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邱俊:洞見,教育的近和遠——讀《教育的理由》有感
作者:邱俊
發布時間:2024-03-01 09:33:34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循著寒假的慢節奏,我有幸拜讀了王彬武老師《教育的理由》這本書。
打開這本書,像是打開了一個教育世界。貫通古今,融匯中西,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近,可見教育叢林的參天大樹,低矮灌木,匍匐草坪,陽光雨露,風霜雨雪;遠,可見教育天空的湛藍圖景,絢麗云彩,詩意彩虹,浩瀚星河。在近與遠之間,我細細地閱讀思考,反觀對照,審視凝望。那些閃著理性色彩和睿智光芒的語言,充滿了強大的吸引力,彰顯著作者哲思的力量和教育者的致遠情懷、價值擔當。我常常在大量無比契合的文字間按捺著迫不及待趕路的熱情,駐足停留,聆聽來自心靈的回音和生命的回想。
回想,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
一、教育的問題很近,但是答案很遠。
走近,才能看清;遠離,就會偏離。
在《給觀念一個理由》的開篇,王彬武老師提出了教育六問,貼近現實,直擊人心,引起共鳴,發人深省。這六個為什么,讓多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被時代滾滾向前的腳步裹挾而行,深陷旋渦,深感疲憊。時代在闊步前進,問題還在不斷衍生,家庭的焦慮,泛濫的內卷,不正當的競爭,厭學的飆升,輕生的傾向,改革的舉步維艱,科技發展帶來的危機隱患等等。有時候,作為家長、教育者的我們會對當下的所作所為失去一種本應該擁有的堅定和篤信,明知方向不對卻無力扭轉,在集體無意識的洪流中一邊慨嘆著哀嘆著一邊拽拉著被教育者,悻悻然抬起腳昏昏向前。如孟子所言:“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我們雖在教育中,但我們有時候并不屬于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焦慮大多源于我們對教育現象的誤解,用自以為是的觀念、認識和方法對待教育,當然導致困擾。”這句話讓我想起一位專家對教育管理者的質問:“你覺得的覺得就是你覺得的覺得嗎?”面對被舊有的思想、習慣牽制的經驗主義者們,王彬武老師的洞見深刻準確,用豐富厚重的理據,從教育的本質規律進行闡釋與回應,看似沒有直接的答案,答案卻一一蘊藏其中;看似云淡風輕,實則力量無窮。諸如教育能不能用投入產出思維衡量結果、該不該淡化實用觀念、能不能培養學生個性化發展、能不能避免過度競爭、評價改革是不是必然推動教育變革、知識能不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做準備、學校教育能不能培養學生創新、技術進步能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教育形態等等,以問啟思,化難為易,如話家常,撥云見日。
原來,我們深感困擾的厭學問題背后,其實是對孩子抱以“投入與產出成正比”的思維一步步控制學習,導致心理排斥、興趣摧毀、被動應付,使學習成了假象。我們一味聲討因為考試、競爭帶來了功利弊病,其實是缺少本質的判斷,因為教育無法回避考試和競爭,其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如何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我們習慣把孩子出現的種種劣跡通通歸咎為學校,要知道,學校教育其實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問題是一個立體系統的工程,學校、家庭、社會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將責任全部歸因于教育,那么也應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之和的教育。我們的學校想盡辦法塞給學生無窮無盡的知識,“往往只看到了有形的學習,而忽視了無目的卻有意義的學習”,學習長期處于低層次,不僅使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僵化,而且使教育者、被教育者思想、行為、生活走向僵化。
究竟是什么影響著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王彬武老師用世界的眼光比較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分析中國教育的發展與傳統社會文化的桎梏,提出解決的良方。中國文化根深蒂固,若干年來已融入中華民族基因、血液,時代闊步向前,文化既需要傳承,也需要突破。對于“教育規律是什么”的深度追溯,更讓人豁然開朗。“每個人位置不同、教育的價值觀不同,對教育的訴求也不同”,關于教育的規律是什么的答案必然會有所不同。我們應在不同中追求相同的做法,那就是在矛盾中尋找“平衡點”。
字字箴言,醍醐灌頂。
二、現實和理想的距離很遠,總是很難完美牽手。
所幸,總有人去洞察追尋并躬身踐行教育的真諦,總有人披荊斬棘執著追尋在水一方的教育之美,總有人在現實的輾轉忙碌中為靈魂深處的理想輾轉反側,總有人堅守精神的高地為心中的教育之夢翩翩起舞。
面對林林總總的教育現狀,王彬武老師說:“決定教育認識的是價值觀。”深以為然。
