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文”怎樣易教
——以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好的故事》為例
作者:■文/陳 紅
發布時間:2024-02-29 09:41:5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自全國統一實行統編版教材以來,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的課本上出現了一些難讀難懂的文章,比如,五年級下冊《紅樓春趣》、六年級上冊《花之歌》、《好的故事》及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匆匆》等課文。這些課文語言生僻、文白相雜,內容距離學生遙遠,教師難教、學生難懂。這樣的課文教學價值究竟在哪里?陳先云教授曾指出:“統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選編長課文、難課文,體現了教科書選文的發展性。它對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語言發展和思維發展,滿足小學生進入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需要,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用好統編版教科書,上好語文課,應結合單元語文要素、聚焦關鍵問題、用好課后練習題,突出重點,因文定教等,合理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以達到長文短教、難文淺教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用好統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教師在教學這些“難文”時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去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題呢?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好的故事》為例,來談談在教學中一線教師怎樣做到“難文易教”。
《好的故事》節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主要講了魯迅先生在夢境中看見了遠方水鄉的美麗風景,但這一風景剛出現即消逝,表現出他的惆悵和失望,同時也通過對夢境里“好的故事”的描繪表現出魯迅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篇課文中,文白相雜的語言生僻難懂,文章表達方式隱晦,內容深奧,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來實施教學。
一、初讀課文有法,破解閱讀障礙
《好的故事》寫于1925年,是現代文學初創時期,文中有一些文言詞和生僻詞,學生在初次讀到這篇課文時,一定會在字音字意上產生閱讀障礙,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教學生“學會”,不如教學生“會學”。在遇到此類“難文”時,教師應重在指導學生掌握多種方法初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1.跳讀
學生在第一次讀到《好的故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后第一題的提示:“本文寫于現代文學的初創時期,語言表達與現在不完全一樣,有些詞語比較難懂。初讀課文時,遇到難懂的詞語可以先跳過去。再讀課文時,試著理解它們的意思。”這就提示了學生的閱讀方式及理解詞語的方法,對于這種難讀難懂的文章,教師引導學生在初讀時只需要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必要每個詞語都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跳一跳”。比如,學生在課文中讀到“腳髁、伽藍、云錦皺蹙、潑剌奔迸”等詞語時,不必糾結詞語含義,跳過去就好。只要學生能把文章讀起來就好,讀下去就是成功。
2.猜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運用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交流平臺》中提示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先猜一猜詞語的意思,不用反復琢磨、具體解釋,只要知道大概意思就可以。在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時,遇到“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這句話一些難懂的詞語,如“烏桕、新禾”等,我們就可以指導學生根據整體語境或句中其他事物猜測這些詞語的意思。通過讀這句完整的話,學生會明白這些詞語應該指的是兩岸邊的事物,這樣大概就能猜測出“烏桕、新禾”應該是植物。同樣,用“猜讀”的方法,學生也能猜測出這句話中“伽藍”應該是一種建筑物,因為茅屋、塔后面跟著“伽藍”。至于它們到底是什么植物,什么建筑物,在初讀課文時不用反復琢磨。學生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清楚這幾個詞指的是植物和建筑物就可以接著往下讀,不會影響后續課文的閱讀。
3.聯系上下文
課文第十自然段中寫到“云錦也已皺蹙”,學生在讀到此處時心中定會產生疑問:皺蹙是什么意思?云錦怎么會皺蹙?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下文中“仿佛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將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從這句話中可以知道,作者在這里用大石頭扔進了水中來形象地寫云錦的影子被撕成了一片一片,學生能初步明白“云錦也已皺蹙”就是指“水中的云錦倒影不再完整,變得凌亂”。
