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樂欣賞課教學實踐活動的策略研究
作者:■文/李 霜
發布時間:2024-03-05 09:28:2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本文系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學生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的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SGH22Y0116。
欣賞課是初中音樂教學里的主要課型。一節欣賞課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執教,取決于很多綜合因素,如要考慮上課的內容、目標、學情,甚至環境條件等,而后做出詳細的案頭工作。所謂教無定法,就是沒有最好的教學方法,只有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因此,教法不能一概而論,固化模式或用一個模式套用下去,課堂進度分為三個階段:課前、課中和課后,三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作用,互相促進,缺一不可。
一、課前備課
1.教學目標的設定
(1)教學大目標: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學生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擴大其音樂欣賞的范圍。教師要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音樂感受與評價欣賞能力,養成其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一切資源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鼓勵他們對所聽音樂表達獨立性的感受和見解。
(2)教學小目標:就一節課而言,通過作品的欣賞,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呢?教學目標的制定、重難點的設置要明確具體。例如,有些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課堂播放民族音樂,以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這樣的教學目標顯得太過籠統,不能讓學生有深刻印象。因此,我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盡可能的詳細具體,如課前讓學生熟悉某個作品的典型節奏、樂句等,針對這個節奏或者樂句,我們該采用哪些教學方法,進而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和指向性。反言之,本節課設定的教學方法或者教學手段是服務或解決某個教學目標的,二者之間是緊密聯系的,而不是相互脫節的。
2.學情的分層設定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如何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對具體的教學對象有充分了解。如學校生源的組成情況、學生的音樂基礎能力甚至具體到每一個班學生的組成、音樂能力的差異,等等。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初中生的智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均高于小學生,這個階段的音樂教學要過渡銜接好小學階段,既要保持一定的感性、生動性,又要有一定的理性、深度和科學性,這個度的把握也應是初中音樂欣賞教學方法制定的考慮因素之一。如若我們設定一個教學環節太難,太枯燥,太有專業性,那么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不配合,進而也就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
二、音樂學科的特點與本質
不遵循或者不考慮音樂本質而展開的教學,不能稱之為一堂成功的音樂課。教師只有了解音樂的本質,才能充分掌握制定教學目標、內容的方法。
1.音樂的本質
(1)非概念性。音樂不同于其他學科,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而聲音本身沒有概念,和語言文字截然不同。那么,我們具體該如何獲得聲音呢?首先我們要掌握聽覺感知的方法,而不是視覺和思維。音樂素養的高低取決于學生的聽覺是否敏銳、準確,是否具有較強的審美品質能力。音樂欣賞課的最終方向,就要以培養學生、鍛煉學生、提高學生聆聽音樂之美的能力。學生唱得好不好,音質好不好,節奏是否準確,這些除了要有教師加以引導和要求外,生活中家長也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音樂鑒別能力。
(2)流動性。常言道:“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聚的音樂。”但有些教師會說:“音樂不是有樂譜和記譜方式嗎?”樂譜是固話的形態,只是一種音樂的記錄形式,它無法全面地展現音樂的聲響。如我們在音樂欣賞課中,一段音樂已經聽完了,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音樂旋律之美?那些無形的、看不見的、把握不住的音樂特質,都是欣賞教學中的重墨之處,用什么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們當前需要重點探究的課題。
