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通過多元融合教學模式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種種束縛,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積極性。多元融合教學模式可以通過構建問題情境及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來加以實現,要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理念和滿足素質教育相關要求,并盡力創新和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一、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多元融合的價值

(一)順應新課改要求

在新課改實施背景下,多元融合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將信息技術與初中課堂教學進行融合不僅可以為教學研究及教學指導提供幫助,同時還可以強化教學的實踐性。所以說,將多元融合理念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可以為數學教學改革提供更大的空間,全面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二)有利于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多元融合不僅打破了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的種種束縛,同時還不斷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因為該教學模式下教師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在體現學生主體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且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借助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及實際學習需求。

(三)有助于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拓展自身知識。數學課堂教學多元融合既可以強化教師教學能力,同時還有利于優化教師教學觀念及創新教學行為。主要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這是課堂教學多元融合下教師角色轉變和教學模式創新的主要體現;其二是融合教師課程素養,這也是課堂教學不斷深化的前提。

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學方法相對單一

當前,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因長時間受固有思維影響,依然以學生分數為重,課堂教學活動也都是以強化學生數學成績為核心,板書這一教學模式的運用較為普遍。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下,課堂氛圍十分沉悶,并且數學教學效果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而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不科學且缺乏靈活性,基本上都是直接將數學知識概念、數學問題等告訴學生,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相對較少,時間久了,就會影響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課堂教學效率也難以得到提升。

(二)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不高

數學知識具有復雜且繁瑣的特點,由于學生數學課堂學習過程中缺少教師的有效指導,導致部分學生出現了厭倦學習數學的心理。如果這種現象長時間存在,容易造成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不愛回答問題,作業完成度也低。此外,學生由于數學基礎知識薄弱,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又一味追求教學進度,導致學生有問題也不敢請教教師,這樣就更難以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了。

三、有效開展數學課堂教學的對策

(一)構建問題學習情境啟發學生數學思維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探究類的數學問題,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切入點,通過相對應的教材內容構建問題教學情境。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即從學生角度細致分析他們在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然后再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啟發學生數學思維。另外,培養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中不依賴教師這一點也十分關鍵,教師需要著重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借助挖掘問題本質促使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

例如教學豐富的圖形世界時,教師就可以運用教具來舉例,如直尺或三角尺等,使學生能夠直觀了解一些自己日常生活中可以見到的圖形,隨之引出學習內容。學生通過對常見幾何圖形的了解可以強化他們對立體圖形的認識,進而準確說出這些圖形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此外,初中數學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對物體的觀察來思考棱柱和圓柱兩者之間的相同點及不同點,以此來保障下一教學環節的有效開展。作為學生,可以動手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圖形進行組合,生成一個全新的立體圖形,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講述新立體圖形的形狀,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及創新力,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相同物體所體現的不同效果。

(二)結合其他學科創新數學課堂教學

多元融合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多結合其他學科,培養學生有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例如在初中數學“角”的相關知識講解中,教師不僅要講述好角的概念與角的表示及角的大小比較等,同時在進行角的單位講解時,還要努力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激活課堂教學氛圍,向學生展示角,比如地球經緯度視頻講解,借助精美的圖片和地理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深刻體會和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完成之后再過渡到角的單位與度、分、秒之間的轉換,通過多元融合數學教學模式實現教學創新、知識教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效融合,進而更好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運用信息技術激活課堂

信息技術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將畫面、聲音及文字融合為一體進行展示,不僅能夠很好地呈現事物變化規律,同時還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具體,更好地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信息技術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可以更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例如教授平行線性質知識時,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這一部分內容對剛學習幾何知識的學生來講,學習思路較為混亂。因此,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講授這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快速理解所學內容。另外,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路徑也相對較廣,但都需要教師細致分析之后再使用,以使信息技術和教學是相互融合的,不能顧此失彼,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此外,信息技術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往傳統的數學課堂都是教師在課堂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模式得到了創新與發展,學生也可以成為課堂中的“老師”來講述知識。在信息技術普及的基礎上,學生可以通過投影展示題目,講述自己的解題思路與解題方式。一個班級的學生相對較多,學生有各自不同的解題思路,因此可以借助這種方式鼓勵學生多交流,交換彼此的解題思路,可以在課堂進行,也可以在課下進行。針對不喜歡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學生,教師可以積極鼓勵他們多講題,以此提升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展示自己的勇氣。

