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國內小學生整本書閱讀現狀堪憂,閱讀水平低下,閱讀面窄,閱讀量小等問題普遍存在。觸手可及的電子產品,隨處可見的碎片化閱讀,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剝奪了小學生的深度閱讀體驗。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對電子產品缺乏抵抗力,而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又讓學生心生厭倦,這些都會讓學生下意識地拒絕整本書閱讀。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案例,對整本書閱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策略展開深入論述,以期構建熠熠生輝的語文課堂,為學生的生命留下一抹書香。

一、掌握科學方法,讓整本書閱讀事半功倍

1.略讀法

課外書籍琳瑯滿目,學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拿到一本書時,為了快速了解書籍內容,他們往往會采取略讀的方式。具體來說,當學生拿到一本新書,可以先通過書名猜測內容,再瀏覽序言或前言部分進一步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及書籍的主題。

蕭紅的《呼蘭河傳》是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必讀書目,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及五年級下冊分別收錄了她的一篇文章,閱讀《呼蘭河傳》是對課文的有效拓展。這本書為我們展現了作者童年的往事,與三年級學生的成長背景密切相關。因此,閱讀此書容易觸動學生的心靈。筆者引導學生先讀《呼蘭河傳》的前言或序言部分,幫助學生了解整本書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及小說基調等內容,引導學生結合序言展開猜想和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速瀏覽整本書,對書籍的故事脈絡進行初步感知。之后,筆者讓學生對照課文《火燒云》及《祖父的園子》,看看這兩篇文章出現在《呼蘭河傳》的哪些地方。通過略讀,學生發現《火燒云》出現在原書第一章第8節,《祖父的園子》出現在原書第三章。《呼蘭河傳》總共7章,這兩篇充滿了童真色彩的課文,恰恰出現在原書的前半部分,這讓學生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感覺。因為從第四章開始,作者的描寫焦點轉移到了一些鄰居身上,此時筆調多了一些蒼涼的意味,也多了一絲沉重。此時,筆者引導學生從這七章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進行快速閱讀,以此建立對整本書的印象。這樣,學生既可以快速了解一本書的整體結構,又可以領略書籍的獨特魅力。

在引導小學生閱讀整本書以前,教師可讓學生通過略讀快速了解一本書的整體創作思路及閱讀價值,從而避免無效閱讀的發生。

2.精讀法

略讀后,接下來就是精讀了,精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閱讀技巧,能夠幫助學生消化吸收所讀知識,對閱讀效果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精讀主要涉及三個階段:一是架構性閱讀,即整體把握書籍的核心內容。教師應對學生的概括能力加以訓練,使學生在反復閱讀中可以準確提煉書籍的核心內容。二是理解性閱讀,即對書籍形成深入的認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關鍵詞、句、段對文本展開深入探索,以此理解文本內涵。三是批判性閱讀,即“反客為主”。通過這三個階段,學生就能實現整本書的精讀。

在《青銅葵花》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筆者采取精讀法讓學生領略書籍的魅力。在此階段,給學生預留了一周的通讀時間,讓學生概括整本書的核心內容,這是架構性閱讀的必經階段,也是精讀的重要基礎。到了理解性閱讀階段,筆者引導學生品味書中的苦難及苦難中蘊藏的至美和至善,同時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青銅”和“葵花”的人物形象。在這一階段,筆者帶領學生共同探尋書中的關鍵詞句和優美段落,讓學生分析詞句及段落背后蘊藏的深刻內涵。例如,筆者讓學生重點閱讀第四章《蘆花鞋》、第七章《三月蝗》、第八章《紙燈籠》,感受青銅和葵花所遭遇的人生苦難,以及他們在苦難面前的做法,感受人物身上的至美和至善。在批判性閱讀階段,筆者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際,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部書,作者寫這樣一部書的目的是什么,我們是否認同作者表達的觀點等,以此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可以客觀公正地看待書籍的價值。