價值觀是什么?是基于人的思維認知,是基于理解、判斷或抉擇的認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我們要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且擁有創新能力的孩子,核心應該是價值觀的培植,如同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正確的教育來慢慢影響它,滋潤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這顆小小的種子的內核就是價值觀。
如果大家擁有共同的認識,主動牽手,理想的教育將不會遙遠。
這需要我們理解“教育是人的教育”。家長,學會以整個人去做家長,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讓家庭成為心靈港灣;教師,以整個人去做教師,成為新時代的學習的指導者,信仰和價值的引領者,學生心理和情感的呵護者;讓學生,以整個人去做學生,成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創新精神和使命擔當的人。
還需要我們懂得“上學不等于學習”,“學校為學生未來生活準備的不是知識,而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要關注學生的生命情感和精神成長。
需要我們看清“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學習”。學習,不只是學校的學習,還有家庭、社會和自我的學習。要研究“學習科學”,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尋找、獲得、擁有學習的意義感,讓學習成為一種滋養和浸潤,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需要我們明白“最好的課堂教學是什么”,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真正發生。
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減負的時代意義,思考“評價改革的導向、鑒定、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以牽引教育的健康發展。
需要我們探究“學習方式的變革”,正視學習的危機。
需要我們懂得科技替代不了人,而是讓人的未來有無限可能。
需要我們反思在知識過剩時代,內心卻極度匱乏的原因,從而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
需要我們修煉“教師生命的意義和職業情懷”,去探尋真正的師愛。
需要我們領會教育家精神,“成為理想人格的追求者和倡導者”。
……
這是一本教育寶藏書。作者是一名真正專家型的教育管理者,他博學多識,見微知著,在時代的接縫中、在文化的延續中窺見教育的發展,懷著深深的憂思情懷透過現象洞見本質,旁征博引,言必有據,胸藏丘壑,富有真知灼見。輕松自如地融入了行為主義、進步主義、要素主義、自然主義、多元智能等堅實的理論支撐,斯賓塞、懷特海、柏拉圖、夸美紐斯、盧梭、杜威等重要大家及代表觀點,還有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華生、德雷克斯、皮亞杰、愛莉諾·達克沃斯等閃光的思想,字符輕松,卻意重千斤,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反復品讀反復思考。
這本書也是我批注感悟最多的一本書。每一章節的空白處留下了很多認識和思考的痕跡,既是作為讀者在閱讀對話中收獲的關于思想碰撞、見解交融、觀點認同的種種喜悅,也是作為教育者尋找到了可以確認所思、可以確信所做的無比堅定的底氣和力量。
我想,教育的近與遠,從來都不是距離,而在于我們是否能堅守一顆“讓人成為人”的教育初心。
作者說,“世界需要每個人發出的一縷微光,照亮自己腳下泥濘的道路,我們總要穿越迷霧和陰霾,看到遠方”,教育亦是如此。一本書,一個人,一種思想,匯聚起來,就能為每個孩子點亮生生不息的希望,讓他們自由奔跑,奔赴浩瀚的星空、遼闊的大海。
我們有理由相信,微光如炬,行而致遠。
邱俊,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省教學名師,陜西省首批優秀學科帶頭人,陜西省教學能手,安康市有突出貢獻專家,陜西師大文學院教育碩士合作導師,陜西省教學研究指導委員會委員,陜西省督導評估專家,入選為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領軍教師,入選2023年度《教師報》“推動陜西閱讀十大教育人物”。曾獲全國課題展評現場課評比一等獎、全國“中語杯”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全國優秀課例評選一等獎,“一師一優課”獲部級優課。曾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學語文教學》風采人物,《語文教學通訊》2020年第6期封面人物,兩次成為《中學語文 教學參考》(上旬刊、中旬刊)扉頁風采推介的重點作者。已出版個人專著2部《向著青草更青處》《我和我的語文》。多次應邀在省內外承擔公開課、專題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