(四)融入小組合作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1.合理劃分學生小組,實現團結互助

教師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展教學時,需要小組成員之間的團結互助,這樣才能快速解決問題,即便是較難的問題,在組員的合作與教師的引導之下也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另外,為進一步提升小組合作學習效率,在一定情況下教師也可以作為小組團隊中的一員參與其中,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的深度理解和掌握。同時小組成員的合理分配也十分關鍵,教師要確保小組成員的組成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因為這種小組組合十分科學有效。針對組間同質來講,就是將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安排在不同的合作小組,以保障各個小組之間能力的均衡。而針對組內異質來講,則是將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及學習興趣不同的學生規劃到一個小組,生成以優帶弱的良好學習氛圍,這樣也有利于提升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例如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教師就可以依照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知識來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動力。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同學們,下面我們即將要學習的知識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組,這一知識點與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具有一定的關聯,現在大家跟著老師一起回憶一下已經學習過的一元一次方程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等。通過這種方式為小組成員下面的交流打下基礎,為他們討論預留出足夠的時間,在學生交流完之后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進而再引出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內容。

2.合理的教學計劃,確保合作學習效率的提升

想要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和學生學習效率,要求教師的教學計劃完善而合理,確保小組合作學習在數學課中的開展是有序的。例如教師依照教材文本中的知識點提前計劃合作教學的開展模式,全面明確小組合作學習步驟與教學目的及每一個環節的問題等,這樣的方式既可以使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價值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又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五)合理的多元化課堂活動持續豐富教學內容

初中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平面與立體圖形及數學概念相對較多,而由于部分學生空間想象力較為薄弱且不夠成熟,認為數學知識學習十分枯燥乏味,因而不愿意學習。因此,教師需要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活動,使數學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多元化,教學內容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心理,同時還需要吸引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借助豐富的課堂活動開展教學,教師要積極主動與學生互動,在互動中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所在,以便在之后的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和指導。

例如教學探索勾股定理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述數學小故事,使學生對這一數學知識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講解運用勾股定理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技巧及方法,也可以開展知識達人競賽活動,在競賽中看哪位學生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得出問題的答案。另外,在這一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是否可以在“兩個直角邊分別為6和8,斜邊為10”的條件下驗證勾股定理,并且在驗證完成之后要求學生總結需要哪些前提條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與勾股定理運用有關的數據,通過有效的閱讀理解,全面深化學生對勾股定理知識的理解。

(六)合理的德育內容使學生了解數學史

學生了解的數學史越多,越能深化自己對數學知識的情感,這也是數學學科的另一育人功能。數學學科中包含了諸多德育內容和智育內容,有效掌握這些內容可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且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數學史中有諸多數學小故事,這對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具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學生在學習數學史時可以深入了解多種數學定理后面的故事,更好地記憶數學知識,教師也可以通過數學史中的故事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使學生在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時思想也得到升華,進而產生向數學家學習的心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之中。

例如教學軸對稱現象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相關的數學概念,隨后為學生展示生活中的軸對稱物體,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認識與理解。另外,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講述我國古代建筑物布局中的軸對稱,如故宮中的前后殿等,關注軸線上的左右對稱點,通過有效講解讓學生理解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并不是相同的概念,在運用時應重視兩者之間的區別。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剪紙活動,在動手剪紙環節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對稱這一概念,通過數學習題也可以實現這個目標,如兩個直線三角形關于一條直線對稱,相交對稱軸在某一個點,所經過對稱軸折疊之后兩點重合,這樣就可以快速得出垂直平分線的概念。

(七)合理引導學生突破重難點

初中數學是由諸多板塊組成的,這些板塊中有很多重難點。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展階段,應重視引導學生思考,切不可直接將所有數學知識都告知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應積極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在數學知識學習或數學習題中遇到的難點。在這一基礎上,緊抓學生的難點,然后采取合適的措施指導學生解決難點。數學問題的解決方式與解決路徑并不是唯一的或統一的,有多種方式,教師需引導學生學著舉一反    三,讓學生自己解決不同的問題。

例如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下列兩個不等式:6+3x>30、x+17<5x,通過了解不等式的構成,讓學生思考如何將這兩個不等式的解在數軸上表示出來,進而掌握解方程的移項變形也可以在解不等式中運用。全部講解完成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這一數學知識點的規律,最后再進行相應的驗證。

四、多元融合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反思

其一即為靠近融合。融合并不是單一的組合或拼湊,也不是傳統的應用。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不斷學習,將多元化教學模式與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深度融合,這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另外,教師需要了解課堂教學多元融合的價值,學會融合,認可融合,分析融合,在日常課堂教學中不斷實踐,以此來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其二即為走進融合。多元融合教學法的實施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課程融合理念,積極學習現代化教學模式,并且學會借鑒其他學科知識,在課前教學設計階段做到精準定位,依照課程教學目標設計每一環節的教學流程,使課堂教學多元融合發揮最大作用。

其三即為走出融合。多元融合下的數學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從融合中走出來,然后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反思,思考課堂教學環節中的得與失,細致分析如何才可以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學會反思也可以使數學教師更好地優化教學設計和創新教學模式,有效地走出融合是為了更高效地走進,這樣才可以實現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目標和多元融合的教學目的。

在多元融合背景下開展教學對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有一定的幫助,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展階段,也需要不斷探索和尋找全新的教學模式,然后再與數學課堂教學相融合,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