4.借助媒體
當今的社會飛速發展,小學生在學習中會接觸很多幫助學習的手段與工具,比如遇到困難時可以查字典、上網搜索等。在本篇課文中,教師指導學生遇到自己實在解決不了的難點時,可以去借助媒體幫自己解決問題。比如,課文第七自然段中“潑剌奔迸”這個詞,當學生聯系上下文和猜讀都無法理解時,就可以查閱工具書或上網查找資料。通過查閱工具書可以知道“潑剌”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形容魚在水里跳躍的聲音,在這里“潑刺奔迸”的意思應該是隨著奔涌的河水跳入發出聲響。
二、聚焦課后習題,理解文章內容
對于長文難文,教師在執教時必須要找到精準的著力點,聚焦文本的關鍵點。想要讓學生把難文讀“易”,教師必須要從文章中提煉出核心問題,刪繁就簡,大膽取舍。從哪里去找這個突破點呢?統編版教材給了我們很好的捷徑,依托課后習題,以課后題為抓手來展開教學活動,讓課后習題精準落地,這也是“難文易教”的關鍵所在。
如《好的故事》課后第二題:《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夢境。這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體現在哪里?從本題中,我們可以明確知道課文寫的并不是一個故事,而是虛幻的夢境。通過研讀課文,會發現“好的故事”中作者主要寫了夢境中的山陰道兩岸風景倒映水中交織融合、起伏變換的景象。夢境中主要描寫的“云錦”是一個核心意象,“山陰道”上“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是夢境的賦形。因為是夢境,所以一切事物看上去是那么“錯綜”“凌亂”,符合夢境的特點。此刻我們可以這個課后題為核心,讓孩子們去仔細尋找故事的美麗、幽雅和有趣之處,同時用勾畫批注的方式寫下自己的感受,去體會“好的故事”究竟好在哪里?具體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做:
1.結合文字展開想象,感受夢境美
課文第五自然段中“我仿佛記得曾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并水里的萍藻游魚,一同蕩漾”。這一連串名詞的羅列,不但語句簡潔,而且畫面感極強。課文中具體寫了兩岸邊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同時蕩漾、搖動、退縮等詞語又能讓學生感受到景物的動態美,充滿生機和活力;此時我們引導學生結合文字展開想象,說說這兩句話描繪的奇幻景象。讀著讀著,你的眼前會浮現出怎樣的情景?或許此時孩子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山陰道兩旁諸多景物相互映襯、相互交織的美景;或許會浮現出槳拍河面,諸影諸物無不解散,在水中一同蕩漾之美感。再如,文章第七段中寫水中的倒影時,作者筆下那如縷縷的胭脂水,潑剌奔迸的紅錦帶,狗織入白云中,都是學生想象的源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胭脂紅、紅錦帶、白云等描寫顏色的詞語,想象眼前會出現怎樣的圖畫?這些直觀的顏色描寫能在學生腦海中構建出一幅五顏六色的畫面,讓人沉醉。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能感受景物的鮮艷明麗,眼前浮現出水中萬物的倒影色彩交織、繽紛耀眼的美麗畫面。
2.多形式朗讀,感受夢境雅
課文中寫夢境有許多優美句段,如“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里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如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動著。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剌奔迸的紅錦帶。”“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動搖,擴大,互相融合;剛一融合,卻又退縮,復近于圓形。”對于這樣虛實結合的夢境和值得學生反復誦讀的語言材料,學生只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才能讀出感受,讀出畫面。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聲情并茂的范讀,或用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配上輕柔的音樂伴讀,或分組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一次次的讀與文字產生心靈碰撞,這也能讓學生逐漸走進文中所描繪的美麗景象,感受到文中所描寫的夢境就如世外桃源一般讓人無比向往,在水鄉的深遠處別有洞天,也通過反復的誦讀進入了作者筆下幽靜雅致的夢境。
3.關注語言表達形式,感受夢境趣
本文第七段中作者是將各種景物置于蕩漾的水中,景物本身與倒影交相輝映、虛實相間,趣味十足。教學時,我們可先出示本段語句,讓學生先標記出所描寫的景物,如“紅錦帶、狗、白云”等,然后引導他們發現這兩句話中,作者是用怎樣的句式把它們聯系在一起。通過引導,學生會發現“這時是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云中,白云織入村女中……”作者所描寫的上句末尾與下一句開頭采用了相同的字詞,這樣讀起來節奏明快,讓人感受到夢境中的所有事物也是生動有趣的。同時,引導學生抓住“忽而碎散、全被拉長了、退縮、伸長”等動詞,作者運用了表示景物錯綜變化的詞,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趣味盎然又變化莫測的美麗夢境,從中體會到夢境的變化之美和無限趣味。
