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策略研究
作者:■文/王玉霞
發布時間:2024-02-29 09:46:1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雙減”政策的落實,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隨之課堂教學不論是從結構,還是教學方法的更新都發生了深刻變革。針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而言,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綜合性檢測,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現狀
為全面掌握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現狀,充分了解教師的具體做法,以及學生在作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對縣域高年級進行了走訪調研,發現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教師的教
一是專注于范文教學,作文教學循規蹈矩,缺乏創新性。在作文指導課中,教師大多以略讀課文,以及平時收集的單元作文范圍為例,通過范讀等形式給學生以聽讀印象,缺少具體的素材收集、寫作方法指導,尤其是將寫作的思路局限在教材文本的設置上,缺乏走進生活實際的思考,因此學生對單元寫作的目的不明確,結構把握不合理。
二是教師只關注學生,缺少親身實踐的“下水”示范。絕大部分教師在作文教學指導課上,只是對單元的寫作要求進行照本宣科,要求學生寫出什么樣的文章,而不能進行有效的“下水”示范,學生對寫作心存茫然。這樣一來,部分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感悟完成寫作任務,還有的學生只能從單元范例中東拼西湊,作文寫得七零八落,中心不明確,結構松散,詞不達意,缺乏新意。
三是教師專注于字詞評改,作文評價缺乏可操作性,針對性不強。作文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不論是遣詞造句,還是寫作手法的運用,以及文章結構的層次,這都是作文評價應該注重的細節。就目前的作文評價而言,大部分教師注重具體字詞的評改,對作文技法的評價指導較少,更有甚者只是對寫作中的錯別字進行簡單勾畫,作文評語寥寥數筆,缺乏評價之后的具體改進意見,評價環節在整個作文教學中形同虛設。另外,還有部分教師長期采用作文互評的方式進行教學,互評是通過學生間的評改完善寫作內容,但經常性采用學生互評的形式,學生不能正確把握寫作走向,寫作質量很難得到真實體現,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會大幅降低。
四是教師專注作文教學的目標達成,寫作表達缺少生活化細節。經調研發現,大部分教師對作文教學的認知水僅限于對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能有效引領學生走進現實生活。
(二)學生的寫
一是對作文訓練的目的不明確,寫作練習“信馬由韁”。通過閱讀學生的習作后發現,學生的作文呈現出寫作目的不明確、材料與命題矛盾、材料次序混亂、結構層次不明確等問題。由此可見,學生在訓練中對單元目標審題不清,選擇材料缺乏針對性,不能根據主題對材料進行篩選,暴露出寫作中的諸多問題。
二是學生的作文為寫作而寫作,缺乏真情實感。很多學生的作文表現出強行寫作的痕跡,缺乏對生活的理解,更沒有真情實感的流露。學生在整篇作文中,只是硬性材料的堆積、拼湊,沒有個人情感的滲透,更不要說通過具體的文章傳達給讀者以美感、以教育、以心靈的陶冶。
三是學生對作文評價不進行認真研讀,不能對自我的作文進行二次修改。二次修改是作文寫作的再創作過程,是對已完成作品的再補充、再提煉,通過這個環節對作文的整體進行有益補充,使文章呈現出新意,并能真實表達自我的內心感受,給讀者以心靈的教益。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的策略
針對上述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結合“雙減”政策的落實,對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提出如下方面的改進策略,以期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強化閱讀,積累語言
良好的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更是寫作必不可少的基礎。因此,在小學高年級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是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筆者認為,加強閱讀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一是閱讀經典。經典的魅力是無窮的,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其經典的臺詞、語言,經典的人物建構,經典的表現手法,一直是人們學習的楷模。