3.速讀法

速讀和略讀看似相同,卻存在不同之處,速讀強調“速度”,要求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并能夠概括其中的關鍵信息,對提高小學生的閱讀速度大有裨益。小學生接觸的書籍種類很多,但不是所有書籍都適合精讀,如繪本、童話等。速讀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讀更多的書,學生閱讀速度越快,注意力就越集中,理解文本就更容易,獲取的信息也會隨之增加。因此,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速讀方法,并有針對性地加以訓練。

具體而言,學生想要實現速讀,首先要改變不良閱讀習慣。很多學生都喜歡出聲閱讀,但讀出聲音會降低閱讀速度,因此需要默讀課文。其次要改變以字為單位的閱讀習慣。最后要懂得在文本中尋找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大意。筆者從書中選了幾個段落,讓學生找中心句或關鍵句,以此了解段落大意。以《草房子》中的第二章為例,筆者從這一章中篩選了幾個段落,對學生進行了速讀訓練。例如,文中有一段主要講桑桑和紙月成為同桌后兩人的相處日常。紙月是一個文弱、恬靜又柔和的女孩,而桑桑卻是一個有些邋遢,但又不失善良的男孩。當紙月發現桑桑的一些不良個人習慣,她并不會直接指責,而是用眼睛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筆者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閱讀這段話,同時找出關鍵句。速讀后,學生發現本段的第一句話“對于桑桑,很難說紙月就沒有對他說過話,只不過是她沒有用嘴說,而是用眼睛說罷了”便是中心句,而這句看似簡單的話為讀者交代了桑桑和紙月的相處狀態。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速讀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采取科學策略,讓整本書閱讀精彩紛呈

1.運用音視頻,輔助閱讀教學

通過和學生對話,教師發現很多學生在讀整本書時,常常會覺得枯燥無趣,而這種心態將直接影響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此外,還發現學生特別依賴智能電子產品,教師不妨利用這一契機,應用音視頻輔助整本書閱讀,增加整本書閱讀的生動性、直觀性和趣味性,讓學生不只閱讀書中的文字,還能看到畫面,聽到聲音,捕捉更多的細節,獲得立體的閱讀體驗。

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西游記》這本書時,在閱讀初期雖然學生很容易被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被師徒四人的命運所牽引,但經過一定時間后,他們的閱讀興趣逐漸降低,這是因為書中描繪的畫面超過了學生的想象范疇,學生難以想象其中的細節。因此,筆者推薦學生觀看電視劇《西游記》,以此幫助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了解更加精彩的事件設定,對作者描繪的場景及畫面也能產生直接感知。例如,原著孫悟空大鬧天宮其實根本沒有進凌霄殿,但電視劇中孫悟空居然一路打到了凌霄殿,甚至將玉皇大帝逼到了桌子底下。又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唐僧怒逐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苦勸唐僧,讓他不要趕走大師兄,這是電視劇中的呈現,但原著中唐僧怒逐孫悟空時,豬八戒還在一旁煽風點火,沙僧則沉默以對。這樣一來,學生就清楚地厘清了原著和影視劇的區別,從而加深了對《西游記》的理解。

整本書閱讀對小學生的心智是一種考驗,有的學生讀著讀著就會產生消極情緒,此時教師不妨引入影視劇,讓學生在影視劇的輔助下重新感受文本,這樣可以帶給學生全新的閱讀體驗。

2.創設懸念,激發閱讀欲望

好奇心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但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清晰”,他們的好奇心也會逐漸減弱,這一點在學習層面尤為明顯。很多孩子接觸新知識時常常表現得極為積極,但是學著學著就會懈怠。這是因為在潛意識中,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揭開了知識神秘的面紗。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學生同樣會出現懈怠。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懸念,給學生設置問題,以激發學生對書籍內容的好奇心,讓學生繼續讀下去。

