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領,讓習作起步更輕松
作者:■文/賀曉霞
發布時間:2024-02-29 09:45:1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信息時代,文字越來越密集,人們必須提高讀寫能力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及工作中的諸多挑戰。寫作是書面交流的有效路徑,但很多小學生并不喜歡寫作,甚至對寫作心生畏懼,即便再簡單的作文也很難完成,學生作文能力低下是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教師要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積極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讓習作起步更輕松。下面,筆者以三年級習作教學為例,簡要論述一下習作起步的教學策略。
一、以興趣激發為前提,讓習作起步更輕松
1.游戲導趣,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提到寫作文,很多學生簡直要“抱頭鼠竄”,那一個個抓耳撓腮、戰戰兢兢的樣子,就像見到了多么恐怖的敵人。其實作文本身并不難,就是用書面文字表達情感、觀點及思想,可這對小學生來說恰恰難如登天。當學生長期存在寫作抵觸情緒,就很難產生寫作動力,甚至還會對自己的寫作能力產生懷疑,認為自己沒有寫作的天賦。尤其對三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經歷了兩年的寫話訓練,剛剛接觸作文,如果教師能夠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就能大大提高學生的習作積極性。馬丁·加德納說過:“喚醒學生的最好辦法是向他們提供有吸引力的數學游戲、智力題、魔術、笑話、悖論、打油詩或那些傳統的教師認為無意義而避開的其他東西。”對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不妨借助游戲導學,將游戲和習作起步教學相結合,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猜猜他是誰”這一寫作主題時,筆者對傳統的教學策略進行了優化,并在習作課堂中穿插了有趣的寫作小游戲,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筆者邀請學生從班級中任選一個目標對象,用三言兩語描述該學生的核心特征,可以從人物個性、服飾特點、外貌舉止、日常言行、興趣愛好等角度加以描述,讓其他同學猜一猜這位學生描述的是誰。需要注意的是,描述時不能透露目標人物的名字及其他相關身份信息,看看誰能憑借簡單的語言描述找出目標人物。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比賽,看看哪個小組得分最高。這個有趣的寫作小游戲不僅讓學生眼前一亮,還有效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傳統的習作教學缺乏趣味性,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習作小游戲,讓學生感受寫作的樂趣。
2.趣味創編,激活學生的想象
想象力是上天賦予學生最美的禮物,豐富的想象能讓學生擁有更加色彩斑斕的世界,而且想象力也是學生寫好一篇作文的關鍵所在。在常規作文教學中,盡管教師試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但仍會給學生限定各種條條框框,導致學生的想象力受到束縛。因此,在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不妨組織一些趣味創編活動,鼓勵學生創編劇本、童話等,激活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寫自己喜歡的故事。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習作“我來編童話”時,筆者從事件、時間、角色等幾個因素入手,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考慮到教材已經給出了一些提示性詞語,如針對人物教材中的提示詞是“玫瑰花、啄木鳥、國王”,針對地點教材中給出了“小河邊、森林超市、廚房”,針對時間教材給出的是“星期天、冬天、黃昏”。通過這些充滿了童話色彩的詞語,筆者結合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鼓勵學生從上述三大要素中任意選擇,看看這些詞語在碰撞后會發生什么奇妙的化學反應,又會組合成怎樣有趣的故事。除此之外,為了最大限度活躍學生思維,釋放學生的想象力,筆者還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詞語創編一個專屬于自己的有趣童話。
學生并非不喜歡作文,只是不喜歡被束縛的感覺。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減少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編喜歡的故事,這樣就能增加學生的寫作信心。
3.注重體驗,讓學生妙筆生花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大多將時間用來為學生講解范文的優點及結構,給學生拆解作文思路,讓學生進行作文訓練,這種教學模式雖耳熟能詳,但難以提高學生的作文積極性。因為這樣的作文訓練缺乏一個重要環節,那便是體驗。學生只有親身體驗了才有發言權,才能寫出真實的文字;而缺乏體驗,學生就像鋸了嘴的葫蘆,難以寫出觸動人心的文字。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妙筆生花,教師還需要增強學生的體驗感,讓學生在體驗中寫作,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習作“我的植物朋友”一課要求學生“任選一種植物進行觀察并描寫,并寫出自己的觀察所得。”如果筆者直接給學生展示圖片,學生對植物的感受就不會太深刻,因為圖片只能作用于學生的視覺,無法作用于學生的聽覺、觸覺、嗅覺,這樣學生又怎么能寫出精彩的作文呢?因此,筆者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去附近的植物園參觀,并將學生分成若干個植物學習小組,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植物近距離觀察植物的外形、顏色,聞一聞植物的味道,摸一摸植物的根莖葉,同時利用記錄卡記錄自己的觀察所得。在實際體驗后,學生對植物的認識更加深刻,寫出來的作文更具細節感。
在語文習作教學中,很多學生提不起精神寫,教師就可以采取體驗教學法,讓學生通過體驗形成真實的感受,再以此為基礎完成寫作,這樣就能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二、以素材拓展為基礎,為習作起步助力
1.在生活中積累素材
學生對生活觀察得越細致入微,獲得的寫作素材也就越豐富。在新課改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教師在習作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還要端正學生的素材積累意識,讓學生懂得從生活中發現,從生活中積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發掘可運用的素材。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擁有源源不斷的鮮活素材,寫作對學生也不再是難事。為了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素材,教師可在寫作前給學生預留充足的時間搜集素材,讓學生做好寫作準備,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作文訓練。具體而言,教師可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積累素材。
(1)關注生活小事。看似瑣碎的生活小事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讓學生獲得生命的體驗和領悟。例如,學生和爸爸媽媽去超市購物時,看到的一些不文明現象,如隨意品嘗、亂扔物品等,這些就可以作為素材記錄下來。