因此,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教材選編的例文外,更重要的是推薦和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如《格列佛游記》《皮皮魯和魯西西》《寶葫蘆的秘密》《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等經典文學作品,在了解故事情節的同時,要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知、感悟能力。在閱讀的時候,不能僅限于閱讀,而是要對其中精美的語段進行品讀、朗誦,將喜歡的段落摘錄在筆記本上,形成自己閱讀經典的讀書筆記。另一種做法,就是舉辦閱讀經典詩文朗誦會。我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也可以自由組合,讓學生將近期閱讀的文學作品進行配樂朗誦,在朗誦中感悟作品蘊含的魅力,以此提高自己的品讀能力。二是閱讀生活。生活是有溫度的,只有讓學生充分走進生活,了解生活,才能讓他們真正擁有生活。故而,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真實生活,走近身邊的真實人物,向其學習語言表達,以充盈自己的知識內存。比如,像生活在我們周圍的兒童作家曹文軒、楊紅櫻等,我們要學習他們精美的兒童文學語言,學習他們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學習他們怎樣將生活問題轉化為兒童文學作品,尤其是他們生活化的文學語言、表現兒童情趣、刻畫人物內心世界、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如曹文軒的兒童文學作品《青銅與葵花》、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等就是我們學習的絕好范本。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藝術的不斷延伸,微童話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以其精美的故事情節架構,精煉的語言藝術呈現出靈動之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進行推薦和引導,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語言藝術,形成獨特的語言風格,為今后寫作奠定語言基礎。
(二)走進生活,豐富素材
生活是美好的,只要用心觀察,就一定能夠發現生活中令人感動、引人向上的生活素材。很多學生在寫作時感覺沒有素材可寫,這就是因為沒有走進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結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之余,教師要為學生創建良好的生活體驗平臺,如舉辦“社區用字大清查”活動,引領學生走進自己的生活小區,對小區內廣告牌、宣傳櫥窗、標語等用字規范情況進行一次大清查,發現不規范用字記錄下來,除對錯別字進行清理糾錯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體驗生活用字錯誤帶給人們的不良后果,并親身感受具體的語言環境、生活環境,并將自己的真實感受記錄下來,形成活動報告。如此,學生就能完全進入真實的生活,體驗到生活的真實原貌,在寫作時就能有話可說,有話敢說,說真話,說實話,形成良好的寫作風格。
另外,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四季變化的美好。春天的絢麗多姿,夏日的燦爛曼妙,秋天的成熟芬芳,冬日的寒冷肅殺,當學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多變與美好時,對于寫景類作文就積累了第一手資料,而后讓他們抒寫自己心中的自然美景,就不會再是空話連篇、季節錯亂。如在引導學生觀察家鄉的文屏山之后,學生對家鄉文屏山做出如下描述:春回大地,剛探出頭的小草,給文屏山穿上了嫩綠的衣裳,文屏山請來了許多許多的朋友,以及她的“裝扮師”,舉辦春天的盛宴,多嘴的小鳥“嘰嘰喳喳”,為舞會增添了美妙的歌曲。春姑娘玩累了,便請夏伯伯接替她的崗位。夏伯伯來了,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小草長高了,小樹長出了手指粗的枝條,地上也開出鮮艷的花朵。三個多月過去了,夏伯伯也累了,他又把崗位讓給了秋姑娘。秋姑娘一來,天氣涼爽極了,給文屏山留下了清涼。最后,冬爺爺來了,文屏山就穿上了雪白的棉襖,準備在春回大地的時候,再和伙伴們盡情玩耍……由此可見,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就是走進了萬物的內心世界。
(三)真情寫作,提升能力
當學生擁有了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豐富的生活素材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作文技法的指導,讓他們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進行真情寫作。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有效指導學生進行真情寫作呢?