例如,在《窗邊的小豆豆》的好書推薦課上,筆者采用談話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同學們,你們喜歡現在的校園生活嗎?”大多數學生都表示“喜歡”。此時,筆者與學生進行了互動,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為什么喜歡校園生活。通過互動,筆者發現很多學生之所以喜歡校園生活,是因為這里有很多朋友,他們可以在操場上做游戲、在教室里一起學習。此時,筆者告訴學生,“我聽說日本有一所特別的學校,與咱們的學校有很大區別,你們想知道區別是什么嗎?”果然,這個問題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學校就是學校,不會有其他樣子。因此,當筆者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學校與他們認知中的學校不同,就會令他們心生好奇和憧憬。此時,筆者順利引出了《窗邊的小豆豆》整本書閱讀,讓學生開啟閱讀之旅。

為了調動學生整本書閱讀的熱情,筆者適當營造懸念,讓學生對文本產生好奇心,而這份好奇心可以支持學生一直讀下去。

三、構建評價體系,讓整本書閱讀余味悠長

1.評價方式要多樣

在整本書閱讀結束以后,教師要建構評價體系,為學生的整本書閱讀畫下精彩的句號。但在常規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會以結果衡量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情況,這種衡量方式缺乏客觀性,忽略了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的收獲。因此,教師要將結果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表現性評價等相結合,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所讀內容。

例如,針對《水滸傳》整本書閱讀,首先筆者從結果的角度評價了學生的閱讀行為,評價依據是學生是否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了《水滸傳》的整本書閱讀,這一點在整本書閱讀期間就可以落實,學生讀完一章節就可以打卡,最后統計打卡次數即可明確。其次從學生的閱讀過程加以評價。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整本書期間,是囫圇吞棗,還是一邊批注一邊閱讀,又或是走馬觀花地閱讀。不同的閱讀狀態會帶來不同的收獲,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表現將成為教師評價的重點。如有的學生每讀完一章節都會及時概括章節內容,分享自己的讀后感。最后從表現評價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行為,表現性評價主要包括片段表演、知識競賽、辯論會、小組展示、閱讀交流等形式。學生讀完水滸傳后,筆者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分享讀后心得,有的學生“拉幫結派”,在課堂演繹了《水滸傳》中的精彩片段;有的學生與小組成員共同制作了有關《水滸傳》的手抄報;有的學生從書中篩選了有爭議性的情節,并在課堂中進行辯論。通過這種方式,筆者就能掌握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在常規教學評價中,教師往往是“以結果論英雄”,很少考慮學生的過程表現,這種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很容易挫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因此,教師要采取多種評價方式,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2.評價主體要多元

除了評價形式多樣化,評價主體也要多元化。因為在常規的閱讀課中教師是唯一的評價者,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評價,部分教師受主觀因素的影響,給出的評價未必客觀。因此,教師可以引入學生自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家長評價等多元化評價主體,確保學生得到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

針對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行為,教師在評價時可以對學生的整體表現進行等級劃分,可以將學生的閱讀行為劃分為ABC三個等級。其中,A代表完成了閱讀任務,在閱讀期間表現極好;B代表完成了閱讀任務,在閱讀期間表現尚可;C代表未按時完成閱讀任務,且閱讀表現不夠理想。教師可以直接對學生的閱讀表現進行打分,這意味著教師必須堅持公正客觀的原則,確保評價能夠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此外,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自評量表,讓學生根據量表評估自己的閱讀行為,還可以引導學生與同桌、小組交流,互相分享閱讀收獲,并給出具體評價。學生在回家后,也可以與父母溝通自己的整本書閱讀情況,并讓父母給出評價。通過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可以切實肯定學生的閱讀行為,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動力。

在對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行為進行點評時,教師除了豐富評價形式,還要引入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因為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能讓學生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這對維持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整本書閱讀的方法,還要優化整本書閱讀的過程,讓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產生興趣。同時,還要積極構建評價體系,從評價主體和評價形式兩個角度幫助學生建立閱讀自信心,讓學生獲得閱讀成就感,從而樂于閱讀。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躍龍橋小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