情境也非常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能夠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主動走進語文世界,汲取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例如,在講授《紙的發明》一課時,教師可先提出問題:“我國的四大發明都有什么?它與人們的生活有何關聯?”學生回答后,教師可用多媒體播放圖片或視頻,并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所學知識。又如,《趙州橋》是北師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全文層次清晰,重點突出,主要介紹趙州橋結構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講授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圖片、視頻等,為學生對比趙州橋和其他大橋的不同之處,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橋梁印象。
(四)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鞏固教學成果
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外,還應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輻射至課后,并設計生活化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從中積累相關知識。盡管在課堂中教師已經講授了相關知識,但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教學任務,通過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結束語
生活化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催化劑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制訂教學目標,增加生活元素,選擇合適的生活切入點,引導學生在語文中感受生活。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教學手段,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阿房路一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