一是開展多種活動,引導學生樂于表達。比如,以課前五分鐘演講、主題班會、一日時事報告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分享給大家,在此過程中主要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此提升學生寫作的質量。教師還要定期開展辯論會,辯論會的有效開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參與激情,另外辯論會以其激烈的語言交鋒,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應變能力,使其在短暫的思考中形成自我表達的欲望和思維,進而在短期內形成語言表達順序,這是鍛煉學生語言藝術的良好途徑。
二是技法指導,引導學生會表達。擁有語言和素材,就是擁有了血液和肌肉,但要將血液和肌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活生生的肌體,就必須要有骨架的建構,這個骨架在作文教學中就是寫作技法的指導。因此,教師要通過例文的剖析、下水作文的寫作、對學生優秀作文的點評等多種途徑,加強對學生作文技法的指導,讓他們從中獲得一定的寫作技巧。唯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寫作時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三是綜合運用,形成能力。當學生能夠很好完成上述訓練后,教師就要放手讓學生進行自我創作,寫作不能僅限于教材的單元訓練,而要進一步拓寬訓練渠道,讓學生對自己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寫成日記,閱讀一本新書后寫讀后感,參加一次旅游活動后寫游記等。總之,只要學生樂于去寫,就放手讓他們去寫,并將寫好的文章保存、修改,適當的時候向報刊雜志投稿發表,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寫作積極性。
(四)搭建平臺,積極展示
學生在形成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之后,教師要為學生的后續發展提供展示平臺,如開展同題作文競賽、生活感悟類作文競賽、季節性作文寫作競賽等一系列競賽活動。
同題作文競賽能夠有效檢測學生短期內的語言組織能力,如觀看奧斯卡獲獎短片《父與女》,讓學生利用課上40分鐘時間寫一篇觀后感。第一步,通過多媒體播放影片,教師不進行引導和點評,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短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以及蘊含的思想情感。第二步,教師對故事的主要環節進行簡要點評,讓學生充分走進故事設置的情境,觸動內心深處的情感積累,形成表達欲望。第三步,在經過前期短暫的思考之后,學生進行寫作。通過同題作文競賽的形式,能夠讓學生在短期內形成寫作欲望,鍛煉其集中思考問題的能力,并形成語感。
生活感悟類寫作是結合季節變化,引導學生關注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并進行直觀經驗的積累,在積累的基礎上對生活進行思考加工,進而形成作文。這樣的寫作形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性認識與理性思考。學生通過調動生活經驗展開有效表達,這樣的寫作是學生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如寫作《雪落之后》,教師對學生進行提示:感知生活中的雪,觀察落雪的過程,注意前后大自然的變化,并將這一變化予以真實記錄,然后對所記錄的資料進行整理,形成寫作提綱,在此基礎上安排學生進行寫作。這樣,學生就能根據生活實際寫出屬于自己的文章,也能從生活故事中獲得感悟。
季節性寫作,重在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關注生活、關注自然、關注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學生從季節的變化里感知日月更替,學會珍惜時間;感知春榮秋枯,把握生命輪回。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漸進式理解,學生不斷更新思維認知,在形成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思維得到訓練,在提升作文素養的同時,也了解了生命存在的意義。
良好的展示平臺搭建,是學生從作文練習走向寫作表達的有效途徑,在整個環節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節奏進行有效引領,為學生寫作技能的提升不斷創設條件,以增強學生綜合素養。
(五)評價改革,增強實效
作文評改是作文教學的最后環節,也是寫作的重要部分,教師在作文評改中所耗費的精力,直接關系到學生寫作的態度,能否從作文評價中得到有益教誨,進而實現作文的二次寫作,是作文評價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實際作文評價中,教師一方面要從作文素材的選擇和立意結構入手,寫作是生活的提煉加工,一定要體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反映社會生活積極向上、陽光真實的現狀,塑造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唯有抓住這一主旨,學生才能在寫作中不斷提高自我認識。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語言藝術的歷練和運用。作文是語言的藝術,唯有精美的語言,才能承載真實美好的內容,這樣的表達能讓讀者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通過這兩個方面的評價改進,學生可以精準把握寫作要義,在不斷練習中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
在“雙減”政策下,為進一步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加強寫作能力訓練是促進語文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一方面實現了學生作業設計的優化,另一方面,引領學生全面走進生活實際。學生通過走進生活,感知季節變化,感悟生命輪回,形成感性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加強對其進行寫作技巧的培養,學生就能將課內與課外有效銜接,真正實現知識的現實應用,進而推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化改革。
作者單位 甘肅省靜寧縣城關鎮東關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