(2)多彩的校園生活同樣可以帶給學生豐富的素材。不管是內容豐富的課程,還是有趣的課內外活動,或是風格各異的教師,這些都值得被學生寫在作文中。例如,在拔河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了團結的重要性;在考試失利后,教師的安慰讓學生感受到了溫暖,這些同樣可以寫在作文里。
(3)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從大自然中積累鮮活的習作素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與家人一起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讓學生行萬里路,用身體丈量大千世界。
(4)社會生活同樣值得學生關注。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當志愿者,從中積累習作素材。
(5)收看《新聞調查》《焦點訪談》《新聞聯播》等電視節目。以此活躍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習作素材。
(6)培養學生的習作素材積累意識。生活是習作素材獲取的源泉,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生活素材,這不僅是豐富學生作文的重要途徑,還是學生寫好作文的關鍵。
2.從書本中積累素材
閱讀也是寫作的基礎。語文新課標規定,三年級學生必須達到5萬字的閱讀量。但僅憑教材中的課文,學生很難達到這個閱讀量,加之很多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寫出優秀作文就成了奢望。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個觀點雖然不一定準確,但充分體現了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從書本中積累習作素材,這些雖然是間接素材,但卻可以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增加作文的深度和內涵,使作文質量成倍提升。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積累寫作素材。
(1)語文教材。學生學習的是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不同的,對教材的利用率也是不同的,收錄在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且契合學情。如寫景類,教材中收錄了葉圣陶的《荷花》、巴金的《海上日出》、蕭紅的《火燒云》等;寫人敘事類,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掌聲》《我不能失信》等文章。教師可從這些文章中篩選優美的詞句或段落,讓學生抄錄下來,并嘗試進行仿寫,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2)小學生作文精選。這類書同樣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因為書中所用的素材及語言完全契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是學生積累習作素材的好方法。
(3)精彩的兒童文學。這類書同樣是學生積累習作素材的重要路徑,教師在推薦具體的書籍時不僅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如《窗邊的小豆豆》《綠野仙蹤》及淘氣包馬小跳系列等都適合小學生閱讀。
(4)漫畫及繪本。雖然部分教師和家長不提倡孩子閱讀漫畫及繪本這些書籍,但從積極的角度看,這些書籍對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還是具備積極作用的。如《福爾摩斯探案集》《圣斗士》《名偵探柯南》等就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因為書中情節曲折離奇,語言生動形象,對學生的習作有著積極的影響。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只推薦書籍,還要督促學生積累素材,讓學生將故事的梗概和感悟寫在閱讀記錄卡中。
由此可見,閱讀是積累寫作素材最基礎、最有成效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間接素材,這些間接素材雖然來自于他人的生活經驗,但對學生的習作卻可以起到巧妙的裝點作用。
三、以教學策略為核心,提升習作起步教學效率
1.創設教學情境
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教師需要在習作起步教學上下功夫,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情境創設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如可以通過圖片、視頻讓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可通過角色扮演或游戲使學生進入寫作狀態……總之,教師可結合作文主題創設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例如,在教學習作“我有一個想法”時,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仿照例文,領悟關于為某件事情而提出‘想法’的一般寫法。”在教學時,教師為學生播放一些記錄生活常見現象的短視頻。如拍攝者將鏡頭對準了一個家庭、一個公司及地鐵中的場景:家庭聚餐時候,家人都在玩手機,無人聊天;公司年會中,有人玩手游,有人聊微信;地鐵上,人們同樣在低頭玩手機,大家仿佛被手機“統治”了。學生觀看視頻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身邊是否有這種低頭族,應對低頭族說些什么,我們對這種現象又是如何看待的。教師還可以組織課上討論,讓學生圍繞視頻進行互動,以此為基礎完成習作任務。
創設情境是激發作文靈感,調動寫作熱情的有效路徑。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這樣就可以提升作文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寫作狀態。
2.增加片段訓練
在習作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大多數三年級學生很難順利完成整篇作文的寫作,很多學生仍停留在一、二年級的寫話程度上,如果教師盲目進行寫作教學,就會打擊學生的寫作信心,對提高教學效率沒有太大的意義。正如學跑之前先會走,想寫整篇作文就要從片段練習開始。片段練習和寫話不能畫等號,寫話針對的是低年級學生,而片段練習針對的是剛剛接觸作文的學生,片段練習更容易操作,也更容易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對此,教師不妨在課堂上組織一些片段練習,讓學生通過這些小練筆提高寫作能力。
片段練習方式極為多樣,如仿寫、縮寫、擴寫、補白、讀后感、隨筆等。在進行片段練習時,教師一方面要關注課文后面的練習題,因為很多練習題中都有“小練筆”;另一方面要結合教學實際,在課堂上組織即興練筆活動。三年級上下冊教材一共出現了7次小練筆,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適當增加練筆的次數與形式,如在講授《司馬光》這篇小古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篇小古文改寫成150字的記敘文,要求學生刻畫出人物的神態、動作以及心情,這種小練筆不僅非常契合教學內容,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此外,一些意外事件也可以作為小練筆素材,如有一次突然下起了大雨,學生不得不延遲放學,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觀察窗外的情景寫一篇小短文,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總之,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作文,還沒有適應作文的相關要求,教師不可急于求成,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優化習作教學策略,以興趣激發和作文基礎鞏固為主,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幫助學生順利度過作文起步階段。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