在組織學生細讀文本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文3~9自然段,從整體上感受夢境的美麗、幽雅、有趣。最后,引導學生發現這段文字寫法上的特點:如夢境的開頭和結束,作者都寫了這個故事“美麗,幽雅,有趣”,還反復寫到“美的人和美的事”;再如,描繪朦朧中回憶的第5自然段和描繪夢中所見的第7自然段所寫景致很相似,都是在描繪江南水鄉。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如“為何反復提到美的人和美的事?”“為何要花大量筆墨描繪江南水鄉的景致?”讓學生猜猜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同時,作者沒有寫水鄉的真實情景,而是寫水鄉的水中幻影,本身有幻想之意,這種景象和感受來得快,去得也快。那作者用大量的筆墨寫夢境的美麗、幽雅和有趣,究竟有什么作用?想表達怎樣的情感呢?如此就能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另有深意,產生進一步深度走進文本的內在需求。
三、鏈接相關資料,深入體會情感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在通過對文章的初讀和課后習題的把握之后,學生已基本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但是對于這樣的“難文”,寫作時代距今遠,歷史背景復雜,教師就必須指導學生在學習時鏈接相關資料,這樣才能讓其準確把握文章主題,深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可見教材告訴我們“借助資料”就是學習魯迅單元的方法和本單元需要落實的任務。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鏈接作者背景
學生所學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生活環境寫成的,寄托著作者的特定情感,也反映著作者對社會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學生通過前期的學習和資料的收集,會了解到本文的作者魯迅先生,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是棄醫從文寫成《狂人日記》的文學家,也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創立者,他的文章內容如長劍如短刀,乃至如同炮彈一樣的銳不可當,以前有人評價過他的文章內容“嘻笑怒罵皆是文章內容”。了解到這些內容以后,學生就會明白《好的故事》不能從表面去淺顯理解,作者寫的不是一個故事,更不是一個夢境與現實的穿越如此簡單,為什么讀起來清淺美麗的文字,有可能如長劍如短刀一樣呢?作者到底想要指向什么?
2.鏈接寫作背景
了解到了作者的情況后,我們需要更深一步走進課文。比如,《好的故事》到底指什么?這篇課文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昏沉的夜”,可最后兩個自然段為何說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總記得這美好的夢境?這美好的夢境和昏沉的夜有沒有什么特殊含義?此時我們要想讀懂文章,課文的創作背景資料尤為重要。通過資料收集,學生可以了解到本文寫于1925年,當時的中國極其混亂,帝國主義正在迫害中國,廣大的勞動人民生活艱苦。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作者同廣大人民一樣,期望美好的未來盡快來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同時,可以補充有關《野草》的資料,這部散文集在藝術上的最大特征就是象征手法的廣泛運用。這里我們讓學生進行思考:《好的故事》這篇課文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體現在什么地方?“美好的夢境”和“昏沉的夜”分別象征什么?通過組織學生結合課文背景去思考交流,學生就會明白:“美好的夢境”其實就指美好的生活和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昏沉的夜”則指當時的社會背景,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迫害和廣大勞動人民艱苦的生活,所以“昏沉的夜”就是指當時社會黑暗的現實。
3.鏈接其他文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搜集關于作者、創作背景等資料幫助自己深入把握文章主題,還可以從資料的搜集分類上給學生明確方法指導。比如,關注課后閱讀鏈接,搜集別人對這一作品的注解資料,從多角度走進文本。本課課后的“閱讀鏈接”分別選取了文藝理論家馮雪峰和魯迅研究者李何林關于此文的論述及注解,兩則材料都挖掘了課文的深刻內涵,點明了作者寫作的深層意圖,即表達對故鄉的懷念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李何林的《魯迅(野草)注解》中說: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現實是“昏沉的夜”,沒有“美的人和美的事……表現了作者的悵惘和失望,也表現了作者的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黑暗的現實中,他強烈追求美好的事物,表面是在描寫風景,眷戀故鄉的景物,實際是有所象征或寄托。通過作家李何林對魯迅作品的評述,學生就可以明白課文中“昏沉的夜”和“好的故事”其實是寫作者對黑暗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它不僅有著象征意義,還進一步補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通過多角度的資料鏈接,學生對文章想要表達的主題,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當我們遇到此類難讀難懂的文章時,在初讀環節中應盡量為學生解疑,促使其理解課文內容;細讀課文時,聚焦課后習題,以課后習題為抓手,設計教學活動;深入理解文章時,多角度引入相關資料,幫助學生進一步讀懂課文,走進文本深處,通過這樣的途徑來實現“難文易教”。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教研室



