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經歷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每個字都是一段故事。認識漢字,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路徑,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必然要求。從語文教學角度來看,識字是閱讀、寫作的基礎,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探究有趣、高效的識字教學法,也是許多語文教師和教育研究者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趣味識字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有著激發學生興趣、增進學生互動、提升學生識字能力的重要價值,語文教師可以從興趣導向、自主探究、高效互動、貼近生活等方面來推進識字教學的實施,讓學生逐漸愛上識字,進而愛上語文。

一、趣味識字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中的價值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趣味識字法的時候,教師還需要著眼于趣味識字的教學價值,只有關注到趣味識字的價值之后,教師才能從科學合理的角度進行實踐教學措施的思考。結合現有教學情況和學生性格特點來看,趣味識字法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有助于激發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他們對課程教學的概念認知還比較模糊,教師如果能夠在識字這樣一個最初始的教學環節中運用趣味識字教學方法,將會極大地推動低年級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學生往往會遵循著興趣進行知識的學習。例如傳統的識字教學總是一個字一個字教,通過反復操練讓學生記住漢字。雖然效果也還不錯,但學生缺乏識字的內在動力,難以持久地參與識字過程。實踐證明,教師使用了趣味識字教學方法后,學生往往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這樣一來,學生在低年級階段就能夠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當學生進行后續階段的學習時,課堂參與度往往會隨著學習階段的深入而不斷提升,這一教學效果也和當下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的改革理念不謀而合。

第二,有助于增進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互動交流,營造活躍的課堂識字氛圍。眾所周知,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讓他們學習多少知識并不是擺在首位的,低年級教師要做的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其后續學習做好充足準備。識字的最終目的是用字,學生在識字過程中不僅要理解和掌握漢字,還要能從這一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主動識字。例如教授“芽”這個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見過剛發芽的植物,它們既柔弱又充滿生機,所以是草字頭。通過這種趣味識字教學,能夠推動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交流,在言語交流、行動互促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一些字。也就是說,此方法能夠做到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新知識的快樂,并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讓課堂變得更有吸引力。

第三,有助于加強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為其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趣味識字法以其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優勢,讓學生的識字過程更加高效、順暢,為提升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開辟了新途徑。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識字、游戲識字、拆字等方式讓識字過程變得更加有趣,讓學生理解漢字的組成,并能夠試著猜字,這顯然對深化學生識字能力十分有益。因此,趣味識字法與機械式識字有著顯著差別,更能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識字情況,包括學生的識字需求、識字特點、識字習慣等,在幫助學生順利識字的同時,還有益于學生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積極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其他問題。在識字階段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后,也將會為學生后面幾年的自我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使其逐步養成一個良好的自我學習習慣,在主動探究問題與學習方面具有更強大的動力與積極性。

二、完善趣味識字法教學措施

(一)興趣導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識字教學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關于如何有效開展識字教學的問題,多年來許多教師與學者都在不懈地研究著。趣味識字法能夠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嶄露頭角,說明其抓住了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倘若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毫無興趣甚至有些反感,那么即使是再高效的教學策略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堅持識字教學中的趣味導向,從學生的興趣之中思考、探索識字教學的著力點,自覺鞏固教學理論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為學生的趣味識字帶來嶄新的課堂體驗。

譬如在講授二年級上冊的《田家四季歌》時,本篇文章旨在讓學生認識春、夏、秋、冬四個漢字,并能在田字格內正確寫,朗讀全文時能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標點停頓,那么教師可以在本篇識字課授課前,先想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想一想當下是什么季節,自己最喜歡的是哪個季節,什么景物是最能代表某一季節的?在接下來的授課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逐步教給學生如何朗讀這篇課文,在寫漢字的時候又有哪些筆畫是需要注意的。春、夏、秋、冬四個字的構造完全不同,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字不同的特點來教給學生不同的識字方法,如“秋”這個字是一個左右組合,即禾、火組成秋,讓學生在了解漢字構造的基礎上再識字。通過這一教學方式的實施,教師能夠把課文的核心理論同學生的生活相結合,不斷豐富學生的理論實踐技能,同時從學生的興趣著手,讓識字教學變得更加多彩而有趣。當理論和實踐知識得到豐富之后,教師在面對不同班級、不同識字需要的學生時,才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的特點進行知識普及和識字講授,進而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開展趣味識字教學。因此,教師在運用趣味識字方法開展教學時,需要探究不同課文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之處,從該結合之處入手為學生設計更好的趣味識字課程,持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熱衷于參與語文課堂活動。

(二)自主探究,關注學生主動識字過程

趣味識字法的有效應用,在于學生能夠從課堂識字過程中感受到趣味,能夠主動參與課堂識字活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認真觀察每一位學生的表現,捕捉他們的學習狀態,適時調整識字教學策略,使每一步識字教學都能夠彰顯趣味性,真正地吸引學生參與其中。趣味識字法與傳統的灌輸式識字法有著顯著的不同,教師仍然在課堂中發揮著引導作用,但不是主導作用,課堂應交由學生去發現、去展示。教師要關注的是學生主動識字的過程,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將原本乏味枯燥的單向講授變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才是課堂識字的主體,從而更自信、更主動地參與識字活動。

