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中學多元語文作業設計研究
作者:■文/高月娥
發布時間:2024-02-29 15:12:46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在“雙減”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面創新與改革自身教學理念,把減輕學生學習負擔與提質增效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作業作為實施主要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成為教師精心研究的內容。作為中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圍繞“雙減”要求,創新作業形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及學習活動設計的要求,使學生在多元化作業中深入思考,通過不斷實踐探索,逐漸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進而使學生的語文學科能力獲得顯著提升,為學生后續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中學多元語文作業設計原則分析
(一)注重基礎性與發展性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作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有效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及教師的教與學有著積極影響。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可以實現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同時找出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在后續學習中明確改進方向。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業,掌握當前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大部分學生都存在的問題作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全面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當把握好作業設計的質量和數量,保證設計的作業少而精,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突破重點與難點。除此之外,還要控制好作業的難度,從學生認知規律出發,設計合理的作業內容,確保學生奠定扎實的語文基礎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信心與熱情。
(二)注重趣味性與生活性
學習興趣是初中學生參與學習的重要動力,如果學生缺乏興趣,就無法產生學習的積極性。但中學語文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布置的語文作業基本以抄寫為主,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以提高語文成績。這樣的作業形式過于單一,缺少趣味性,學生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強迫自己為完成作業而寫作業,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寫作業的興趣。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創新作業形式,豐富作業內容,設計出多元化且具有趣味性的作業內容,保證學生能夠自主完成作業,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還應注意作業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使語文知識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之中。
(三)注重實踐性與創新性
單一的課堂教學是無法讓學生習得豐富的語文知識與良好的技能的。隨著“雙減”的不斷深入,教師需要秉承以生為本的作業設計觀念,從傳統機械式抄寫作業模式中脫離出來,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實踐性與創新性的作業內容,促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靈活運用語文知識,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及學習經驗,對應的學習能力能得到顯著提升。除此之外,還應保證作業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而不是設置唯一的標準答案局限學生思考,要確保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站在學生視角,設計出層次化作業,滿足更多學生的學習需求,使作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與價值。
二、中學多元語文作業設計策略分析
(一)圍繞減負提質基本要求,明確作業設計目標
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需要秉承減負提質總體目標,使語文課后作業更具高效性,保證作業內容與教學目標相契合,有效發揮作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的語文水平顯著提升,實現知識點的靈活運用,強化學生語文素養,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在中學語文作業設計中,還需要圍繞語文教材內容,對學生滲透核心素養內容,使學生在作業中收獲更多,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確保學生的作業時間不超過晚上八點,總用時不超過六十分鐘,確保學生的休息時間。
例如教完七年級下冊《黃河頌》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析文章寫作思路,隨后深入挖掘與探索文章表達的情感及意境,在這一基礎上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在課后動筆作業中,要求學生能對所學詩句進行較為深入的鑒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最終達成文化品位及審美情趣的顯著提升。當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去搜集一些有關黃河的圖片,觀看黃河奔騰與咆哮的畫面,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所犯下的種種罪行,將黃河視為偉大的母親,達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教學目標??傊ㄟ^這樣的作業設計,在實現減負提質總目標的同時,還能有效提升中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與目的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情感體驗與創造能力的提升。
