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條數學路徑直擊新課標核心素養
作者:■文/姜軍鋒
發布時間:2024-03-05 08:54:59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既動手又動腦的實踐。《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為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數學能力得到鍛煉,數學素養得到提升,讓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一、火眼金睛“找數學”,會觀察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月之繁,無處不用到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設計“找數學”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做個有心人,練就“火眼金睛”,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去生活中尋找數學、發現數學,并解答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學習了《生活中的數》這一內容后,教師設計相關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無處不在,“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又如,學習了《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后,教師設計“找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在身邊的物品中找一找,看一看,認一認,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些立體圖形特征的認識與理解,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體驗。
二、別具匠心“畫數學”,會思考
“畫數學”能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考過程顯性化,把本來不可見的思維呈現出來,讓思維可視化,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結合一年級學生愛畫畫的特點,教師可設計“畫生活中的數學”“畫創意數字畫”“畫時間安排表”“畫數學小報”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清知識之間的聯系,重塑更加有序的知識體系,同時發揮想象力,讓思考和成長真正落地開花。如在學習了“0~10”的認識后,教師引導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數,指導學生拿起畫筆“畫一畫生活中的數學”“畫一畫數字創意畫”,讓學生再次感受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玩轉數字,愛上數字,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的意識。
又如,在學習了“10以內數的加減法和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后,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引導學生“畫一畫加減法表”,讓學生在“畫數學”的過程中對加減法算式形成清晰的認知結構,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培養學生的數感。
再如,在學習了“認識鐘表”這部分內容后,教師設計“畫快樂星期日時間安排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對整時和半時的辨認,感受時間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學會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
最后,學習完每個單元的知識后,教師先引導學生對這些內容進行梳理總結,再介紹數學小報相關知識,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知識點歸納整理成“數學小報”,形成知識網絡,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三、能說會道“說數學”,會表達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說數學”的能力。課堂上堅持多問“為什么”,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說出來,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課后注重每天結合學習內容設計“說數學”的實踐活動。如結合課本情境圖,用三句話說一說加法、減法的意義;用實物擺一擺、說一說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5~10的分解和組成;看圖說一說數學故事;結合實物,說一說各立體圖形的特征;邊撥邊說,撥整時和半時的方法……
這些“說數學”的實踐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也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心靈手巧“做數學”,會應用
史寧中教授曾經說過,“做數學”的核心在于“做”。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做數學”的實踐活動,以實現“促進認知,讓學生會學數學;激發情感,讓學生愿意學數學;啟迪智慧,讓學生智慧學數學;塑造品格,讓學生高品位地學數學”。如在學習“分類”這一單元的內容后,教師設計學生回家分類整理自己房間、書桌、書包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分類的方法,感受分類整理的好處。
又如,學習了“認識圖形”這一單元后,教師設計“圖形拼搭我會擺”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創造新圖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聚焦常態教學,研讀新課程標準,理解數學核心素養,創新設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引領學生在學習中發現數學趣味,探究數學奧秘。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軒苑第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