例如,在教學《姓氏歌》時,教師可以通過聽與讀、問與答的形式,讓學生認識中國的姓氏,深入了解單姓和復姓的相關知識,這也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學生認識《姓氏歌》里的“張、胡、吳、徐”等生字后,記住了“弓、钅”等部首,這可以讓學生在識字的同時更好地了解姓氏,提升學生識字的樂趣與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了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姓氏,教師則可以通過游戲互動的方式鞏固學生對生字的印象,比如摘星星給好朋友:把學生的姓名剪成星星形狀的小卡片粘貼到黑板上,然后隨機指名學生上講臺摘星星,將摘到的星星上寫的姓氏大聲讀出來,并送到班級姓該姓氏的同學手上;還可以讓學生先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姓氏或其他同學的姓氏,看看這些姓氏有哪些特別之處及能不能做出簡單拆分,之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進行課文閱讀,有的同學姓李,有的同學姓張,這正對應了教材中的木子李、弓長張,對其他的姓氏,學生也能夠在互相了解和認知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姓氏的理解。這樣一來,姓氏的學習就從教師的講授變為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在學習姓氏時也不再是面對著課本知識進行枯燥乏味的學習,更多的是一種從生活出發、從身邊出發,主動參與到姓氏的認知學習之中,這種趣味的教學方法正是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逐步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趣味識字法是通過激發學生興趣,逐步實現寓教于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低年級學生嘗試自主探究,以教師所提供的知識為藍本,但不拘泥于教師所給定的知識框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探究想要認識的漢字,然后教師再以此進行識字教學。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將趣味識字教學功效發揮到最佳,逐步實現將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化,讓學生依據學習興趣進行識字知識的學習和思考。所以,教師在具體運用趣味識字法開展教學時,就要堅持從學生興趣入手,逐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促使學生樹立自主探究學習意識,為其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高效互動,形象生動地演示漢字構造

趣味識字法雖然是以有趣為主要特點,但其在應用時,目的并不僅僅是引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而是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掌握漢字的形、音、義,實現認字、學字的識字目標。漢字結構獨特,筆畫復雜,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時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漢字的結構也有其優勢,尤其是在低年級階段,漢字中的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較多,學生能夠將字與具體的事物聯系起來,有助于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漢字本身就蘊含一定的趣味性,因此教師可以采取課堂互動等方式,先形象生動地演示漢字構造,再讓學生在語言交流、行動表達中認識漢字的形、音、義。學生的識字過程并不是流于表面的死記硬背,而應是追根溯源的持續學習,這一教學策略有助于形成積極高效的識字氛圍。

例如,教學《口耳目》時,教師可以先準備幾張有口、耳、目的圖畫,在課堂講授這幾個漢字的時候,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畫,一邊理解漢字所表達的具體含義,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兩個人一組,捏捏自己的耳朵鼻子,再捏捏對方的耳朵鼻子,指一指自己的眼睛……不斷活躍課堂氣氛,讓識字變得更加有趣。在生生之間互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觀察著相應的漢字,一邊觀察同學的五官,看看這二者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通過這種觀察識字,能讓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象形文字的創造方式,對口、耳、目的認知也會更加深入。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時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從而不斷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漢字是如何構造的。通過學習氛圍的創造引導,能夠推動趣味識字教學過程更加持久而有意思,學生在有序的交流互動中實現學習的良性循環,將課堂上所學到的漢字知識,在課下良好的互動氛圍中不斷進行回顧與反思,讓學習變得持續而高效。因此,在運用趣味識字法開展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從教學氛圍的構建著手,積極推動良好趣味識字氛圍的創設,讓低年級學生的識字學習變得更加深遠而持久,也更加高效。

(四)貼近生活,學以致用提升識字能力

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識字不僅是他們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更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重要媒介。趣味識字法的應用不僅體現在課堂實踐活動、互動交流之中,更體現在生活中的細微之處。趣味識字法之所以能讓學生產生興趣,是因為學生在生活中就能夠看到這些漢字的影子,對漢字有親近感、熟悉感,只不過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識字教學的初始目的就是讓學生認字,而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用字。因此,趣味識字法教學可以將目光瞄準更為廣闊的生活空間,促使學生觀察、探索、思考,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把漢字與具體的事物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不僅能鞏固學生課內的識字所學,還能夠深化和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例如,《動物兒歌》這篇課文要求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朗讀,認識“蜻、蜓、螞”等生字,且可以通過教材中的圖畫,利用形聲字的規律書寫“間、迷、造”等生字,最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這些小動物的特點和生活習性,培養學生觀察小動物的習慣。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啟發,然后進行課堂趣味識字。在本節課講授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可能見到這些動物,這些小動物每天在做什么?又有哪些地方可以觀察到?等等。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進行生活實踐探索,培養學生養成一種見字就識的習慣,這在學生的識字階段是更為重要的。有的學生可能會在課后積極尋找,嘗試發現生活中所涉及的相關內容,比如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包含動物的漢字,然后借助課堂趣味識字法,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讓識字變得更加有成效。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察這些漢字有什么特點,學生會發現其都是蟲字旁,而這些動物又都是昆蟲的一種,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相關漢字。因此,教師在開展趣味識字教學活動時,不僅要把握好課堂授課環節,還要不斷做好課后趣味識字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發現和學習。生活中的語文知識豐富多彩,學生在生活中所能夠學習的漢字也比教材中多很多,因而將課堂趣味識字法同學生的課后生活相結合,能夠讓低年級學生的識字學習變得更加持久而有成效。

綜上所述,趣味識字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有著巨大的應用空間,是提升學生識字效果的有效方法。在開展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趣味識字法引入教學,以多樣化的、生動有趣的方法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帶動學生參與課堂識字,讓低年級學生主動進行識字學習。為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注重學生的興趣導向,關心學生的興趣點所在,充分實現教學活動同理論知識的充分結合,通過趣味性引導使學生對識字產生興趣。教師要關注學生識字過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真正成為趣味識字法的學習主體。此外,努力構建高效互動的識字課堂,借助形象演示漢字構造的方式等創設良好的識字氛圍。最后是教師的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尋字和識字,將課堂所教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幫助低年級學生更好地認知漢字和學懂漢字,真正發揮趣味識字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價值,全面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為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紅灣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