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教學策略探究
——以《為人民服務》為例
作者:■文/石娟微
發布時間:2024-03-05 09:25:3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議論文也稱說理文,是一種剖析和論述事理、發表觀點和意見、提出主張和建議的文體形式,擁有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簡練、論證合理、邏輯嚴密的特征,無論是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是對學生的思辨素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學生應掌握的一種寫作體裁,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個性化的創作特征與價值,要求教師必須采取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材料,才能夠提高議論文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因此,廣大教師應結合議論文特征、學生特點,積極探討議論文的教學方式,為議論文教學實踐提供更多的學理依據。下面,筆者以高段學生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為人民服務》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以期能為以后更好地開展議論文及其他體裁文章的教學奠定基礎。
一、熟知內容,翻閱大綱
在假期備課時筆者先熟讀文本內容,明晰文本內涵,理清思路,思考編者意圖,為設計教學方案奠定基礎。《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屬機關追悼中央警衛團戰士張思德同志大會上所作的演講,分四個部分,通俗易懂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文章第一部分描述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的目的是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第二部分強調中國共產黨人要學習張思德同志,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第三部分描寫中國共產黨人要正確面對外在的批評,能夠積極改正錯誤的、堅持正確的;第四部分描寫的是中國共產黨人要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攻堅克難,團結起來,相互關愛,與人民站在一起,取得最終的勝利,建立人民所擁護的政權。
熟知《為人民服務》的內容之后,筆者再翻閱大綱,發現第三學段目標中根本沒有提到議論文,直到第四學段才在閱讀目標中提到: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這由此形成了對小學初級階段議論文學習目標的要求,即根據新課標要求,細化議論文《為人民服務》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形成更系統、更科學、更具可行性的議論文教學方案。
二、明晰意圖,確定目標,探究教法,再次提高
熟知《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內容及新課標對小學生初級階段議論文學習的要求之后,筆者又找來語文教參,仔細閱讀研究單元說明,發現這一單元以“理想與信念”為主題,抒發作者高遠的情操和遠大的志向,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為人民服務》的內容與思想十分契合本單元“理想與信念”的教學目標,因此可以將培養學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定信念,做對黨忠誠的人作為《為人民服務》的核心任務,圍繞這一核心任務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及所應采取的教學方式。
本單元編排了兩個語文要素,一個是關注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品質,一個是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圍繞這兩個語文要素,設計了多角度、多層次的練習,引導學生能夠準確地、深入地剖析人物品質,解讀文章內涵,深化對文章的認知和理解。《為人民服務》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借助閱讀鏈接理解課文的關鍵句子,充分反映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展開對《為人民服務》的學習,初步感悟課題“為人民服務”對全文的統領作用,掌握每一自然段的敘事內容與核心思想,深入把握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間的聯系,體會“為人民服務”在個人言行、思想、理念等方面的表現形式,最終對學生進行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而對議論文中的論點、論據、論證的講解,可點到為止,不必過多介紹。
三、理清思路,確定教法
從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中議論文的教學思路來看,《為人民服務》一課是廣大學生走進議論文的一個信號。《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價值,恰恰表現在走進議論文學習這一標識上,即學生進入議論文認知、理解、創作與評價知識系統的一篇入門課文。在小學階段只是認識議論文,對議論文的體裁形式、文本結構、邏輯思路與核心價值有一個初步認識,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議論文的興趣;在初中階段議論文是一個難點所在,重點是培養學生理解議論文的能力,能夠準確把握議論文的寫作動機、基本思路與核心思想;在高中階段議論文是一個重點所在,重點是培養學生議論文的寫作能力,使他們能夠通過議論文的寫作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念,獲得他人的理解、接受和認可。而網上的、書本中的那些議論文的學習要求對一個初識議論文的小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可以適當借鑒,但不作為衡量標準及硬性要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使學生更輕松地閱讀和學習議論文。
首先,抓好教學主線。《為人民服務》第一次以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話語形式貫穿全課,而將話語內容(諸如張思德的生平事跡、毛澤東的情感軌跡、“為人民服務”的演化足跡等)作為一顆顆光彩奪目的教學明珠點綴其中。“為人民服務”這一核心話題就是統領全文的要點,就是這篇課文的論點所在,而圍繞這一中心點毛澤東向大家呈現了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如何對待批評、如何對待困難、如何對待逝去的同志等內容。這些內容是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清楚了《為人民服務》的框架思路,再來設計細微的部分,才能事半功倍,具體如下。
在板塊的梳理中尋找教議論文的方法。第一個板塊以抓住關鍵句、關鍵詞的方式提煉出課文的獨特標識,實現對全文的整體感受,這個點筆者主要是通過邊板書邊講解和分析實現的,將文章的思路清晰地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整個文章架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第二個板塊是引導學生用引證、舉例、對比的方式感悟課文基本的論證方法,即引用論證、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實現對重點的各個擊破,也就是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樹立正確的生死觀,鼓勵學生自主尋找案例和分析案例,筆者針對學生的分析進行對應的點評,在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第三個板塊以讀寫互動的方式,讓學生親歷親悟課文基本的論證方法,實現對話語形式的遷移,如將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方法巧妙地遷移到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之中。三個板塊的教學指向和邏輯關系是高度統一和明晰的,那就是議論文的話語形式,其中感悟、理解、積累、運用議論文的話語形式,才是這次語文教學的任務所在。
