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3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齊曉光教授、李保國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吳東東研究員團隊,浙江大學生命演化研究中心的張國捷教授團隊,云南大學于黎研究員團隊,四川大學劉建全教授團隊共同完成的聯合項目“解碼靈長類基因天書,破譯生命演化謎題”入選。

2023年,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分類推薦和評選,經成員學會推薦,由基礎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資深專家評選,并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最終確定6個知識創新類和4個技術創新類項目入選2023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本年度入選的研究項目均面向生命科學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解決熱點問題。

非人靈長類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洞悉人類演化歷史的關鍵,連接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橋梁。靈長類基因組計劃是由我國科學家發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該計劃通過利用多學科交叉技術手段,重建了靈長類生命之樹,揭示了不完全譜系分選廣泛伴隨靈長類演化歷史,發現了靈長類雜交成種新案例;解析了靈長類大腦、社會系統、免疫和行為等復雜性狀的演化遺傳基礎,書寫了物種演化機制新認識,為相關疾病機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評估了靈長類瀕危的相關因素,為保護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新見解。

項目主要成果在學術期刊Science以長文的形式發表論文4篇,秦嶺金絲猴被選為當期封面。同時,另有多篇論文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期刊上。該系列成果被Science、Nature等亮點點評,是靈長類學研究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鑄就國家生物資源戰略發展新優勢,標志著我國靈長類學研究步入世界領先行列。

西北大學齊曉光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通過整合生態學、地質學、行為學、進化基因組學等多學科,通過系統發育分析和社會系統的祖先狀態重建,發現亞洲葉猴中奇鼻猴類群的社會系統演化經歷了兩步式的聚合過程,且兩次聚合都與冰期時期相關。在此過程中,與寒冷適應和神經激素相關的基因在奇鼻猴類群中發生變化,這些基因在社會聯系中起著關鍵作用。其中多巴胺和催產素通路相關基因的變化有利于延長寒冷地區奇鼻猴的撫育行為,增加嬰兒的成活率,從而增加了個體的友好行為及容忍度,進而促進了單家庭群向重層社會的聚集。

寒冷事件促進亞洲葉猴社會聚合

這一結果得到了體外細胞實驗和行為學分析的驗證。這一系列證據表明寒冷適應促進了亞洲葉猴社會系統的演化,首次完整解析了靈長類社會系統的起源和演化、及其基因組學基礎,為解析更多類群的行為演化的遺傳機制,以及為理解我們的近親,非人靈長類社會演化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西北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的成果Adaptations to a cold climate promoted social evolution in Asian colobine primates(《寒冷適應促進了亞洲葉猴社會系統的演化》)及共同通訊單位的成果Phylogenomic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primate evolution《系統基因組學研究為靈長類動物進化提供新見解》發表在Science上,作為靈長類基因組專刊的8項成果(國內4項)的內容。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自2015年起開展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旨在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