(二)促使學生多元化發展,布置層次化作業內容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對班內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初步了解,掌握學生基礎知識學習方面存在的差異。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促使學生多元化發展,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層次化作業,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促使班內學生的整體進步。比如對一些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積累性作業,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積累更多學習素材,夯實學生語文基礎,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與文字整合能力,最終達成學生課堂上能緊跟教師的教學節奏有效學習的目的。在面對中等學生時,教師可以布置收集類作業,如摘抄文章中優美的句子,緊跟時事的內容,開闊學生學習視野,擴大學生視聽范圍,促使學生把這些優美的句子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凝練成可用的素材運用于自己的寫作之中。
例如教學七年級上冊《貓》時,教師可以圍繞本節課的主題布置拓展性作業,讓學生嘗試編寫《三只小貓的故事》。在這個作業中,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寫作要求以應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回顧或觀察自己養的小貓或者與貓有關的事情,然后串編出簡單的故事即可;基礎中等或基礎相對薄弱學生的編寫只要內容合理、結構完整、敘寫有波瀾即可;而語文學習能力較強、語言文字水平較高的學生則要做到敘事曲折,言語生動并能夠喚起其他人的情感共鳴才行。最后,教師可在此基礎上讓全體學生圍繞“貓”進行寫作,以達到鞏固學生課堂學習的同時,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和賞鑒文章。有了前期的鋪墊,作業的完成就變得簡單輕松了,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三)創新作業形式,調動學生作業完成興趣
在“雙減”政策與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圍繞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創新作業形式,建立多元化知識、資源與語文素養之間的聯系,實現對學生的全面鍛煉,進而提升作業質量。因此,教師需要落實趣味性作業設計原則,根據學生興趣與認知規律合理設計作業,融入游戲元素,提升作業吸引力與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在輕松且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主動完成作業,進而實現減負提質的目的。
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消息二則》時,最主要的目標就是使學生掌握新聞常識,理解消息寫作的六要素與結構的五部分。因此,在學習結束后,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多元化作業,實現對作業內容與形式的全面創新:要求學生選擇一篇自己比較喜歡的演講,隨后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能夠分析出不同演講者的風格,思考演講中存在的技巧,以撰寫小調研報告的方式進行有效的歸納與總結。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教材中的片段引導學生即興演講,并將演講實踐活動錄制成視頻上傳共享平臺,師生協同進行演講稿的分析與探索。與傳統死板的語文作業形式對比會發現,這一形式是多變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合適的作業形式,在活動中與小組成員互相交流,進而達到理想的學習狀態,切實提升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四)彰顯學生主體地位,設計小組討論作業
學生作為學習與發展的主體,不管是課堂還是作業,教師都應當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核心,把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要知曉作業完成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把作業當成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雙減”背景下,應適當減少作業總量,控制時長。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之前要全面解讀教材,隨后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優化作業的布置,一些基礎的或者簡單的內容,盡量在課堂上完成,而對教學重點或者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則要在課后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實現對課堂知識的有效鞏固,同時提升作業的有效性,保證學生在對應的作業中思維受到啟發。
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藤野先生》時,教師可以設置小組討論類的作業內容,利用學習結束后的課堂時間,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促使學生小組合作共同完成課堂作業。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會進行深入的交流與互動,實現思維上的碰撞,啟發了學生思維,使學生感受到作業中的樂趣。而且合作學習的過程可以使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及情感態度得到良好的提升。
(五)注重作業評價多元化,提升作業設計實效性
評價是檢驗教師作業設計質量及學生實際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為了在“雙減”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更好地發揮作業的價值,教師需要創新評價理念及教學管理策略,推出多樣化的評價機制,以檢驗作業設計的效果與質量,并根據評價結果了解學生實際需求,為后續作業設計提供參考依據,進而設計出高效且多元化的作業內容。
例如教學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在進行作業優化設計時,可以結合教材目標及新課改基本要求,全面優化作業結構,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分析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在此過程中,可以建立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了解家長與學生對作業的一些建議,明確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及時進行調整。在作業設計評價表中要包含本次作業的難度及是否符合學生的個人能力,作業內容是否鞏固了課堂內容。學生還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使教師客觀了解并掌握作業設計效果,在這一基礎上不斷去調整與優化后續作業設計的形式,提升作業的質量與有效性,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總而言之,在“雙減”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促使語文教師提升作業設計的重視度,從傳統作業設計觀念中脫離出來,設計多元化作業內容與形式,調動學生作業興趣與熱情,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促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作業。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市實驗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