(3)時間性。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具有時空超越性的音樂與承載音樂的載體,都成為了我們回憶往昔時繞不開的物品符號。音樂是一個動態的、有著時間長度的藝術形式。比如,我們演唱一段主題旋律時,教學中涉及節奏和旋律,節奏與旋律是結合在一起去表現的,兩者互相制約,且是在動態的情況下完成的。
2.音樂的學科性質
音樂學科性質具有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人文性:音樂作品中有不同的文化視角,它體現了不同身份的創作者、表演者、傳播者和參與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主張,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以及民族性格等。審美性:以美育人,讓學生學會審美,逐步建立審美能力。在審美能力的培育中,首先應突出學科特點,緊緊圍繞音樂進行教學,然后逐步達成學生的思想之美,德智體美勞全面之美等培育。如果反向順序教學,先進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那么就缺失了音樂學科的特點與重要性,音樂課就變成了語文課、政治課。實踐性:音樂音響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的具象性。音樂課程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創編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音樂欣賞教學應緊緊圍繞音樂的學科特點和音樂本質展開教學,教師依據學情采用多形式的教學手段與教法,引導學生以音樂實踐為主要形式進行學習。在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形成并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
三、音樂欣賞課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有效性體現
圍繞音樂要素,突出學科特點,展開音樂欣賞課教學,其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具備有效性,遵循音樂教學的規律,視學情進行分層教學,不可雜亂無章,不搞形式主義。
1.聽——音樂之美
音樂的審美鑒賞應從學會聆聽音樂入手。不論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我們都要遵循音樂的學習規律——聆聽,并貫穿教學始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聆聽,培養其良好的聆聽習慣,課堂的音樂活動不論是唱、奏、表演、創編,這些都要在參與者的主動聆聽下進行。在持續聆聽下參與的音樂實踐活動,是有主動學習意識的、也是有效的。在此規律下,能形成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生成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對音樂的聯想。日常教學的基本課型或教唱或欣賞或表演,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斷引導學生,幫其建立良好的聆聽習慣,逐步培養他們的聆聽能力。例如,教師組織學生學唱一首作品的主題旋律,學生歌唱的聲音好不好聽,節奏準不準確,速度是否平穩,都依賴于聆聽。好的聆聽習慣,不但需要教師日常的敦促,還需要學生不斷提高自我認識。學生在聆聽下參與唱、奏、舞等實踐活動,能取得積極而有效的學習效果。反觀平時的音樂教學,會出現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非常高,但是唱起歌來五音不全,他們對基本的音準和節奏不能掌握,對音色缺乏判斷與辨別,聽不出也發不出美好的聲音。這是因為學生不具備基本的音樂能力,更談不上欣賞音樂之美,所以教師要重復性地引導學生通過聆聽、學習,讓其領會音樂藝術的美。聆聽的習慣、能力僅靠一節音樂課或幾節音樂課是無法建立的,教師要長期反復,不斷引導學生建立聆聽音樂的意識。
2.動——音樂之實踐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低齡段幼兒在聽到音樂后,身體會呈現出一種本能的律動反應。很多孩子在音樂的伴隨下,會隨著節奏手舞足蹈、聞樂起舞搖擺身體,而這種音樂的參與并不是在大人的要求下或是長期規范訓練下呈現的狀態,這是一種原始本能的反應。這一現象說明體驗音樂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參與實踐,從而獲得自我的感受。所以,在設計音樂欣賞課教學時,教師應牢牢抓住這一特點,注重實踐過程,不斷激發學生多元化的音樂實踐。
如何避免課堂實踐為了活動而活動,在眾多方法中選擇與設計出恰當、適度、合理的實踐活動,已成為課前備課的重要環節,教師在課前要做大量的案頭工作: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分析作品、分析學情等。例如,學生在參與活動時,由于心理、生理、個體差異等綜合因素,初中生會出現不好意思、扭捏、羞澀等情況。為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教師要做有效、積極的示范(聲樂示范、演奏示范、舞蹈示范等),聲情并茂的示范會激勵學生,影響學生,使其能積極大膽地參與模仿。在設計活動參與方式時,教師可通過趣味性、游戲性、生動性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模仿、創造、想象等,一定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讓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下去參與音樂,感受音樂。活動設計要從音樂的根本出發,圍繞作品特點分層設計音樂實踐活動,同時還要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在長期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生逐步建立了音樂的基本技能,形成了音樂的基本要素(音高、節奏、音色、速度、力度等鑒賞能力)。這些能力的形成,使學生獲得了對音樂作品的體驗,有深刻的自我感受,進而生成了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反之,如果學生不動、不參與,教師以說教替代實踐,學生也只能止步于語言豐富的文學分析課,而非音樂課的多層面審美感受。