其次,從教學內容來看,第一次將課程目標的設定從語言的意思本位躍進到話語的意圖本位,使教學內容的要素擴展到五個關注,即關注作者為什么寫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看的、這篇文章是怎么寫的、這篇文章寫了什么、這篇文章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和質疑的地方。通過比較可知,本文在第一個關注作者為什么寫這篇文章和第五個關注這篇文章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和質疑的地方,即“意圖關注”和“價值關注”上帶給人們的震撼更大、啟示更豐富。事實上,“意圖關注”是議論文的人文性和本文的人文性最為集中、最為典型的地方所在。毛澤東的這篇演講,有兩個既相互關聯又相互遞進的意圖:第一,悼念張思德同志,緬懷他為人民服務的感人事跡和崇高品質;第二,號召全黨、全軍學習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團結起來,克服困難。很顯然,第一個意圖是為第二個意圖服務的。如果只是局限于第一個意圖,那么,講清了“死的意義”也就足夠了。正是為了第二個更為高遠的意圖,作者才要進一步講清“不怕批評”和“團結互助”,這似乎和當時的悼念場景漸行漸遠,但唯有講清楚這些才能使全黨、全軍更好地理解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更好地實現共同的革命目標。
四、搭建框架,完善設計
有了主線和內容的梳理,筆者將《為人民服務》的教學內容設計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明確《為人民服務》的中心,能夠正確地尋找、推理《為人民服務》的核心論點,理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尤其是要引導學生準確認識毛澤東圍繞論點想表達的內容。通過這一堂課的教學,既解決了課后的第一個問題,順利地完成課后任務,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又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培養學生積極、正確的理念和堅定、牢固的信念,落實人文素養教育目標,全面提高學生思想、信念等方面的綜合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將來更好地生活和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第二課時,筆者在第一課時學生已掌握的《為人民服務》內容結構與核心思想的基礎上,帶領學生探討如何對待批評和逝去的同志這兩個問題,重點要理解作者每句話的真正含義所在,弄清句子之間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達到工具性的落實與實踐性的拓展。第二課時的教學可以采用“以讀代講”的方式進行,鼓勵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積極研讀每一句話、每一段落的核心內容,從而在思考、推理的過程中,知道如何對待同志,如何使整個民族團結起來,如何樹立正確的理想與信念,從而形成更為高遠的目標、追求和積極、正確的行為,最終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斷努力奮斗。
這是筆者基本的構思和框架,但要讓課堂真正豐潤起來,讓學生學有所獲,就必須將自己的精心設計付諸實踐,而且每一個點都要有目標和意圖。所以,筆者在第一個環節就是帶領學生初步掌握課文內容,尋找課文的中心句,由中心句引申到議論文的論點,再通過默讀的方式,進一步挖掘和圍繞論點談談作者具體講述了哪些方面的內容,這也是為了落實第三學段中的在閱讀中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的要求。第二環節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是用怎樣的方式一層層講清楚的,也就是真正進入議論文文體的探討。筆者通過引讀的方式,闡明樹立正確生死觀的重要性,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又有所不同。而有什么不同,課文引經據典地進行了相應闡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讓學生自己發現作者在引用司馬遷的經典句子,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引用論證法的使用。接著為實現學生的知識拓展和靈活運用,筆者接著問學生,在你們的學習中還有哪些類似的表達生死的名言警句呢?學生積極踴躍地說出很多,這使得原本枯燥的說理性議論文變得趣味十足起來。接著再把持兩種不同生死觀的人羅列出來,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談談對持有這兩種生死觀人的態度,這也能更好地使學生掌握對比論證法的同時,達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啟蒙教育的目的。文中毛澤東通過張思德這一典范,給人們樹立了一個標桿,為了讓學生真正而全面地了解這個人,筆者利用課前整理的預習資料,通過視頻播放有關張思德的詩歌,讓學生明白革命者一片丹心只向黨的赤誠,所以說他們的死重于泰山。這樣句句深入的誦讀理解方式,更能使學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作者在講述時所使用的一些論證方法,達到在閱讀中了解文章表達方法的教學目標,在交流和討論過程中,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判斷。第三個環節是課堂練習,學法遷移,將課上初識議論文的方式落實到語言運用之中,筆者設計的是先輩們的革命理想、信念讓學生對理想有怎樣的認識和看法。
五、靜心反思,修改落實
因為是初步探究如何教好小學議論文,所以課后一定要進行認真反思。就拿《為人民服務》的教學來說,筆者發現,要將課本中所講直接遷移到主題上會顯得太過生硬,單純地向小學生講述如何為人民服務、如何要有奉獻精神也太過于抽象,這樣的設計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意義,很容易造成教學流于形式,失去了思想教育方面的價值。所以,筆者就將這個環節修改為:直接拋出話題——人還是要靠讀書、靠知識來武裝自己的。一方面重點介紹《為人民服務》所強調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講述樹立積極、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則是將《為人民服務》內在思想延伸至讀書上,形成更加契合學生生活實際、能夠為學生所接受和認可的教學主題,實現語文教學思想教育方面的巨大價值。諸如鼓勵學生引用一句名言來支持努力學習這一說法,這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能順利地學會引經據典的方式,鞏固學生對經典語句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接著筆者又引出從古至今讀書的例子有很多,有的人讀書是為了升官發財、改變命運等;有的人讀書是為了解救受苦受難的群眾、讓自己更強大、生活更美好等,并有意在練習中運用對比論證,通過不同人物讀書的目的及最終取得的成績的對比,促使學生在這些人物故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讀書的意義和價值。如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筆者有意在練習中舉例論證。同時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把和話題有關的內容整理到練筆本。這樣能使學生很快地將學到的方法巧妙地遷移到語言運用上,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并在寫作練習中強化學生對議論文體裁形式與核心價值的認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曾經有位教育者說過,教學是通達靈魂的鏡子。那么,反思又何嘗不是另一面通達自己靈魂的鏡子。筆者通過這篇課文總結了一些議論文的教法,以期筆者這一點拙見,能給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有一定的幫助和借鑒。
作者單位 西安高新第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