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的歷史課對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受身心發展和成長規律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學生的理解力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采用打比方、比喻、類比等方法進行教學,這樣就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形象比喻教學法運用實例

形象比喻教學法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打比方、比喻、形象類比的方法,使理論性強、邏輯關系復雜的教學內容或知識點變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動,以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方法或技巧。

例1,在幫助學生構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關系”的唯物史觀時,筆者形象地將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比作“鞋子和腳”的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正如“鞋和腳”要適合,鞋太大跑不快,鞋太小穿不上、跑不成;同時指出“鞋”好比生產關系,“腳”好比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不適應,無外乎生產關系制約生產力,即“鞋比腳小”,或者生產關系超越生產力,即“鞋比腳大”。這樣一來,學生對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發生、蘇聯“戰時共產主義”和我國“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歷史事件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例2,在中國近代史“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中,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在中國近代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與關系是難點,針對這一問題,筆者有意將其比作“兄弟合力置家業”。無產階級誕生時間早,資格老,好比長兄,但在沒有成長起來之前“矮窮矬”,資產階級好比兄弟,雖然是有見識的“高富帥”,但意志品質不夠堅定。中國近代民主革命過程好比兄弟二人成年后相約合力置產興業,資產階級革命任務是推翻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建立獨立民主的國家,好比拆舊房蓋新房;無產階級革命任務是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好比對房子進行精裝修。然而在實踐中,資產階級難以完成自身革命任務,好比蓋不起房子,于是無產階級既要承擔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又要把中國引向新民主主義社會,好比既要蓋房又要裝修。這樣比喻,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在中國近代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與關系。

例3,在講述“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和關系”時,筆者將科學和技術比作“青梅竹馬”。技術是科學的“童養媳”,年長幾歲且心靈手巧、吃苦耐勞。科學則是“少東家”,二人在未“結合”之前,技術總是遷就著科學一塊兒進步,好似技術帶動科學發展,但到了第二工業革命時期,二者開始走向“結合”,此時科學成了掌權的“東家”,更擅長從理論上指導技術進步。

二、形象比喻教學法優劣分析

通過以上例證,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特點,恰當地采用形象比喻法具有一定優勢。

1.便于學生理解。教師是將晦澀難懂的基礎理論、史觀史論等與學生的已有認知、生活經驗相結合,深入淺出地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感。二是增加學習趣味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習不再是死記硬背。三是拉近歷史和現實的距離,讓歷史不再是形而上的學問,而是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和經驗的總結,從而更好地實現“以史為鑒”的認知目標。

但形象比喻教學法也有其明顯的缺陷和不足。一是歷史思維的嚴謹性受到挑戰,因此在應用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考慮史實與類比對象的契合度,不可牽強附會;二是使用歷史學科語言的規范表達受到干擾,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學生學術語言的規范性指導,讓學生理解的知識變成規范表述的“卷面答案”。整體來講,形象比喻教學法雖有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化高深莫測為通俗易懂的神奇功效,但教師也不能牽強附會、生搬硬套,把具有客觀史實依據和嚴密邏輯的歷史知識變成臆想猜測,搞成追求“架空歷史”和“滿紙荒唐言”的文藝創作。

三、使用形象比喻教學法的必備素養

1.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循循善誘的教學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形象比喻教學法時應具備通俗而不低俗、風趣而不無趣、不打無意義的比方、不搞生搬硬套的幽默等素養。實踐證明,越是在非正式環境,或對學生進行單獨指導時,形象比喻教學法的使用效果越好。

2.對史學認知見解獨到,對社會人生洞悉深刻。事實上,在教學中要把深邃的道理講通俗,將復雜的問題講簡單,將錯綜的關系講清晰,教師既要有淵博的學識,又要有對社會生活、人生百態的思考,這樣應用形象比喻教學法時才能信手拈來,恰到好處。

3.對史觀史論有清晰的認識,對教學內容有準確的把握。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建立在正確史觀、科學史論基礎上的形象比喻教學法才有價值。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情況和學生認知,合理地運用形象比喻法解決教學實際問題,不可畫虎不成反類犬。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渭濱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