3.看——音樂之視覺
音樂只停留在聽覺與實踐的狀態下還不夠,音樂的視覺角度也不容忽視。例如,讀譜、識譜、視唱就是要通過看,理性化地學習音樂。音樂作品中的主題旋律需要視讀樂譜、旋律線的特點,也可以通過觀察獲取,節奏訓練可以通過譜例來學習。再如,欣賞器樂作品時,演奏樂器的外形、大小、演奏方式,可以通過視聽直觀進行學習。視聽不能被忽視,但也不能完全替代聽覺。教學中會有這樣一種現象: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部分教師會跳過聆聽環節,直接選擇播放視頻的方式進行賞析,學生在看視頻的過程中,關注點往往會被畫面所分散,忽略了通過聆聽去感受音樂的初衷。音樂演奏是在時間的流動下不間斷地進行,音樂中力度音色的變化、旋律的起伏、情感細膩的表現、和聲色彩的變化,都需要學生及時捕捉,這些鮮活的音樂特點構架起了“有血有肉”的音樂形象。所以,只聽不看不充分,只看不聽不深入。教師要牢牢把握音樂的聆聽,遵循音樂學習的規律,通過“聽覺+視覺”的方式開展音樂活動,使之教學更加有效合理。
4.感——音樂之體驗
通過音樂聆聽、音樂實踐、音樂視聽這三種教學方式,學生對音樂有了一定體驗和較為深刻的感受。教師引導學生及時關注自身對音樂作品的感知、體驗與聯想,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要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感受,甚至是獨特的見解和對作品的理解,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并不斷延伸。如聽到舒緩的音樂為何心情舒暢?聽到激昂的音樂,為何心跳加速?聽到悲傷的音樂,為何心情暗淡?到底是音樂的什么特質,帶給你這樣的感受和體驗?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關注音樂本體,從音樂的角度去獲得體驗與感受,逐步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5.知——音樂之文化
通過前面音樂的遞進學習,在感受體驗的基礎上,教師可借助語言文字達成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分析和理解,甚至是對音樂作品、性質、風格、韻味和精神的領悟。從感性階段提高到認知階段的理性,學生會因為個體差異對音樂產生不同層次的理解,這都是因人而異的。在反復且大量聆聽不同音樂作品的前提下,學生通過親身的音樂實踐,建立起音樂鑒賞能力,生成音樂體驗與感受,達成文化理解,重復這個過程可以達到“以美育人”的境界。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造,發揮其創造力和想象力,促使他們進一步感知音樂。
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覺而忽略聽覺和實踐,就會造成音樂課空洞空談;反過來,只有感覺而沒有一定的理性,就會讓學生停留在感性的階段,缺少對音樂作品文化韻味的學習和理性的探索。所以,音樂實踐體驗是必要的過程。在實踐中,學生能感知和深化音樂內容,而后進行創造和再創造。教學手段的藝術性、科學性、娛樂性、知識性、審美性、感性、理性是對能力的一個全面考量,前提條件是學生具備良好的音樂修養。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反復、重復,以循環的方式影響學生。從目的到手段,從整體到細節,從感性到理性,都必須層層遞進、層層深入,落實在每節的音樂課中,從而達到音樂欣賞課教學的目標。
四、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避免以說教代替學生聆聽,以說教代替學生實踐,以說教代替學生體驗。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最后學生什么也沒記住,什么也沒學會。教學方法不能脫離音樂本體,忽略音樂學科特點。
2.實踐活動流于形式。課堂活動豐富多彩,課堂氣氛自然活躍,若活動與教學目標、重難點相脫節,那么開展的活動就失去了意義,看似熱鬧實則空洞。
3.課堂表演、課堂示范很重要,教師要尊重學生,對學生個體差異予以關注。表演是為了起到示范作用,如果一節課從頭到尾都是教師的“獨角戲”,忽略了重要的教學的對象——學生,那是不可取的,或者只考慮上課環節和流程是否進行完了,這樣的課堂也是低效的。教學時,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掌握其學習狀態、能力差異、學習效果等,依據學生的課堂反應、表現靈活程度及時調整進度,如此才是行之有效的課堂。
4.我們不能局限于機械化教學,滿足唱會一首歌,學會一支舞,拍擊一段節奏等,音樂教育應把重心放在更長遠的培養和建立學生的音樂能力、音樂創造力等方面。
音樂欣賞的途徑和方式非常多樣,教師要在遵循音樂本質和一般規律的原則下展開有效教學。教學方法不應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有全面充分的研究,有機的配合。
作者單位 西安輔輪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